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广西沿海高等教育发展若干问题的思考
范文 黄家庆+黄孙庆
摘要:广西沿海是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新门户新枢纽最基本、最重要、最前沿的区域,其可持续发展离不开人才的支撑,发展高等教育是形成人才优势和提升区域发展竞争力的关键。本文针对广西沿海高等教育发展存在的若干问题进行理性思考,以期更好地促进高等教育健康发展,从而为广西沿海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关键词:广西 沿海地区 高等教育 若干问题 思考
中图分类号:G649.21 文献标识码:A
广西沿海地区作为构建海上丝绸之路新门户新枢纽最基本、最重要、最前沿的区域,要打造成为广西经济发展的新一极、西南大开发的战略高地,最根本的依托和保障是人才,即以发达的教育为先导,以相应的人才资源开发规模、开发水平和开发质量为依托的靠高等教育开发出来的人才资源。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建立以来,广西沿海地区依靠区位和政策优势实现了经济社会发展的高速度。但随着经济增长方式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广西沿海地区要持续发展成为新的一极,要在海上新丝路建设中发挥其作用,无疑要有相应的人才支撑,需要培养高级专门人才、开发科学技术和从事文化传承创新的高等教育为其作依托,以形成人才优势,提升区域发展的竞争力。也就是说,广西沿海地区高等教育的发展,决定着该区域在海上新丝路建设中重要作用的发挥和今后的发展。
一、相关问题的提出背景
为了促进广西沿海高等教育的发展, 自治区政府及相关部门作出了一系列规划,采取了相应的措施。为促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和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2009年1月15日,自治区教育厅印发的《广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提出在沿海地区建立高校密集区。为提高沿海地区高等教育的能级,发挥沿海地理区位优势,2013年1月30日,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北海市新建大学科技园区。2011年5月,自治区人民政府批复同意钦州市在钦州学院基础上建立北部湾大学;2014年1月,自治区主席陈武在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从2014年开始到2017年筹建北部湾大学等应用型本科院校” ;2014年1月,全区教育大会再次强调加快筹建北部湾大学;2014年,《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修订版)》把“加快建设北部湾大学”列入社会建设内容;2015年,北部湾大学筹建项目列入2018年自治区成立60周年大庆重大项目,要在沿海地区建成一所以海洋为主要办学特色的应用型大学。
几年来,在自治区人民政府的重视支持下,广西沿海地区高等教育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在北海,民办的艺术设计职业学院升格为北海艺术设计学院;引进桂林电子科技大学创办了北海校区,现在发展到了在校生1万余人的规模。在钦州,自治区政府制定的《加快筹建北部湾大学实施方案》正在有效推进落实,目前,具有浓郁岭南风格和滨海特色的现代化校园已建成使用。在防城港市,广西财经学院与防城港市人民政府合作,创办了广西财经学院防城港学院(防城港市校区),进行全日制“2+1”模式(防城港市校区2年+南宁校区1年)的高职高专教育。
尽管如此,广西沿海地区高等教育发展中仍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很值得我们去思考、探究和解决。
二、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办学起伏问题
北海市的高等教育起步较晚。1993年,北海市委、市政府曾决定创办北海大学,并为之展开了长达十年的探索和筹备,由于各方面原因未能如愿。2002年8月,北海市决定在风景优美的银滩公园边规划建设“北海大学园区”。2003年7月,自治区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北海大学园区建设有关问题的批复》(桂政函〔2003〕114号),同意北海大学园区建设项目立项,并将园区项目列为北海市及自治区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北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6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关于设立北海大学园区的决定》。自此,北海大學园区得到了很好的建设发展。
2005年,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学院(下简称北海学院)入驻北海大学园区,并于10月15日开学。北海学院占地1203亩,设置有8个院系,开设了20多个专业,生源来自广西、山西等20个省区。北海学院是以政府主导与市场化操作相结合方式建成的。即北海市与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海大学经济园区发展有限公司(后改为投资业主陈瑞生)三方合作创办,学校建设具体由企业(投资方)运作。办学后,曾得到较快发展,学生规模一度达到1万多人,但由于办学条件跟不上而被亮红牌,2013年起停止招生,到2015年6月,只剩下1700多名学生,至今(2016年)仍被停止招生。
北海学院办学起伏,其原因既有投资方的问题,又有北海大学园区建设管理的问题。一方面,北海学院成功入园办学后,投资方为了尽快收回投入成本,减少办学的后续投入,以致规模扩大后办学条件跟不上要求,被国家亮红牌,这既制约了学校的发展,又造成了不好的社会影响;而后来形成的投资方与政府的资产转让及合作办学事宜纠纷,迟迟未能得到妥善解决,致使学校无法正常运转。另一方面,北海大学园区建园初期,入驻的不是独立学院,就是民办职业学院,办学基础良莠不齐,致使有的院校没几年就办不下去了,如宏源足球职业学院。它反映了北海大学园区对入园大学办学条件的后续投入缺少评估和监督,导致了办学乱象的出现。
北海学院办学起伏的问题告诫我们,引进高校、发展民办高校(独立学院),政府必须注意协调解决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引导投资者正确认识教育这个特殊产业,对办大学的各种不确定因素、投入后的“回报”、可能产生的问题有充分的估计和判断,并做好建设发展的预案;尤其是要及时协调解决大学引进后出现的各种问题,尽可能把问题解决在萌芽之中,为所引进的大学后续建设和持续发展问题扫清障碍。
三、北海建设高校密集区与钦州建设高教集聚区的问题
早在2009年,自治区教育厅《广西高等教育科学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08—2010年)》中就提出,建设沿海高校密集区。北海市“十二五”和“十三五”发展规划,都提出打造广西第三个高校密集区。钦州市“十三五”发展规划也提出,力争新引进2~3所高校落户,建设北部湾大学城,打造沿海高等教育集聚区。两市都有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都希望在高等教育发展上占据优势,利用高校提升城市文化品质,带动城市发展。然而,两市分别提出建立高校密集区、建设北部湾大学城,均有失科学研判。
从广西沿海地区乃至整个广西高等教育的发展、高校布局上看,不可能在相邻不到百公里的两个地方安排建设两个高校集聚区。从广西高等教育发展方式和重点来看,到2020年,广西的大学在校生从2015年的102万人发展到125万人,每十万人在校大学生从2015年的2159人发展到2500人;[1]发展的主要任务,已不是高校数量的增加及高校规模的大扩张,其发展方式已从外延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发展的重点是优化学校和学科专业布局,实施强基创优计划,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和国际竞争力。从广西高等教育发展的现实看,自治区支持南宁市在武鸣区建教育园区,目前经自治区教育厅审核同意入园的院校已有14所,其中广西医科大学、广西师范学院、广西安全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广西中医药大学护理学院、广西机电工程学校等5所院校已经签订入园协议。[2]建设南宁教育园区是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它的建立,使得北海、钦州难以与南宁竞争,难以吸引广西其他高校到本市落户建设新校区。另外,在广西沿海建设高校密集区的计划,在三年行动过后,自治区没有再提也没有具体行动,说明自治区层面已调整了原布局。
在“十三五”期间,北海、钦州没有必要再建高校密集区(大学城),也不可能建成。如果北海、钦州两市都在建或争着建,势必造成无序竞争,造成资源资金的浪费。应该充分发挥本市现有资源和有利条件,围绕增强高等教育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海上丝绸之路建设能力来努力,把重点放在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和高校的功能提升上来。如北海市应把北海学院的资源盘活,恢复其招生,使它尽快达到原来的规模并持续发展,而不在于引进了多少所高校。因此,沿海三市应充分利用区位地理优势,根据广西高等教育新的发展布局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办出有鲜明特色的地市高等教育。
四、建设北海大学科技园的问题
大学科技园是转化大学科技成果的载体。为了提高大学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和应用效果,2013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振兴广西高等教育的若干意见》提出,在北海建设大学科技园。2014年1月,自治区党委、政府作出的《关于加快改革创新全面振兴教育的决定》又强调建设大学科技园区,推动大学科技园区与产业园区融合发展。这对于广西沿海地区高等学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创新创业人才培养和产学研结合是很好的推进。然而,北海对建设“大学科技园”并没有作出进一步的规划和相应的行动。
大学科技园具有较强的资源集聚功能、产业与人才孵化功能、地区带动功能。因此,它必须以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为依托,才能将大学的人才资源、科技资源优势与企业及其他社会优势资源结合起来,发展成为高新技术创新、科研成果转化、高新技术企业孵化、产学研结合培养创新创业人才的重要基地。从大学科技园建园的三种模式看,北海建设大学科技园都难以实施。“一校一园”模式,要以一家大学的力量来建设大学科技园。这类大学需要具有较强的综合实力,如清华大学科技园。而目前北海市尚没有具有较强科研实力的大学。“政校合作”模式,是依托学校所在地的地方政府所给予的优惠政策,由学校和地方政府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需要大学出科技成果、研发力量,但北海的大学尚没有较大的科技成果,也缺乏研发力量。“多校一园”模式,是整合多所具有科技实力高校的资源,在政府的协调下,实行优势互补,共同规划,共同投资,共同建设大学科技园[3]。北海市虽然有几所高校,但都缺乏科技实力,条件有限。
综上所述,可见,依托目前北海的高校力量建设北海大学科技园,实乃难以为之。鉴于此,广西在沿海地区建设大学科技园的布局,应创新思路,利用筹建中的北部湾大学,采取“政校合作”模式,由北部湾大学(钦州学院)与钦州市和中马钦州产业园合作建设大学科技园,同时要利用政府支持筹建北部湾大学的政策和中马钦州产业园建设享有的政策,通过筹建北部湾大学引进人才和科研团队,大学出科技成果、研发力量,中马钦州产业园提供土地、资金,与此同时政府财政要支持,将政府和大学两方面的优势结合起来,把大学科技园纳入钦州市的经济科技发展规划和中马钦州产业园的建设项目,使之逐步建设发展为广西沿海地区高新技术创新和企业孵化、大学科研成果转化、服务区域经济建设和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
五、籌建中的北部湾大学应用型要素建设问题
自治区主席陈武在自治区十二届人大三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已明确将筹建的北部湾大学定位为应用型大学。建设合格的应用型大学,不仅要达到普通大学的办学条件指标要求,还要做到“教育目标和质量标准更加对接社会需求”。目前,国家正在制定应用型高校的设置标准。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教发[2015]7号)的要求,应用型高校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建立有地方、行业和用人单位参与的校、院理事会(董事会)制度、专业指导委员会制度;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专业链与产业链、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有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大型实验实训实习中心。
然而,目前筹建中的北部湾大学应用型大学的特征还不明显,应用型大学的要素有所缺失,如学校理事会(董事会)制度尚未建立;产教融合、协同育人的人才培养模式还在探索中,校地校企共建平台的协同育人、协同创新项目不多;校企一体、产学研一体的实验实训实习中心也在构建中,还缺乏实质性的融合;服务地方的能力和水平比较有限。这些都应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加以解决,一是借助教育部学校规划建设发展中心的“高等学校产教融合创新实验”项目,强化转型发展,建立行业企业参与的合作办学、合作治理机制。二是通过加大力度引进高层次人才和科研团队,建设一支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专兼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并依托重点研究机构等学科平台,增强学校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一批科研成果、发明专利和决策咨询报告。三是钦州学院应利用自治区、钦州市各部门和行业企业的支持,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建立紧密对接产业链、创新链的专业体系,建成若干个对接行业企业的学科专业群;抓住重点,打造出若干个应用型高校特征的亮点,凸显鲜明的海洋性等办学特色。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筹建北部湾大学的目的,才能从根本上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服务地方发展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EB/OL].http://www.gxswt.gov.cn/htmlcontent/ detail/591d1e3a- 5726- 4bd5- b497- f1835cb7c949.
[2] 孟娟娟.南宁教育园区将迎首家院校[N].南宁晚报,2016- 07- 08.
[3] 曹斌.大学科技园建设与运作模式分析[J].广东科技,2010(7):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5 23:4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