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乌兰牧骑发展研究 |
范文 | 王希++谢云婷 摘要:十七大以来,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构建覆盖农牧区的公共服务体系已经成为我国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区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得到了极大地提高:传统的“牛背商店”,“骆驼商店”以及后来逐渐起来的乌兰牧骑,“马背小学”,“流动法庭”,“流动执法队”等等,其中,乌兰牧骑最具代表性。本篇论文以流动性公共服务方式为理论支撑,结合内蒙自治区的具体情况,分析乌兰牧骑在构建公益性流动性服务平台过程中的存在的问题,结合其履行服务的可能性与必要性,针对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以供参考。 关键词:内蒙古农牧区公共服务均等化 SWOT分析方法政策建议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必须“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牧区)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 ”《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把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灵活机动、方便群众的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网络作为“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国家基本标准之一 。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农牧区的情况建立了一些符合农牧区发展的农牧区文化服务平台,无论是历史上的“牛背商店”、“驼背商店”、“大篷车商店”和后来发展的乌兰牧骑,还是现在的流动图书馆、送书下乡、文化站、文化馆、农家书屋的新的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方式,都为农牧区的公共文化服务和建设起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其中,自1957年诞生不断发展至今的乌兰牧骑颇具代表性。 一、乌兰牧骑概述 乌兰牧骑,蒙语,原意是“红色的嫩芽”。几十年来,乌兰牧骑始终坚持不懈地全心全意为农牧民服务,被农牧民亲切地称为“玛奈(我们的)乌兰牧骑”,乌兰牧骑队员则被唤作“玛奈呼和德(我们的孩子)”。1957年5月,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局对锡林郭勒苏尼特右旗进行文化调查,鉴于牧区、半农半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和居民极其分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的情况,为丰富群众文化生活,主张建立一种装备轻便、组织精悍、人员一专多能、便于流动的小型综合文化工作队。在1957年第一支乌兰牧骑诞生之后,“草原上的文艺轻骑兵”,就这样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起来,它是我国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一个创举。在半个世纪的发展历程中,乌兰牧骑这个文艺群体经历了全国巡回演出阶段和改革开放以来两个时期 。六十年代是乌兰牧骑的新兴大发展时期,特别是在1964进京汇报演出时获得极大成功,得到毛主席和周总理的充分肯定,并按照周总理的部署,在全国进行巡回演出,影响很好;改革开放以后,1979年乌兰牧骑走出国门,开始世界性的文化交流,同时,面临国内政治经济的大变革,乌兰牧骑在深深地卷入了市场经济的大潮之中。目前,全区共有74支乌兰牧骑,51支保留文化事业单位,其余推向市场。成立56年来,乌兰牧骑积极履行自身的职责,充分发挥“演出、宣传、服务、辅导”等职能,受到了农牧区群众的欢迎和爱戴。党和国家领导人盛赞乌兰牧骑是“社会主义文艺战线上的一面旗帜” 。 二、SWOT分析方法简介 SWOT分析方法由美国的安索夫于1956年提出,后来逐渐发展成为资源管理学派推崇的战略模式与竞争分析的重要工具。SWOT分析法模型(也称TOWS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80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SW”分析机构内部条件的因素,包括优势(Strengths)与劣势(Weaknesses);“OT”分析机构外部条件的因素,包括所面临的机会(Opportunities)与威胁(Threats) 。SWOT分析是把组织内外环境所形成的机会、风险、优势、劣势四个方面的情况,结合起来进行分析,以寻找制定适合组织实际情况的经营战略和策略的方法。 总之,SWOT分析法是一种能够较客观而准确地分析和研究一个单位现实情况的方法。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方法深入分析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乌兰牧骑发展中面临的优势、劣势、机会与威胁。 三、对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平台建设中乌兰牧骑的SWOT分析 1.优势因素分析(S) 历史发展悠久,基础较好,深入人心。首先,乌兰牧骑自诞生至今已经有56年的历史,从最初的13支队伍到现在的74支,从最初的每支队伍十来个人到现在的四十多人,从最初的初中中专学历占主要地位到现在大学学历人才比例的逐渐增加,乌兰牧骑的队伍逐渐壮大,其实力也得到了极大地提升;其次,乌兰牧骑表演形式多样,唱歌、跳舞、演戏、拉琴、二人台等表演形式能够多方面满足农牧区群众的要求,可以很直观的刺激观众的眼球,满足其精神文化需要;再者,乌兰牧骑通过与群众面对面的交流,与群众建立起深厚的感情,演员以蒙古族为主,语言的交流,心理障碍的清除,使得文化交流与服务活动能够顺利进行;最后,乌兰牧骑工作人员具有极强的服务精神,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坚持了“四个不分”:一是部分生活好坏,以苦为荣;二是不分观众多少,有求必应;三是不分场地条件,见缝插针;四是不分路途遥远,送戏上门。 与其他公共服务活动比较的优势。内蒙古公共文化 服务得到各级政府的重视和支持,各类文化活动蓬勃发展。例如,内蒙古国际草原文化节、昭君文化节、赛马节、胡杨节和安代艺术节等一些富有民族和地方特色的大型群众文化活动全面开展,家庭那达慕、牧民歌会、敖包祭祀等民间文化现象非常普遍 。另外,内蒙古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加快,2005年以来,全区投资500万元以上的文化建设工程就有50多项;全区共有群艺馆、文化馆115个,文化站937个,70%的嘎查村建有文化活动室;草原书屋工程实施10年来,已建设草原书屋1730家。 以上都是内蒙古文化服务建设活动的内容和成果,但是就以上的民族文化节日来说,虽然意义丰富,但是时间有限,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对于基础设施建设来说,文化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成本高,维护的成本费用也较高,资源利用率较低。而乌兰牧骑短小精悍、一队多用、轻装灵便 ,这种流动性的、搭台成本比较低、方便快捷的服务方式则更能适应农牧区的具体环境。 内蒙古自治区的区情为乌兰牧骑的产生发展提供可能性和必然性。从历史的角度来说,内蒙古本土文化资源丰富,这些本土文化与蒙古族悠久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独特的审美观念和审美形式是密切相关的。乌兰牧骑通过独特的艺术活动形式把富有民族风格的精神产品直接送给边远地带的牧民,成为直接靠近农牧民省会生活的文化职能实体,它的艺术水准、组织形式、活动方法完全适应了蒙古民族独特的心理要求,因而,完成满足现阶段农牧民对文化艺术审美需求的任务,应该说非乌兰牧骑莫属 。 从现实的角度来说,农村的发展落后于城市,几乎所有像样的文化设施、一流的文化人才、大多数的文化资源和文化活动均聚集在城市之中 ;内蒙古农牧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尤其是在偏远的农牧区,公共文化资源更加匮乏; 牧区经济文化贫困落后的社会条件,草原文化市场的发展事态以及亟待变革的传统观念和文化心态等构成了乌兰牧骑继续生存和发展的外部条件 。 2.劣势的分析(W)(1)市场经济大潮之下乌兰牧骑自身的转轨改制问题 资金。目前,乌兰牧骑的经费收入形式主要包括政府全额财政笔款、差额拨款和完全靠市场化吸收资金等三种形式。但是,事业单位的改革,包括乌兰牧骑的改革已是大势所趋,乌兰牧骑所面临的自己短缺的问题已日益凸显。乌兰牧骑的经费支出,包括人员工资、取暖、水电等的开支、重点剧节目的创作经费、交通表演设施费用人才引进等,特别地,乌兰牧骑员工的增加使得乌兰牧骑的资金问题亟待解决 。 内部创新。乌兰牧骑是以演出民族歌舞、曲艺等节目为主,但是,近年来,由于某些文化主管部门把民族特色与地方特色强调道不恰当的程度,使乌兰牧骑的表演形式模式化,只片面追求求土、求复古,而忽视了当代牧民逐渐萌发的新思想、新意识和新生活,节目陈旧、呆板、单一 。 人才素质及服务精神。从乌兰牧区工作人员的学历来看,目前人员的学历集中在高中及中高专,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人数很少,这使得整个团队的新血液、创新意识不强,表演形式缺乏现代因子; 同时,新一代年轻工作人员的加入,老一辈工作人员的淘汰,原有的朴实及扎根农牧区的服务精神逐渐淡薄,很多年轻工作人员在思想认识上还存在很大的问题,只图完成任务的心理状态使得这一具有重大意义的文化服务方式大打折扣。 (2)内蒙古的区情:地域辽阔,地广人稀,交通不便 人们的生活环境始终影响着文化生活方式。草原地阔人稀,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这必然对乌兰牧骑的演出工作造成不便。天气的复杂多变,夏日酷暑,冬日寒风以及恶劣的沙尘暴天气,都给乌兰牧骑工作的顺利进行造成了困难,增加演出成本和风险。露天搭台,“随遇而安”的表演模式,受天气等外部因素的影响极大,这也增加了表演过程的不稳定性。 3.机会因素分析(O) 有利的政策因素。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 《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提出,“满足人民基本文化需求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任务。必须坚持政府主导,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加强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网络,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必须“加快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实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鼓励文化单位面向农村(牧区)提供流动服务、网点服务。”《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把基本建立覆盖城乡、灵活机动、方便群众的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网络作为“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国家基本标准之一。 同时,自治区十分重视对民族文化事业的投入和支持,加强了乌兰牧骑业务、设施和队伍建设。乌兰牧骑的发展一直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乌兰牧骑自身也在为适应新形势新时代适时对自身进行改革,这使得乌兰牧骑的改革与发展、职能的履行有了内在的动力和外在的支持。 政府职能转变趋势。在新公共管理运动的背景下,政府职能的转变已是必然。这使得原来单方面由政府部门提供公共文化服务的局限得到改善,公共服务的社会化,私人部门进入公共服务领域。事业单位改革是必然趋势,将事业单位的某些公益性职能推向市场,可以提高文化事业单位的市场竞争力,提高其服务水平,从而使其适应新时代的发展要求。政府提供核心公共服务、企业通过市场化机制参与政府规划的公共服务,逐渐成为当代公共服务供给体系的基本特征 。 公民文化权利意识不断加强。“每一位公民都不由‘一个政府服务,二是由大量的各不相同的公共服务型产业服务。大多数公共服务产业都有重要的私人成分 ”。公民文化权利意识的觉醒,是文化事业发展的市场条件,农牧区群众对文化产品需求的增加是乌兰牧骑等文化服务平台履行职能、继续生存发展的外在动力;同时,公民对文化服务产品质量的标准提升,这也促进了乌兰牧骑自身机制和表演形式的改革和创新,促进乌兰牧骑实现长足的额发展。 4.威胁因素(T) 服务对象在心理及物质方面上的变化。公民文化权利意识的增强,需求的增加,为使文化市场达到均衡,必然促进供给量的增加。但这同时也会使乌兰牧骑面临一些挑战:表演形式的更新,服务量的增加,人民群众主体意识对客体文化选择的多样性对乌兰牧骑民族艺术形式单一化等的挑战;同时,客观事实是,现在农牧区已在时间和空间上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现代文化形式和观念使得农牧区很多群众(尤其是80后、90后)对乌兰牧骑不甚了解,甚至对这一传统文化服务方式闻所未闻。这势必会成为乌兰牧骑的长远发展的障碍。 市场经济的冲击,其他服务方式的威胁。乌兰牧骑是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在市场经济大潮之下,面临着使用单位改革的大背景,乌兰牧骑在组织体制等多方面受到了冲击,由于改革过程中的很多不确定因素,不仅破坏单位内部人员体制的稳定性,而且员工内部的排斥心理也会影响工作的积极性。 近年来,政府政策支持加上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新的文化服务形式层出不穷,原有的服务方式也不断发展,文化馆、文化站、草原书屋、流动电影放映车等文化服务形式给乌兰牧骑的发展增加了压力。 财政支持力度及政府的政策压力。新时期,乌兰牧骑的工作任务较重,政府部门规定:每年每支乌兰牧骑必须深入本旗县农牧区基层活动4个月以上,为农牧民和各族群众演出100场以上,力争达到每个行政村平均每月演出1场以上。这些规定,给乌兰牧骑带来较大的表演压力。 综合以上分析,乌兰牧骑的发展之路是优势劣势互补,机遇与挑战并存,但是优势和机遇占据主导地位,乌兰牧骑的继续发展是历史的必然,推动乌兰牧骑改革和发展是构建农牧区公益性流动文化服务体系的必由之路。 四、促进乌兰牧骑发展的对策建议 1.乌兰牧骑内部改革 (1)职能定位,自身改革,塑造形象 职能定位:凸显公益性、公共性和流动性。乌兰牧骑进行的表演活动必须是把“公益性”放在首位,以公共利益为重,服务的是公共群众,在服务中绝不能因为走市场化的道路而把弱势群体放在服务行列之外;同时,乌兰牧骑作为一种流动性的演出形式,服务的对象是农牧区的广大群众,因而它绝不能因为农牧区条件的艰苦而拒绝农牧区的公益性服务转向城市的商业服务;另外,一支乌兰牧骑的服务点也不能局限于一两个地方,而应该广泛服务,使受益群众越广越好;再者,加强各乌兰牧骑之间的联系,促进各乌兰牧骑之间的经验和教训交流,实现共同发展。 自身改革:丰富,自强,创新。“事业单位制度是计划经济时代提供公共服务的制度”,乌兰牧骑发展之初就是事业单位的文化服务组织。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乌兰牧骑应该解放思想,勇于实践,从自身活动内容、活动形式,到组织形式、管理体制等各方面进行调整。从组织结构上来说,乌兰牧骑的人员组织分工应该合理、责任明确,管理层次和管理幅度适宜。现在一支乌兰牧骑人数大约在40人左右,人员中多为表演员工,因而适宜选择管理幅度较大管理层次较少的组织结构。从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来说,乌兰牧骑工作人员的招聘、选拔、培训、工资、福利等都必须有合理的安排,从而提高员工的积极性。 塑造形象:服务精神,民族艺术的常青树。不论是公益性的还是盈利性的组织,都必须以服务对象的利益出发,才能得到服务的认可。因此,乌兰牧骑在履行公益性文化服务的活动的过程中,应该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服务精神,在演出之时,尽心尽力,让群众尽情享受文化艺术的魅力;在演出之余,队员们可以分散到各家各户,“进哪家门,是哪家人,干哪家活 ”。奉行艰苦朴实、扎根群众的服务精神,履行好自己的职能。(2)积极利用有利条件,适应外部环境 现阶段,国家已将市场机制引入到公共领域,乌兰牧骑的运营方式也不例外。这对乌兰牧骑既是挑战,更是机遇。目前乌兰牧骑存在的一个重要障碍就是经费不足,在履行公益性文化服务职能之余发挥市场经济带来的便利,与有关政府部门的经济活动进行联姻,为旅游景点提供演出服务,随商务团队外出演出,这对发展边贸、招商引资、扩大开放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同时也增加了乌兰牧骑的经费,实现多方共赢。 2.政府主导下的乌兰牧骑改革 (1)服务方式的转变:委托服务,契约服务,外包和购买服务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单位,政府部门可以吸收新鲜的服务方式,例如委托服务、契约服务、外包和购买服务等。具体来说,政府部门和乌兰牧骑的合作关系可以有以下几点: 一是通过合同承包、特许经营、凭单等形式把农牧区流动性公共文化服务职责委托给已经走向市场的乌兰牧骑,这样既分散了政府部门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压力,同时也促进了市场化道路上乌兰牧骑的发展; 二是政府部门同乌兰牧骑签订协议,两者协商双方的职能,政府部门提供资金技术和设备支持,乌兰牧骑按协议规定完成工作任务,两者达成一种契约关系; 三是由市场化的乌兰牧骑承包政府外包的公共服务。 显然,这三种服务形式都是针对已经市场化或正在迈向市场的乌兰牧骑而言的。 (2)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社会协同 要实现提高公共服务绩效的目标,必须在基本公共服务提供方面,政府发挥着主导作用;由于政府自身能力有限,社会、企业、个人等多方主体的参与才是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完善的关键所在,单靠一方的供给与服务都是极不现实的。政府主导作用的发挥,政策资金的支持,加上社会组织、企业单位的配合,农牧区群众的积极参与及文化服务团体工作人员的倾情奉献,才能使乌兰牧骑这类文化服务形式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关主体实现共赢。 (3)城乡互补 长期以来,“城乡分隔”的发展模式使得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经济文化差距越来越大,城市享有较为先进和便利的文化服务,在一定程度上还占用了农村的资产,因此,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完善离不开城市的帮持。乌兰牧骑平时办公地虽在城市,却在本质上服务于农牧区,乌兰牧骑作为联系农村、城市文化的桥梁之一,其肩负的联系城乡、服务大众的使命极其重要。以乌兰牧骑为载体,城市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资金支持,农村为城市提供最质朴的民族文化享受,从而实现三者之间的共赢。 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乌兰牧骑作为承担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的重要载体,搞好乌兰牧骑内部改革和政府部门引导乌兰牧骑转轨改制工作是当前促进乌兰牧骑发展和农牧区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提高的重中之重。乌兰牧骑的文化艺术魅力没有消失,它只是在找寻一个适应现代化社会大众需要的新的表现形式。 注释: ①《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②《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③《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④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学会编辑出版乌兰牧骑赞2007年第15页 ⑤周正兵 乌兰牧骑: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农家书屋建设可兹借鉴的模式[J] 出版发行研究2010(11) ⑥周林兴基于SWOT分析方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档案馆发展研究[J] 学术探讨2013 ⑦张国富 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⑧张国富 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⑨李放、顾焕金 论乌兰牧骑的存在价值及发展方向[J] 民族艺术 1990(1) ⑩李放、顾焕金 论乌兰牧骑的存在价值及发展方向[J] 民族艺术 1990(1) 张国富 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 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李放、顾焕金 论乌兰牧骑的存在价值及发展方向[J] 民族艺术 1990(1) 杨亚宁 薛瑞 乌兰牧骑的改革与发展 研讨会:论文选登 2013 李放、顾焕金 论乌兰牧骑的存在价值及发展方向[J] 民族艺术 1990(1) 王江英 公共服务视角下的事业单位改革[D]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种新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 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0年版 第11、14页 内蒙古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财政厅、人社厅、编办关于加强新时期乌兰牧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内蒙古政报2010年第9期 王江英 公共服务视角下的事业单位改革[D] 中国海洋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年6月 布赫.民族艺术的常青树——内蒙古乌兰牧骑40年有感1998年2月 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基层实际相结合 文化彩虹2010年第十期 参考文献: [1]乌兰牧骑赞[M].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学会编辑出版,2007(15) [2]周正兵.乌兰牧骑:少数民族边远地区农家书屋建设可兹借鉴的模式[J].出版发行研究2010(11) [3]乌兰牧骑.民族艺术,2009(9) [4]张国富.内蒙古公共文化服务现状及发展路径研究[D],内蒙古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0 [5]李放,顾焕金.论乌兰牧骑的存在价值及发展方向[J] 民族艺术 1990(1) [6]杨亚宁,薛瑞.乌兰牧骑的改革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选登 2013 [7]周林兴.基于SWOT分析方法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公共档案馆发展研究[J] 学术探讨2013 [8][美]迈克尔?麦金尼斯.多种新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M],上海:三联出版社 2000(11):14 [9]布赫.民族艺术的常青树——内蒙古乌兰牧骑40年有感,1998(2). [10]内蒙古乌兰牧骑学会.与人民群众共命运,与基层实际相结合,文化彩虹,2010(10) [11]内蒙古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转发《自治区党委宣传部、文化厅、财政厅、人社厅、编办关于加强新时期乌兰牧骑工作的意见》的通知内蒙古政报2010(9). [12]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13]国家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十二五”规划. [14]“十二五”时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实施纲要. [15]内蒙古党委办公厅、政府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新时期乌兰牧骑工作的意见. [16]管理者论坛http://www.onlyit.cn/okm/theory_swot_analysis.html [17]厚朴教育http://ce.sysu.edu.cn/hope2008/Education/ShowArticle.asp?ArticleID=8336 (作者单位:内蒙古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7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