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应着力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 |
范文 | 摘 要: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能力。大学生作为就业的主体,应具备充分的竞争力,才能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中立于不败之地。人才市场供求结构不平衡、用人单位招聘要求提升、大学毕业生素质不高,迫切要求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高校应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就业竞争力。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 竞争力 综合素质 大学生的就业问题维系社会的和谐与稳定,关乎高校的生存与发展,因此备受社会的关注。近年来,随着高校招生规模的扩大以及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结构调整的双重影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越来越明显,政府、高校、社会各界纷纷出谋划策,但这只是解决问题的外力。要从根本上解决大学生的就业问题,高校必须在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上下功夫。只有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提高了,才能将社会各界的努力落到实处,才能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提升大学生的整体就业水平。 一、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含义与构成要素 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指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具有战胜竞争对手、把握并获取就业岗位的实际能力和比较优势,即毕业生能全面满足社会和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的知识、素质和能力,是毕业生就业的核心支点。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多种能力的综合,是学生综合素质的集中反映和显着标志。因此,我们可以把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构成要素,分为道德品质、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求职技能。其中,道德品质是指个人依据一定的道德行为规范在行动时所表现出来的某些稳固的心理特征,涵盖思想政治素质、社会公德、职业道德、组织纪律性等,是学生能否顺利就业的关键,也是能否得到用人单位青睐的关键因素。道德品质是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灵魂。专业技能是指人掌握和运用专业技术的能力,是大学生求职就业成功的首要因素,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在求职过程中,用人单位最关注的就是求职者是否具备胜任岗位工作的专业技能。综合素质是个体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以及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表达沟通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团队合作能力、身心素质等方面的综合体现,是学生能够顺利就业的基本前提,已越来越成为“双向选择”成与败的关键。求职技能包括信息收集和处理能力、准确定位能力、抓住机遇能力、表达能力、自我决策能力以及自我推销能力等,是决定大学生获得就业的重要因素。培养自己的专长或者特长,以便自己在走向社会时真正具有核心竞争力。 二、大学生就业显现竞争力需求 1、人才市场供求结构的不平衡,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从1999年扩招以来,高校学生数量逐年大幅度增长。学校规模的迅速增大带来的是学生就业压力的成倍增加。据教育部统计,2000年至2010年,我国高校毕业生人数分别是106万、115万、145万、212万、280万、338万、413万、495万、559万、611万、630万,而2011年将达到650万,再创历史新高,是2000年的六倍多[1]。虽然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也有所增多,但需求增长的数量赶不上毕业生供给数量。考虑到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困难人员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中专毕业生以及城镇新增劳动力等,很显然高校毕业生总供给量高于总需求量。这种供给高于需求的就业情况还会继续,大学生就业面临着一个比以前更加趋紧的形势。基于这一变化,要实现大学生的充分就业,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刻不容缓。 2、用人单位招聘要求的提升,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在大多数行业中可供选择的高校毕业生数量供求大于需要的情况下,用人单位不但会把专业对口作为必要条件,还会优先选择那些综合素质高、社会适应能力强的学生。用人单位一般认为只要毕业生学历满足职位要求,其专业知识基本也能满足职位需求,而对毕业生的能力和职业素养则更加重视。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最关心应届生的条件依次为个人实际能力、社会实践经验,以及专业方向、职业道德、表达能力,最后考虑的才是个人学习成绩。学生综合素质好,学习能力和适应能力强,遇到问题能及时看到问题的关键症结,并可以及时运用自己的能力和所学知识,迅速释放出自己的潜能,制定出可以操作的方案,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可见,要达到用人单位的用人标准,就必须提高大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3、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不强,迫切需要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非常突出,要想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必须具备较高能力和素质。然而,通过市场对毕业生的考验,目前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暴露的问题颇多,主要表现在:一是综合素质不高,知识单一;二是特长不突出,缺乏“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的特长意识,竞争优势不太明显;三是就业观念落后,有的不能够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优势与不足,择业期望值过于高,不切合实际地追求超出本身能力的职业岗位;而有的学生对自己缺乏信心,不积极参与双向选择,对目前状况听之任之。这些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大学生的就业,故此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刻不容缓。 三、高校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的路径在日趋激烈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上,提高大学生就业竞争力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学生、学校、社会三个方面入手,多管齐下。就学校的层面而言,高校就要以就业为导向,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1、加强学科专业调整。专业技能是大学毕业生就业竞争力的核心。随着社会用人单位对复合型人才需求越来越多,要求越来越高,高校现有的学科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显得越来越突出,优化设置已迫在眉睫。一是在课程设置上,应当从重知识灌输转向重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转变,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和工作适应力。二是在专业的结构调整上,应遵循宽基础、大口径的原则,专才教育要与通才教育结合,增强毕业生宽泛就业的能力[2]。三是在学科的设置上,应该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注重于学生品德和能力的全面发展。着眼加强基础教育,拓宽专业面,着眼高素质、强能力、会创新、敢创业的学生培养模式创新。 2、注重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就业能力不仅指某项技能,还是大学生多种素质和能力的综合表现。人才市场需要的是高素质人才,只有综合素质高且就业竞争力强的学生才能在未来有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具有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才可以担负起历史赋予的使命。所以,高校应确立以市场为导向,以提高内在的素质为目标的人才培养模式,要树立注重素质教育,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和提高素质于一体,协调发展、综合提高地思想和观念,树立人才培养要积极主动和社会发展接轨,积极探索产、学、研相结合地人才培养道路的思想和观念[3]。 3、重视学生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理论用于实践是学习的根本目的。大学生无论在任何行业、任何岗位,都是参与实践的过程,也都能体现出个人实践能力。因此高校要着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复合型人才:既能动脑又能动手,既有创业精神又有创业能力,既能简单生产劳动又能从事复杂性的创业活动。要把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校课程体系,把创新创业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突出科技创新与技术产业化这个主题。 4、实施全程式学生就业指导。对学生进行就业指导,是引导学生和谐发展、提高就业竞争力、促进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重要措施。因此,高校在抓好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要做好学生的就业指导工作,切实提高毕业生就业能力。要从新生入校开始,在不同学年设计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职业生涯规划等引入教学内容之中,有计划、分层次、全过程实行就业指导,帮助学生进行职业生涯规划,确立职业目标,传授求职的技巧,以及提升职业品质。在对学生进行一系列职业兴趣的测定与选择、职业性格与价值取向的测评、职业能力综合评定的基础上,使学生能够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调整目标和定位[4],从而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做出合理的选择与规划。要多举行模拟面试,使毕业生熟悉面试的流程、注意事项等,掌握面试的技巧,为毕业生顺利就业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姚裕群.我国大学生就业难问题演变与近期发展趋势[J].人口学刊,2008,(1):10—14. [2]黄昌建.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127—129. [3]李敏,王秋波等.提升大学生就业力与高校素质拓展计划[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90—92 [4]吴晓红,周桂芳,陈峰.素质教育对高校教学改革的启示[J].中国成人教育,2007,(06)126—127 作者简介: 陈梅香(1974-),女,湖南衡山人,衡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