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仫佬族特色文化产业化中的成效、问题与政策建议
范文 张玉华
摘要:仫佬族作为我国人口较少的一个南方山地民族,有着丰富多彩、特色鲜明的民族文化。近年来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文化事业不断繁荣,该民族文化产业化与保护初见成效。但受人才、资金、观念、体制等约束,存在资源整合不够、深度开发不够、县域特色文化企业发展不够、文化人才短缺、开发和保护的关系处理得不够协调等问题,需要认真分析、解决。政府在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过程中,要加强政策制定的科学性、系统性及政策的执行力度,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加强人才与设施建设力度。
关键词:特色文化 成效 问题 政策建议 仫佬族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仫佬族是世居广西、贵州的南方少数民族。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显示,仫佬族人口数量为216257人,主要聚居在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山歌、服饰、建筑、饮食等民族文化景观资源、民族文化风情资源、民族文化艺术资源丰富多彩、特色鲜明。开发和保护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把民族文化的资源性转化为财富性,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对促进仫佬族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仫佬族特色文化产业的发展成就
近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一直在大力实施“文化名县”战略和文化精品培育工程,深入挖掘整合仫佬族文化资源,在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加大仫佬族传统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的步伐,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仫佬族旅游文化产业化
近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按照“一山一城带两江”的布局,以仫佬族民俗风情村为依托,以特种旅游项目为辅发展旅游业,加快策划人文、自然景观,打造中国仫佬族旅游文化品牌,借助文化提升旅游业核心竞争力。罗城县依托民俗节庆文化,先后推出了仫佬族依饭文化节、三姐桃花节、春之韵罗城李花節以及走坡节、红豆情人节等旅游节庆活动,展示了仫佬山乡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旅游资源。同时依托特色农业,加快农业旅游的开发,作为我国惟一的“中国野生毛葡萄之乡”,利用连片万亩葡萄园,发展特色生态农业旅游。2014年,共接待国内游客70.88万人次,同比增长15%,实现旅游收入6.76亿元,同比增长21%,基本形成“以文化推动旅游,以旅游促进经济,以经济反哺文化”的良好格局。
(二)仫佬族工艺文化产业化
罗城仫佬族工艺是仫佬族传统文化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工艺品来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既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也体现着人们的生活习俗和内在精神。在仫佬族无论是布鞋、小孩子的背带、草帽、编竹席、服饰等都能自己制作,这些民间工艺品通过民间艺人的创作、加工就能成为很好的商品,并流入市场,这些工艺品由于没有经过机械化生产,保持了很强的仫佬族特色。例如,仫佬族的手工艺品——竹编,编织的箩筐、簸箕、镰刀垒等具有复杂的工艺,不适宜用机械化批量生产,而其自身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市场需求量相当大,可形成一定规模的经济价值。此外,仫佬族的煤砂罐也是重要的手工艺品之一,仫佬族人很早就学会了用煤炭来制作煤罐,在仫佬族由于家家户户都有使用地炉的习惯,所以煤罐也就成了每家的必备品。而煤炭的开采非常方便,且价格也便宜,适合大量生产。仫佬族的煤砂罐品种繁多,每一种罐都与仫佬族人们生活密切相关,这种种的罐由于材料廉价且方便选择,加工的方式极其简单,设计的样式相当精美,具有很高的使用价值和商业价值。可以说,罗城的民间手工艺品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一项重要内容。
(三)仫佬族民俗文化产业化
仫佬族民俗文化丰富,包括民族饮食文化、民族建筑文化、民族节庆文化和民族婚庆祭祀文化。其中,多项民俗文化已被列入国家级和广西区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比较重视开发其民俗文化,并形成了民族品牌,如仫佬族独特的金樱酒、茨菇肉等民族美食,极具本民族特色的仫佬山寨砖瓦式建筑等,都吸引了众多游客观光旅游。仅2016年的“依饭节”就有上万人参加,给罗城县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四)仫佬族体育文化产业化
罗城以每年一届的“攀岩旅游节”为契机,逐步打造罗城山地运动文化品牌,并将月亮山规划为专业性、业余性、娱乐性、表演性等不同类型的攀岩基地,将其打造成为国际攀岩旅游胜地。同时攀岩旅游节期间,还开展了攀岩论坛、万人徒步、摄影大赛、仫佬族民族宴抱石比赛、商贸交流等交流活动,进一步展示了仫佬山乡悠久的民族历史文化及丰富的旅游资源。打造世界“攀岩胜地”及“国际特种旅游目的地”,将会进一步推动罗城文化体育的发展,并促进体育文化和经济的和谐发展。
(五)仫佬族娱乐休闲文化产业化
近年来,民间娱乐休闲业成为仫佬族最有发展空间的产业之一,主题乐园、民族音乐、民族舞蹈、游乐场所等娱乐业发展迅速。在罗城,仫佬族群众组建了67个村屯文艺队,每年都会下乡给村民带去160余场表演。娱乐休闲业的发展给仫佬族群众带来了娱乐身心的好处,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价值。仫佬剧《玉笛情缘》《回家》《唢呐欢歌》等作品还由于参加广西剧展获得奖励,受到了各方的关注,因此带动了仫佬族戏剧表演业的发展。
二、仫佬族特色文化产业发展中的主要问题
总体来看,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开发处于初步发展阶段,近几年虽有新进步新成绩,但规模不大速度不快,总体发展水平不高。民间工艺、舞台艺术、特色工业品与农产品等产业化、市场化程度不高。
(一)文化资源产业人才匮乏
目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从事文化产业的专业人才少,并呈现出年龄偏大、文化水平较低、非专业等特点。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九个乡镇的26名文化站工作人员,大专以上学历仅19人,且大多不是文化产业相关专业的,40岁以上的占了近一半,文化人才基础十分薄弱。
(二)仫佬族文化产业扶持机制存在不足
目前,罗城仫佬族的文化产业扶持机制还有一些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除政府文化管理外,仫佬族很少有诸如民族文化发展促进会、仫佬族文化发展基金会等发展文化产业的部门机构;二是缺少有力的文化产业孵化器和文化产业公共服务平台也是仫佬族发展文化产业的一大短板。存在政策服务平台、组织管理平台、知识产权保护平台、法律服务平台、投融资平台、技术服务平台等缺失或不完善的问题;三是缺少“大服务”的观念。在文化产业发展中,甚至一些文化部门和文化工作者都将发展特色文化产业看作是政府自己办文化项目,对企业服务少。实际上,政府部门和人员都应成为优秀的服务者、培育者、推介者,竭力帮助文化企事业部门解决发展中的问题。
(三)文化体制变革力度不够
目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文化人才培养及文化设施管理方面都缺乏制度性保障。1952年罗城成立县文教科,2001年文化体制改革成立了文化体育局,可以说在这将近49年的时间里罗城仫佬族的文化体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遗憾的是由于未能很好地将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这两者区别对待,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过程当中还是沿用老一套管理文化事业的方式来发展文化产业,如此一来,必然导致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违背市场化,违背时代发展要求,从而出现僵硬化、滞后化的局面。另外,仫佬族的文化产业被文体局、民族局、旅游局、文化馆等众多政府部门分割管理,这种多头管理的方式给文化产业的发展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各部门间在发展特色文化产业过程当中由于众口难调,很难做到劲往一处使。
(四)特色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法律化的缺失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一直在努力发展特色文化产业,但是从现阶段的发展情况来看效果并不理想,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缺少法律法规政策的支持。在罗城,伴随着文化产业的兴起和发展,建立成熟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已十分迫切。然而,专门针对文化产业的法律法规还几乎是一片空白。近年来,罗城也出台了关于广播电视管理、书报刊出版管理、文化市场管理条例等规定,但是涵盖的范围还是非常有限的,现有的文化产业法律法规不论是质量还是数量上都不能满足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的政策建议
在仫佬族特色文化资源产业化进程中,需要政府主导、市场与社会参与的机制。因此,政府要发挥自己的主要作用,通过政策的制定与执行、加强市场监督、培育中介组织等措施,促进产业化的发展。
(一)制定科学、系统的文化产业政策,并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
针对当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的不足与滞后,政府部门必须加强文化产业政策的制订,尤其要加快完善文化产业组织政策以及产业结构政策的制订。同时,要将各项文化产业政策进行细化、分解,落实好人员、资金,加强政策的执行力度,并及时对政策进行专业评估,以便修订。
(二)完善文化产业法规,加强文化市场监管力度
政府要逐步健全文化产业发展及文化市场监督管理法律机制,保障文化市场监督管理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同时,面向社会,面向消费者,建立举报投诉、执法监督、责任追究等监督手段,深入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文化市场是极具活力的商品市场,对文化市场的监督与管理往往比一般的商品市场更为复杂与艰巨,单一的部门不能有效地解决所有问题,市场经营单位面广量大、门类繁杂,涉及的监管部门比较多,为此要充分调动各部门的积极性,实行各部门分工协作、齐抓共管的监管体制,推动文化市场的科学有效管理,创新文化产业发展制度保障。
(三)加大文化产业人才建设力度
文化产业是一种对人才高度依赖的特殊产业。可以说,是否具备高素质人才是文化产业快速发展的关键。为此,首先要加大力度引进人才。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策划能力与营销能力的高素质文化创意人才、管理人才,着力打造一支政治强、素质高、业务强的文化产业企业家人才队伍。另外,需不断完善相关的配套政策与措施,强化文化产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为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其次,构建文化人才培养机制,把对人才的开发、保护及利用作为文化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充分调动人才的积极性与创造力。最后,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环境,不断改善人才的各项待遇,并鼓励人才收徒学艺,传承文化,开拓文化产业人才层出不穷的新局面,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智力资源。
(四)进一步加强文化设施建设
文化基础设施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前提条件。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要进一步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吸引社会资本融入文化产业发展中,完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要按照因地制宜与多元化的要求,合理布局文化基础设施,不断提高文化供给的水平和改善文化供给的结构,为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德洙.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概况[M].民族出版社,2009.
[2] 施惟达.文化与经济:民族文化与文化产业发展[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2011.
[3] 王山,周鸿. 仫佬族民族文化资源产业化分析与开发策略研究—以广西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为例[J].广西社会科学,2013(7):168- 172.
[4]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人民政府工作報告(2016年)[EB/ OL].新华网,http://www.gx.xinhuanet.com/2016-03/22/c_1118404570.htm.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3: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