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文化自信语境下对泉州“海丝”文化的多维审视 |
范文 | 林乙 摘要:中華优秀传统文化是当代中国可以并且能够实现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闽南泉州作为“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具有灿烂的海洋文化历史和丰富的历史遗存,是“一带一路”宏伟蓝图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从时空、文明等多角度审视泉州“海丝”文化,可以为海洋文明时代的当代中国树立民族自信,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历史文化支撑,为构建和谐、开放、包容的新型大国点亮灵魂,为助推中国开创人类文明的新起点,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和时代意义。 关键词:文化自信 泉州 海上丝绸之路 “一带一路” 中图分类号:G12 中图分类号:A 1 文化自信的提出 2016年,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纪念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中国共产党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四个自信”,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并且强调,“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1] 文化,作为一种基因、血脉和传统,是文化主体对自身文化的高度认同和自觉践行,是基于心理优越性和行为坚定性的文化表现。它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渗透在文化主体活动的方方面面。 当代中国的文化自信,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国特色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等文化形态,是一个底蕴深厚、内容丰富、结构合理、精神开放的文化体系,是当代中国可以并且能够实现文化自信的力量源泉,需要全体中国人学习传承,并从中汲取源源不断的生命力滋养,获得生机无限的灵感,去实现古老中国复兴的民族梦想。 2 泉州“海丝”文化的时代意义 泉州,是一座有着两千年历史的文化古城,是中国古代“海上丝绸之路”(以下简称“海丝”)的起点,历史辉煌,底蕴深厚。在今天“一带一路”的国家战略中被赋予“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的城市定位。对此,已经获评“东亚文化之都”的泉州踌躇满志、积极融入,欲将历史优势、文化优势等转化为新的发展机遇,担负起建设“海丝”先行区的历史使命。 作为“海丝”起点、闽南文化核心保护区、东亚文化之都,泉州文化多元包容、内蕴丰富。细数泉州文化,其中尤以“海丝”文化最值得夸耀。[2]纵观整部中国文明史,农耕文明几乎成为中华文化的标签。殊不知,在公元15世纪以前,中国已是当今学术界公认的海洋之王。中国海洋文明的高峰——宋元时期,古刺桐(泉州)港从造船技术、航海技术、航海线路、丰沛物产到海神信仰之先进与文明,无不印证了“东方第一大港”泉州,乃是世界海洋文明的发源地之一。 放眼当今天下,世界大航海时代造就的日不落大英帝国、世界霸主美利坚合众国皆是世界性的海上强国。当今世界政治经济利益的抗衡,俨然就是两种文明的对决——海洋文明国家与大陆文明国家的对抗。[3]因此,中国要真正崛起,就必须走向海洋,而其中的路径之一,乃是挖掘自身丰厚的海洋文化资源,从中获得实现民族自信的力量源泉。在此语境之下,泉州这一千年古港,无疑成了值得大书特书的一笔宝贵的文化资源。 3 对泉州“海丝”文化的多维审视 3.1从当下出发:认识“海丝”文化,为海洋文明时代树立民族自信 说起泉州,很多国人并不熟知;至于“海丝”文化,更是知者寥寥。因此,普及“海丝”文化,应是当务之急。所谓“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文物局专家姜波如是解释:“是指古人借助季风与洋流等自然条件,利用传统航海技术开展东西方交流的海上通道,也是东西方不同文明板块之间经济、文化、科技、宗教和思想相互传输的纽带。” 作为古代“海丝”的起点,泉州自唐至宋元明清蜚声海内外。马可·波罗曾盛赞过这里是世界上最繁荣的都市。至今,泉州“海丝”文化在器物、精神、制度等各个层面仍留有丰富的历史遗存。物质文化遗产,如:真武庙、文兴宫、古码头、古沉船、海印寺、伊斯兰教徒墓碑遗址、古”海丝”遗址、市舶司、航标六胜塔和姑嫂塔等;精神文化遗产,如:水密隔舱造船技术、永春制香技术、九日山摩崖石刻与祈风仪典、多元宗教并存、爱拼敢赢的海洋性格、融合着外来语的闽南话等。这些因”海丝”起点而形成的海洋文化、海洋精神,乃至海洋文明,在素以农业文明著称的中华文明史上显得弥足珍贵,并不断引起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关注。 2014年,泉州以其灿烂的海洋文化历史和优秀的传承,应邀参加联合国组织的《国际海洋年?中国一日》主题活动,在世界海洋文明的舞台上发出了中国的声音。因此,我们应大力推广泉州“海丝”文化,让世人更多地了解中国历史上的海洋文化,增强中华民族文明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3.2贯通古今:千年传承,为“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历史文化支撑 “一带一路”是习总书记2013年提出的战略构想,旨在借用古代陆地与海上“丝绸之路”的历史符号,主动发展与沿线国家的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 为积极响应国家发展战略,泉州市政府制定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先行区行动方案,并在“十三五”规划中提出建设“海丝”泉州的构想,力图在推动“海丝”文化国际交流合作和中华海洋文明传承创新上先行先试。 更值一提的是,由于泉州“海丝”文化千年传承不断,至今遗留的诸多与海洋商贸、海洋文化相关的史迹与遗址,不仅体现古泉州作为宋元时期东方重要港口城市的历史地位、航海和贸易传统以及国际间文化交流的特征;而且完整而突出地呈现了长期建立在农耕文明基础上的古代中华帝国在其海洋文明发展高峰期的盛况。经国家文物局批准,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秘书处致函,2018年泉州将牵头联合九城”海丝”申遗点,以“古泉州(刺桐)史迹”为世界文化遗产项目,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中心提出申报,并有望成为我国第53项世界文化遗产。 在文明的时间维度上,对话历史,让传统文化走向现代。[4]泉州“海丝”文化千年传承不断的这一不可多得的资源,将为21世纪“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提供源源不断的历史文化支撑和生命力滋养。 3.3融汇中西:多元开放,为构建和谐、开放、包容的新型大国点亮灵魂 在泉州”海丝”文化中,最为人瞩目的当属多元并存的宗教文化。彼时的泉州,中国传统文化与古代波斯、阿拉伯、印度和东南亚等诸种文化交融汇合,留下了道教、佛教、伊斯兰教、景教(古天主教的一个支派)、天主教、印度教(婆罗门教)、基督教、摩尼教(明教)、日本教和拜物教、犹太教等多达几十种的宗教,且不同宗教间一直保持相互影响、和平共处的关系,深刻地影响着泉州社会的发展。泉州因此获得“世界宗教博物馆”的美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将全球第一个“世界多元文化展示中心”定址在泉州。 反观世界宗教发展史,不同的宗教之间往往相互排斥、相互抵制,甚至引发战争冲突。而在泉州,千百年来几十种宗教竟能在同一街区、同一庙宇中彼此包容、和平共处、充分交流、自由发展。究其原因,乃在于泉州宽广的胸怀、包容的态度和兼收并蓄的精神。正是这一海纳百川、开放包容的胸怀气度,吸引了来自全球几百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商人、使者、旅行家、传教士前来经商、传教,造就了“市井十洲人”、“涨海声中万国商”的“东方第一大港”的繁盛气象。 泉州”海丝”文化中这一博大包容、开放自信的文化力量无疑为我们构建和谐、开放、包容的新型大国点亮了精神灵魂。近代以来,积贫积弱的中国受到了来自海洋文明的西方体系的强烈挤压。今天,在文明的空间维度上,中国的崛起需要融汇东西半球的不同文明,以自信、开放、包容的姿态面对世界,去实现与西方的和解,为中国的崛起赢得和平之路。[4] 3.4走向未来:超越时空,为中国开创人类文明的新起点助推一把力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写道:“中国有可能自觉地把西方更灵活、也更激烈的火力与自身保守的、稳定的传统文化熔于一炉。如果这种有意识、有节制地进行的恰当融合取得成功,其结果可能为文明的人类提供一个全新的文化起点。”[5]今天的中国,要成为世界领导型的国家,就必须如汤因比所言,在文明的自身维度上演绎一个全新的身份,不仅在于传承传统文化,也不仅在于实现中西方文明的融合,而是在贯通古今、融汇中西之上,开创一种全新的中国的新型文明范式。[4] 也許,泉州“海丝”文化,这一堪称是千百年前的“全球化”,这一为人类文明贡献了一个不同文化之间和平对话、沟通交流的经典范例,可以为中国的未来激发文化自信的灵感,期待祖国的未来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 中新网. 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EB/ OL]. http://www.chinanews.com/ gn/2016/07- 01/7924310.shtml. [2] 泉州网.海上丝绸之路专题报道[EB/ OL]. http://www.qzwb.com/spec/ node/node_46638.html. [3] 铁血网.杨飞扬. 当今世界——海洋文明与大陆文明的对决[EB/OL]. http://bbs.tiexue.net/ post2_11512838_1.html. [4] 张克兵. 习近平关于当代中国文化自信力量源泉的三维审视[J]. 湖湘论坛,2017(1):19- 23. [5] 阿诺德·约瑟夫·汤因比[英国].历史研究[M].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