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蒙东地区村委会换届选举现状分析 |
范文 | 李文玲 摘要:村民自治是普及农村基层民主的重要手段。该制度在设计上充分保障了村民政治参与的权力,有效地体现了社会主义民主,但在个别地区的贯彻落实过程中,依然存在着一些政治冷漠现象。蒙东地区由于其特殊的经济、地理等原因导致该地区在基层换届选举时,村民普遍存在政治认同不高的现象,为此有必要剖析其深层原因。 关键词:选举 村民政治参与 现状 制度分析 中图分类号:D621.4 文献标识码:A 1 调研对象、时间的选取 通辽市科左后旗地处内蒙古自治区东部,属于东北和华北的交接处,地理位置优越。该旗是一个以牧为主,农牧林相结合的经济类型区。域内以沙陀草甸地形为主,冲击平原面积不足3%。科左后旗是个少数民族聚居地,共有蒙、汉、回、满、朝鲜族等19个少数民族,区域内共有人口 40.9万人,蒙古族人口占74.74%,是一个以蒙古族为主体的旗(县)。全旗共辖19个苏木乡镇、262个行政村、858个自然村,其中以蒙古族为主体的苏木乡镇占63%,故选取此区域作为研究对象比较有代表性。 2 通辽市科左后旗基层换届选举的现状 2.1政府重视程度加强 为了有效地推动村委会的换届选举工作,科左后旗旗政府开展了驻村宣传工作,对各村基本状况进行排查摸底,并从2015年3月份就开始进行换届选举工作的宣传工作,整顿问题村委会,并且组织财政、农牧业、审计等相关部门对村委会及村领导进行任期内审计工作,着力解决因村集体财产和惠民补贴发放等问题引起的矛盾。同时根据分级负责、逐级组织的方式,对苏木乡镇换届选举的工作人员进行细致、严谨、规范的培训和教育活动,也积极组织村民大会来宣传村委会换届选举的意义及行使民主权利的重要性。在换届选举当天,旗委各级领导深入到村委换届选举的工作现场进行了监督和检查。 2.2选举工作日益规范 2015年8月在科左后旗各乡镇举行的村委会换届选举过程中,各个村落的选举流程都有了长足的进步。在进行正式选举之前,各个村都制定了村民委员会选举工作实施方案;召开了选举工作相关会议,确立了工作人员,并对工作人员进行了系统的教育培训;在各村人群密集场所采用村广播、贴告示等形式,公布了选举日、地点、程序。为保证选举过程公开透明,选举地点多选在设有监控摄像头的超市内;进行选民登记,发放选民证,并严格杜绝无委托书代投票现象;组织选民提名村委会候选人,并对选民进行相关法律宣传;计票工作也都多选在村部比较宽敞、能容纳众多群众的房间内,监票、唱票和计票工作体现了透明、公开。 2.3政治参与效能低 “政治效能感是指个体对自己能否影响政治活动的能力的信念或信心”,[1]是公民对自己的政治参与影响力的一个评价,即在政治决策过程中对自己的参与所起作用的一个判断。如果一个公民对自己的政治参与效能感高,那么他就会对自己所属的组织、集体、城市和国家产生极大的归属感和认同感,会积极参与到其事务的决策、发展过程中。在走访调查的村落,大多数村民都倾向于把村民自治委员会看成是一个行政组织,并没有把村委会看成是村民管理自己事务、自己处理本村各项村务的一种社会管理方式。在走访调查的过程中发现,参加投票选举的农牧民对村务并不关心,没有认真研究过候选人,也并不觉得自己的一票会对村务有何影响,更不在意选举结果,认为选举村委会是“他人之事”,即对自己的政治参与效能感不抱希望。 2.4妇女参与率低 蒙古族妇女在封建制度下同汉族女性一样受着君权、神权、父权和夫权等重重压迫,但由于游牧生活的特性使得妇女在生产劳动中充当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而其自古以来就享有财产权和一定的支配权。在成吉思汗统治时期,黄金家族的蒙古族妇女甚至可以参与到重大事情的政治决策中来。因此,当时在大多数蒙古族家庭当中,妇女其实扮演着一个“幕后当家人”的角色。只是由于受社会因素和历史条件的限制,其参与政治生活的范围和深度有限。 随着游牧文化向农耕文化的转化,妇女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的作用逐渐衰弱,其家庭地位也每况愈下。在走访的村落中,蒙古族妇女基本不参与田地劳动,多是留在家中做简单家务和照顾家人,其社交圈子只是左邻右舍,其关注事务也多是家庭琐事,关于村务基本不关心。在投票现场妇女也极少亲自投票,往往是委托男性家人代为投票。 3 政治冷漠的制度分析 3.1对教育的忽视 为了优化教育资源,自从2001年我国推行“撤点并校”之后,很多行政村和自然村中的小学被撤销,在内蒙古东部地区也面临同样的窘状,这也导致了新的辍学、失学问题的产生。在所调查的查苏木(乡镇)当中甘村小组和宝村小组两个村小組规模比较大,两户村小组中人口共计1400多人,两村小组相距不过1.5公里,在合村并校前在宝村小组中原有一个小学吸收了附近村落的适龄儿童,但合村并校之后,该小学被撤销,这两个村小组的适龄儿童得需要到其他苏木小学或是旗里的小学去读书。这使得许多家长不得不放弃农活儿而去进行“陪读”,而不能“陪读”的农户则选择离家最近、但办学条件及师资力量较差的小学,或是将孩子托付给有寄宿功能的“小饭桌”。 高额的教育成本、有限的师资力量、缺乏家庭监督、教育成长环境等因素导致了很多出身乡村的农民子女由于缺乏足够的学习兴趣而中途辍学。较低的文化素质,使得新一代的年轻人也不关心政治生活,更无意于参与其中了。 我国高等教育自从1999年以来开始陆续进行扩招,这使得原本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大学本科招生开始变得轻松和容易,尤其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高中生在毕业后都可以接受高等教育。伴随扩招而来的是越来越严峻的就业问题, 2017年,内蒙古自治区应届高校毕业生总量预计约12.9万人,毕业生总规模比去年预计增长7.31%,创同期历史新高。 扩招一方面普遍提高了国民的整体素质,但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就业压力。内蒙古地区由于其特有的产业结构特点,使得吸收高校毕业生就业的能力不高,而蒙古族大学生由于语言的限制去外省就业率也相对比较低,这导致了蒙古族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相当一部分出身农村的少数民族大学毕业生毕业后都选择了回乡务农。这一现象的存在也加剧了“读书无用论”的影响,使得很多蒙古族家庭不再关注孩子的教育问题。而著名的政治文化研究者阿尔蒙德曾指出教育变量更能决定政治态度。在通常情况下,政治参与程度与教育程度成正比。内蒙古东部地区少数民族村民整体文化素质不高,也是导致该区域政治冷漠现象的一个重要因素。 3.2生活水平不高 塞缪尔.p.亨廷顿曾指出:“对于许多穷人来说,最紧迫的问题是解决今天、明天或下周的工作、食品以及医疗问题”[2]若农民们每天忙于生计,尽管他们有参与的诉求,也是根本无力和无暇参与政治的。科左后旗境内,由于多是沙甸地形,配备灌溉设施成本较高,所以相当一部分人种田还是广种薄收、靠天吃饭。农业生产中的种子、化肥、农药价格的连年上涨与农产品收购价格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剪刀差,这使得很多农民劳作一年却还负债累累。因旱涝返贫、因病返贫、因婚嫁返贫等现象非常普遍。 2015年8月的科左后旗遭遇了干旱,各村委会的换届选举现场,并没有出现想象中的那样热闹的景象,有许多村民忙于灌溉而不愿意去投票,有些工作人员甚至得需要开车一个一个地去村民家或是地头劝说村民去投票现场。一些村民即使是主动去了投票现场,也只是把投票活动看成是一个大家聚在一起闲聊的机会,而并没有认真地去就候选人的一些情况进行仔细斟酌,当然更没有考虑到自己的选票对于维护自己利益的重要性,也没有人深入思考村中为防干旱而配备的机井為什么打不出水,自己能在村务决策过程中扮演什么角色。 3.3信息闭塞 内蒙古东部地区农村牧区的贫穷,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信息的闭塞。内蒙古自治区自2014年起开始在农村牧区实行基本公共服务的“十个全覆盖”项目,其中就包括村村通广播和通讯工程,以及文化室建设工程,这两个项目的实施旨在推动信息的传播。但从实际效果来看,走访调查的几个村落普遍存在电脑拥有率低,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还不够理想的现象。 尽管“十个全覆盖”工程使通讯配套基础设施得到了完善,但很多作为政治参与主力军的大多数中年农民由于经济和能力所限,买不起或不会用电脑或是智能手机,这使得很多相关政治信息不能得到有效及时地传递。而另一方面,作为网络和通讯应用主体的年轻人由于素质及心智尚未成熟,主观上自动屏蔽了与政治相关的信息。这使得相关的宣传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从客观上造成农牧民对政治生活的远离。 3.4传统思维方式的桎梏 在1800年之前,蒙古族一直过着游牧生活,1800年之后,一部分蒙古族贵族受农耕文化的影响开始定居。尽管定居的生活不过200年,但内蒙古东部地区由于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土壤条件,受农耕文化影响较大,时至今日,蒙古族的生活方式与汉民族的生活方式相差无几。生活方式虽然与汉民族日趋一致,但大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还是受固有民族文化的影响,比较崇尚自由、松散的处事方式,遇事喜欢依靠亲朋故友,没有长远规划,不善学习,不关心村务,具有“软、懒、散”的特征,习惯游离在政务之外,这也造成了内蒙古东部地区蒙古族不关心政治的风气。 参考文献: [1] 王敏.政治态度:涵义、成因与研究走向[J]政治学,2001(3). [2] 塞缪尔.P.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M].汪晓寿,吴志华,项继权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12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