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实践中的感性和理性教育 |
范文 | 刘润清+姚枫秋+杨天舒 摘要:实践教学中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两者是辩证统一的。通过从感性教育启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到理性教育指导学生知识技能,最后通过科学理论来指导实践的教育。让学生用辩证思维的科学方法获得认识,用正确的科学理论指导实践,从而再通过实践指导学生的认识。 关键词:感性教育 理性教育 实践教学 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教育改革需要结合中国国情。中国的应试教育注重基本的技能训练,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想象力和创造力。缺少创新精神是阻碍“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的重要因素之一。这需要感性教学来激发学生对知识的热爱,发现知识之美。在加强学生的基本技能培养的同时加强感性的教学,教师引导学生快乐的学习,让学生对浩瀚的世界里充满着求知欲。 1 教育的意义目的 不同的历史背景,不同的时代,教学的意向性与价值的合理性的方向都是培养一代又一代的优秀人才。每个学生都不同程度渴望知识。从学生充满知识欲的感情中,教师也要投入情感,了解学生渴望学习到哪些知识。只有了解学生的知识诉求,才能从学生知识欲求中巧妙地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理性的掌握知识技能,再通过社会实践进一步判断内容的合理性。面对高度发展、信息丰富芜杂的社会,教育应让学生由感性认知上升到理性认知,最后通过实践,达到教育育人。 2 通过感性教育培养学生感性认知 2.1以学生的眼光看世界 作为教师,学生犯了错误要事先问清缘由,学生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想法。如果耐心聆听学生的内心的想法,这样师生之前形成一种相互信赖的关系,关系一旦形成,信任感会让学生对教师无所不谈。教师在交心的过程中可以对学生循循善诱,引到他们向更高更好的地方发展。教师不要逼迫学生做事情,正确的引导,尊重学生的人格,用学生的眼光看世界,才能真正与学生心交心的沟通。 2.2感性教育激发人的创造性 有的人相信人文艺术是精彩的、感性的,而科学是呆板的。人文与科学并不是割裂的,两者也是有联系的。科学并不缺少精彩,它的精彩体现在科技的发现和创造中。科学规律的发现和产品的创造,其过程是美好的,色彩缤纷的。万事万物相互关联,共融共生,相互作用。 同样在学习的过程中,尽可能地把枯燥的知识使学生们通过联想找到感觉,发现其中的美妙。各个学科相互联系,科学可以从美学中找到灵感,也可以从音乐中获的启发。创造力不仅是智力特征,更是一种精神特征。教师在感性教育中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意性[1],重视培养学生把感觉到的和看到过的表现出来的能力,鼓励学生多想象,多动手,这就是教师应进行的感性教育。 3 理性的培养学生基础技能知识 3.1培养学生理性认识是教育的目的 亚里士多德秉承了柏拉图的理性说,认为追求理性就是追求美德,就是教育的最高目的。理性教育是培养人的理性意识、理性精神和理性能力的教育,是培养人的概括、判断和认识的认知能力,对行为目的的选择,批判能力以及对情感、意志的协调能力的教育[2]。有了理性认识才能很好地指导实践,从而改造世界。 3.2培养学生个性与理性的判断 培养学生个性,让学生能自主的选择、判断。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形成概念,进行判断,如果判断错误,很可能对社会造成不良影响。在这个越来越相信现代社会的专家指导系统,在做事情都会询问、咨询专家的意见,缺少了这种行为依据,个人将迷失在当今社会中。例如买衣服,这应该是个人凭着喜好选择品牌,选择款式,选择适合自己的衣服。但是,某明星同款,某广告效应,无形之中就给现代人生活中形成了“指导系统”。在任何属于个人行为中,都隐藏着一个人的选择、要求和想象。教师为了使学生明确自己的想法,应不惜辛苦的给他们创造一个真实的科学世界,鼓励学生应该有自己的想法,大家观点不同,不要急于否认,要辩证地看问题,理性分析事物的利弊。培养学生理性的判断力和思想的独立性比什么都重要。 教师应积极倡导学生的个性发展,鼓励创新精神。在当代生活中,现代化推崇“标准化”的操作模式,世俗化的思想潮流如享乐至尊等,常常在不知不觉中以同一模式影响我们的思想。尤其随着商业化的全面推进、社会交流的日益频繁以及信息化的强力渗透,跟风更加有可能束缚思维、抑制个性发展、扼杀创造力。 4 感性与理性相辅相成的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是巩固理论知识和加深对理论认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的学生的重要环节,是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掌握科学方法和提高动手能力的重要平台。有利于学生素养的提高和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我们首先通过感性教育让学生认识世界,再上升到理性认识,通过理性认识指导实践才能改造这个世界。再通过实践循环回来指导我们的认识。 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相辅相成[3],在多年的教育中,从一开始的热情澎湃到现在的沉着冷静,我才知道对于教育需要感性也需要理性。感性与理性的这层关系是辩证统一的。感性教育离不开理性教育,理性教育离不开感性教育。一腔热血不能解决问题的症结。教育需要感性,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向往,对学习的热爱,对世界充满着满满的正能量。也需要理性的支持,理性的分析,理性的教學使学生有足够分辨是非的能力,扎实的知识基础都是需要理性教学。 4.1感性课堂 很多学生缺乏想象力,教师应在这方面花的心思更多。教师会通过课件演示、设置情景、活动组织等手段让学生增强想象能力。感性课堂组织的教学活动对学生会做到什么样的启发,会在哪些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教师要让学生在课堂中轻松愉快的掌握课堂知识,在活动中发掘自己的才能。这样的课堂,可以称之为感性课堂。教育本来的目的就是要让学生更想看看精彩的世界、更想了解缤纷的万物、更想知道科学的深奥、更想学习基础知识,对这种感性的欲求活动更加旺盛。 就教学而言,教师总是要以良好的形象、丰富的情感等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去。教师真正做的是浸润学生的内心世界,优化语境让学生容易理解。感性课堂往往是以热闹的课堂气氛为显著特征的,注重心理活动氛围的建设、构建,其价值取向是帮助人的心智的成熟,从而认识这个世界。这就是掌握感性教育,并给予语言疏导、知识引导,才能培育出学生的感性认知。让学生认识世界的教育需要注入感情作为滋养,教育需要一个漫长的学习过程,要持续不断的学习,并且结合日常的教学管理,总结经验,才能够有效的帮到学生,教育者才会从教育的过程中体会到幸福和快乐。 4.2理性课堂 當事物的具体过程已经向前推移,转变到一个具体过程的时候,我们的思维应随之改变。如果感情用事,脱离了它应有的轨迹,将意念停留在原来的阶段上,那么我们就没有理性地看问题,思想落后于实际,就容易犯错误。理性课堂就可以培养学生具体的剖析问题用客观的思维去解决问题。 理性课堂相对于感性课堂而言,在气氛活跃的课堂,关注的是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知识的梳理、难点的掌握还有基础技能的培养。教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让学生对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做出概括、分析、推理。在课程安排上,它要求教师既要有自己的教学知识系统,又要能巧妙地将他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培养知识技能是理性的,而非感性的。 5 结束语 教育的爱心感情从心中来,每件事要理性的去做。“遇物则诲,相机而教”。其实就是要求教师在组织教学的时候,既要有感性,又要有理性。而且我始终认为,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有着密不可分的辩证联系。理性教育依赖于感性教育,理性教育必须以感性教育为基础。感性教育有待于发展和深化为理性教育。通过感性与理性教育,学生会有美好的心境、坚强的意志、饱满的热情去理性的分析问题、学习知识、掌握技能,从而为这个社会做贡献。 教育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我们愿意尽最大努力,为学生打造一个公平公正的教育环境。学生是教育的核心,是家庭的希望,保持学生活泼的天性,开发学生的潜能,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金慧,胡盈滢.以STEM教育创新引领教育未来- -美国《STEM 2026:STEM教育创新愿景》报告的解读与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7,35(1):17- 25. [2] 薛金凤.谈美术的感性教育与理性教育[J].美术大观,2011(8):188. [3] 魏淼,王敏.关于理性教学与感性教学的思考[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01, 21(1):49- 5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