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电子政务国内研究述评
范文 李玉倩
摘要:电子政务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是信息化、网络化时代的产物,是对现有政府形态的一种改造。本文对近年来国内学术界对电子政务建设研究中出现的问题及其解决问题的对策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研究的同时,给出几点建议。
关键词:电子政务 研究成果 评价和思考
人类已经跨入21世纪,信息化、网络化正在成为新的时代潮流。电子政务作为信息化时代的公共管理方式,是对网络信息技术等现代科学技术的应用,推动电子政务进步的是技术与政务的有机结合,是技术形态,政务形态与应用形态的架构与互动。回顾和总结我国学界电子政务的研究现状,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进一步研究的方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一、我国电子政务研究的现状
电子政务是作为一种理念和改革措施在政府再造理论指导下的行政改革实践中孕育产生的。目前,我国对电子政务的研究主要表现在:
(一)开展政府行政组织领域中的电子政务研究
学者在政府行政组织领域中开展了电子政务研究,具有代表性的有:赵国俊认为,电子政务是政府管理方式的革命,也是改变行政流程的一场革命【1】;蔡立辉提出,在电子政务环境下,政府部门对网络信息技术等使用是为了提高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办事工作效率和改善行政绩效,指出政府再造是使网络信息技术有效发挥作用的现实途径【2】。承继成等所编著的《数字城市-理论方法与应用》,从不同角度阐明了電子政务是一场政府管理领域的革命性变革,是对政府组织机构与工作流程的再造,是进行跨部门的整合与制度创新。这些成果在电子政务研究领域产生很大的影响。
(二)开展了以公共治理为视角的电子政务研究
部分学者把电子政务纳入公共治理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使电子政务与公共治理领域的变化结合起来,它表现为公共治理模式在当前信息时代的实际运作,并有力的推动了公共治理模式的发展。陈志刚在其所著《全球化背景下我国电子政务发展思考》指出了传统官僚体制在网络信息社会受到的挑战,提出了要摈弃官僚制,进行行政组织结构重组,实现跨部门的业务信息与服务的集成整合,形成跨部门的网络化协同办公环境,造就无缝政府。公共治理理论为电子政务提供了理论支撑,并为其指明了发展的方向,而电子政务的产生与发展则是体现了公共治理理论的思想要义,是公共治理理论的实践与动力,并在一定程度上深化和完善了公共治理理论。
(三)开展了以绩效评估为视角的电子政务研究
学者们对电子政务实施的社会效果特别是对政府网站进行了评估研究,探索了电子政务业绩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评估程序。代表成果有:2002年8月我国计世咨询公司发布《2002年中国城市电子政务网站评估研究报告》,首次公开发表电子政务评价指标体系【3】。其后,电子政府思想库网站、北京大学网络经济研究中心等组织分别按照自己设计的指标体系和评估标准,对中国城市的电子政务网站进行了评估。目前我国的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主要方式正从关注资金投入的内部评估转向关注应用价值的外部评估,评估的理论依据与系统程度有明显的提升。
二,对研究现状的评价
由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和应用目前还处于初级阶段,发展电子政务还有很多理论和实践问题需要分析研究,也有很多实际困难要去面对和解决。对于出现的这些问题,学术界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相关对策:
(一) 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1.目前电子政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1观念滞后,对电子政务认识不足。把电子政务仅仅当做政府部门计算机化,重技术、轻政务现象严重【4】。另外,服务意识差,重管理,轻服务。重新建,轻整合,网站形式化。政府网站与政府部门本职工作联系不紧,脱离实际。既没有让公务人员参加,也没有缓解其繁重的公务负担,对于政府部门的信息也无法动态地反映。
1.2政府管理体制改革不配套。电子政务建设与政府体制尚未形成配套。原有的行政体制不适应电子政务的发展,政府工作缺乏严格的程序,行政流程不合理,对政府行为缺乏监督,等等。要迅速实现电子政务要求的“一站式”、“一体化”服务存在很大的困难【5】。
1.3立法滞后问题。电子政务立法滞后,我国对有关网络安全、政府信息认证加密以及公众知情权等方面还没有制定相关法律,对网络犯罪的预防监管和责任追究也没有完整的法律依据,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电子政务的发展【6】。
1.4数字鸿沟问题。电子政务以互联网为基础,由于经济原因,事实上常常是那些最需要政府提供服务的人却难以上网。数字鸿沟成为实施电子政务的一个重要障碍【7】。
2.解决电子政务面临问题的对策研究:
面对电子政务建设中已存在的问题,学界和相关的政务工作者提出了诸多对策和建议:(1)转变观念,科学地看待电子政务建设.(2)推进政府体制改革.(3)完善电子政务法律法规.(4)解决数字鸿沟问题.
(二)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第一,国内的研究大多以西方发达国家电子政务的经验和研究为导向,忽视了本国信息化水平较低的基本国情,忽视了我国行政业务及其运行方式在体制上具有不同于西方的特殊性,从而降低了研究成果的实用性。
第二,大多研究是从社会经济、信息技术管理行政等具体领域和角度的,造成对电子政务系统性的研究不足。
第三,在进行电子政务系统的规划及研究中,结合中国行政改革的发展进程来研究电子政务的发展趋势和走向的研究少,从而使研究缺乏预见性。
第四,电子政务系统的评价体系研究滞后,由于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导致盲目的系统建设和资源浪费。
三、进一步研究的几点建议
进一步研究的几点建议:
首先,多学科融合的加深。电子政务是一个跨越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的交叉学科,涉及社会、经济、政治、技术、管理等多个学科的知识。随着学科研究的进展,各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将不断加深,自然科学的思维方式和研究方法有可能在电子政务的行政治理、电子民主等方面得到应用,在研究方法上定量研究方法所发挥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定性研究用于把握事物的本质,定量研究用于研究复杂系统的内部运行规律,从整体趋势来看,由于电子政务建设本身的复杂性, 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思想将贯穿研究始终。
其次,开展个性化电子政务服务研究。个性化信息服务是实现政府电子服务功能的基础,同时,个性化电子服务又是主动的、交互式的服务,服务提供者根据用户的需求主动地提供服务,实现从“人找服务”到“服务找人”的转变。个性化服务必须针对特定需求;必须主动提供服务;必须采用适合特定信息用户的服务提供方式;提供的是相对完整的知识或信息的组合。
最后,服务思维贯穿电子政务建设。价值流重组的观点提出从公共服务需求出发,探讨电子政务以顾客为驱动。中国电子政务建设的目标模式是促进政府的治理模式由“管制型”向“服务型”转变,服务思维将是贯穿电子政务研究和电子政务建设一条主线。电子政务的主要目标就是顺应信息社会对政府管理的需要,建立起以为公众服务为导向的政府,使公众更广泛更直接地获得由政府提供的各种服务。
参考文献:
[1]赵国俊等.电子政务教程[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2]蔡立辉.电子政务:信息时代的政府再造[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3]王立华等.电子政务绩效评估的研究述评[J].系统工程, 2005(2)
[4]林美华.论我国电子政务的建设与发展[J].南京财经大学学报,2004(5)
[5]李少宇,梁娟. 电子政务对策分析[J].决策探索,2004,(1)
[6]柳巧玲.加快我国电子政务建设[J].商业时代,2004(6)
[7]覃兴.电子政务导论[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3:0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