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现行运行模式的研究 |
范文 | 李坤等 摘要:本文基于汽车运用技术专业现行的工学结合运行模式加以分析,对现行工学结合模式中存在问题进行探讨,指出现行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汽车运用技术 工学结合 改革途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用人企业对于汽车运用技术人才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相应的职业类院校对于学生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在不断的发生着变化,院校逐步与用人企业合作开发新的教学模式,共同完成对学生的教学培养,既发挥了院校的教育优势,又充分利用企业的优质资源,共同培训社会所需的技能型人才。由此诞生出的多种汽车运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已体现出其独特的优越性,并成为众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 一、汽车运用技术专业运行模式现存问题 在众多汽车运用技术人才培养模式中,大多数高职院校多采用工学交替、顶岗实习、订单式培养等工学结合模式,在此类模式中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大力推进合作深度,虽取得一些进步,但实际产生的效果仍未能尽如人意。大部分的合作缺乏长期有效的保障机制,从校企合作的参与者分析来看,主要问题存在于以下几个方面: 1.工学结合模式企业获利较少 汽车运用相关行业具有人员密集、流动性大、技术性强、学习周期性长的特点。汽车相关服务企业的生产经营目的是最大限度创造经济利益,进入企业实习的在校学生往往缺乏操作经验、技术水平较低、实习周期较短,以盈利为主要目的企业大多不愿接受此类学生进入企业实习。在没有获利的情况下,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热情并不高。 2.现有制度导致实践教学教师的缺乏 在工学结合的教育教学模式中,实践教学教师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工学结合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具有高度的理论教学水平同时具有丰富的实践教学经验,但大部分高职院校很难找到具有高度理论和丰富技能经验的高素质教师。现有教师大部分来自于普通高校,大多只具备理论教学能力,大部分教师没有企业实践经验。虽然很多院校鼓励在校教师进入企业实践深造,但是由于部分院校教师缺乏,再加上教学工作量大幅增加,而不得不超负荷工作,很难挤出时间参加工学结合的实践锻炼,所以教师进企业实践进修难以保证。 3.教学课程缺乏实践性 大部分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多数是和合作企业共同制定,但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大部分课程教学仍过度理论化,实践教学往往放置在学生企业实习过程中,导致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所学课程大多是空泛的理论课程无法学到相应实践技能。另外学习教学过程中所传授的知识技能与企业要求存在一定偏差,现有的教学水平及内容无法满足企业的实践需求。 4.专业课程开设无法满足市场需求 现有高职院校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开设课程存在同质化现象,各院校开设课程基本类似,并没有根据市场的需要来调整课程,部分课程与社会急需的工种并无关联。汽车市场是一个十分细化的市场,从前期的设计、实验、零部件加工生产装配,到汽车后市场的销售、金融服务、维修、改装、汽车调校等,往往需要大量的专业课程的支持。 二、新模式的改革途径 1.探索新的校企合作模式保证企业利益 传统的校企合作模式中,双方合作层次较浅,企业从合作中获利较少,因此合作往往缺乏持久性、稳定性。因此,在新的运行模式中,应从新规划双方合作机制,保证院校和企业双方共同利益,以提高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院校可利用科研优势参与企业产品研发,提升企业技术水平解决企业运行过程中所面临的技术难题。院校也应利用先进的教学资源,对企业员工进行继续教育等。在新的合作模式中,企业应积极将先进的知识技能传授给合作院校,以提高合作院校科研创新能力、分享院校科研成果,从而提高企业自身水平。 2.改革教师考核制度,鼓励教师参与企业实践 院校应改革教师考核制度,制定相关的教师进修鼓励政策,将教师进入企业实践进修加入到人才考核中,直接与评优评选、职称晋级等考核机制关联起来。为在校教职工参与企业实践进修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积极鼓励在校教职工积极参与企业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技能。 3.改革教学过程,加强实践教学 在社会需求技能型人才日益增多的环境下,教师教学应摒弃传统理论式教学的方法,将课堂拓展到实验实训室,把学生带到实验场所进行授课,边讲授边实践,积极的拓展生产一线授课,把学生带到相关合作企业生产一线进行直观的教学,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尽量让学生进行生产一线操作,积极地拓展学生参与实践课程的机会,提高学生实践技能水平。 4.科学规划汽车运用技术课程开设,满足市场需求 建立汽车运用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聘请相关企业的社会知名人士参与到专业建设指导中来。利用企业对市场需求的敏锐感知能力,适时调整院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开设内容,以市场为导向,针对性的培养社会紧缺的汽车相关技能型人才。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2年度山东省高等学校教学改革研究立项项目“汽车运用技术专业高端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研究”(立项编号:2012734)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耿洁.构建工学结合培养模式框架设想[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6(35). [2]陈解放.合作教育的理论及其在中国的实践[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3]叶智美.工学结合:高职教育的新模式[J].江西教育,2005(17) 作者简介: 李坤,男,山东单县,本科,菏泽家政职业学院,车辆工程; 黄贤东,男,山东单县,研究生,菏泽家政职业学院,体育教育。 (作者单位:菏泽家政职业学院;山东 单县 27430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