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管理框架构建 |
范文 | 张小玲+褚耀光+卢玲 摘要: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已连续四年超过4%,教育专项经费是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其使用效率与效益是我国政府及高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通过对当前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现状进行研究,从完善教育专项经费管理入手,提出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的展望。 关键词:教育专项经费 绩效管理 绩效评价 绩效目标 中图分类号:G475;F233 文献标识码:A 1 高校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管理框架构建的渊源 2012年我国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2.22万亿,2013年为2.45万亿,2014年为2.64万亿,2015年为2.92万亿,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占GDP的比例达到4.26%,已连续4年超过4%。随着教育经费投入的逐年增多,其使用效果和效率引起社会各界关注,政府逐步将专项经费的管理责任委托给学校,变“过程管理”为“绩效管理”。 同时,教育专项经费作为高校经费的主要来源之一,对高校的正常运转和长远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加强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科学分析经费投入是否得到合理有效使用,资源投入是否实现应有的产出效率,及时了解资源投入与产出的绩效状况,保证资金安全,充分发挥经费效能,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是我国政府及高校迫切需要关注和解决的问题。 当前教育专项经费管理存在多种问题,如预算管理欠严谨、预算体系欠完善、预算编制欠科学、预算执行有偏差;内部控制体系不太健全完善;监督体系不规范,流于形式等,影响了专项资金使用绩效。 在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管理方面,现行绩效管理体系主要是通过设置静态的财务指标进行测算,缺乏总体制度的设计,尚未充分考虑各高校在专业门类、教学设施、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差异性。绩效评价仅仅停留在对财务指标的考核评价上,尚未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对实践的指导意义明显不足。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缺乏系统性,不太注重项目的顶层设计,绩效目标制定、预算安排、计划执行、资金的使用及监管、绩效评价、结果反馈和运用等环节相互脱节,不能协调统一,无法实现良性循环。专项经费绩效管理标准化程度不高,资金管理的标准、方式不能达成统一。绩效评价结果不能全面、动态反映高校教育专项经费真实的管理状况。同时,高校普遍存在对绩效管理不够重视的状况,加之缺乏具有绩效管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人才,严重影响经费使用效率及绩效管理。现行使用的评价制度亟待改善,目前主要使用收付实现制,不利于资金成本的核算,更不利于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和绩效考核。 2 高校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管理框架构建的经验 2.1 相关概念 本文所研究的高校教育专项经费是指财政部于2013年12月30日印发的新《高等学校会计制度》(财会(2013)30号)中所规范的财政补助收入及上级补助收入中的教育专项经费。具体包括如下两部分:一是财政补助收入科目下核算的功能分类为“教育”的项目支出补助专项经费;二是上级补助收入科目下核算的专项资金收入。 本文所研究的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管理,是指高校根据设定的绩效目标,运用科学合理的绩效指标,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对教育专项经费投入产出、效率和效果进行客观、公正评价的过程。 2.2相关研究 我国众多学者都试图为高校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管理寻求一个更为有效、实用的模式。中山大学覃虹在《高校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初探》一文中,从专项资金的特点着手对其评价方法、成效及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了探讨,并提出评价对策;首都体育学院陈立新在《高等学校专项经费绩效考评研究与探讨》一文中,提出构建校内绩效评价机制、细化分类考评指标机制以及预算绩效考评结果等措施;南京大学毕天睿提出将PDCA理论引入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东南大学王绍灵提出将BSC运用于高校专项资金绩效考核中,见解独特,值得深思。自科基金面上项目“高校绩效评价及资源配置研究”课题组选取教育部直属高校作为绩效评价对象,以每年的《教育部直属高校基本情况统计资料汇编》以及教育部等官方网站为数据资源,基于投入产出理论对72所直属高校进行科研绩效评价,构建了高校科研绩效评价指标。 2.3做法与经验 本文通过对当前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现状进行研究,从完善教育专项经费管理入手,提出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管理的对策。 首先,高校应强化预算管理,健全预算约束。预算编制早谋划、早安排、早落实,合理安排,保证重点,实现共享,建立健全专项资金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制度。 其次,高校应牢固树立“讲绩效、重绩效、用绩效”、“用钱必问效、问效必问责”的绩效管理理念,抓好绩效管理工作运行的全程监控,突出抓好绩效管理指标体系建设、绩效管理办法执行监督、绩效管理效果评估分析等重点工作,加大绩效管理工作的推进落实力度。 再次,高校应高度重视绩效目标管理,把花錢与做事及预期达到的效果密切结合起来,实现“钱随事走”的管理格局。 最后,高校还应加强过程监督,确保经费的使用严格按照经过论证、评估的方案,防止偏离目标、偷工减料、改变用途、弄虚作假等,有效保证教育经费使用得当,同时控制成本,提高经费使用效率和效益。 3 高校教育专项经费绩效管理框架构建的展望 高校绩效评价是一个系统工程,包含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潜力、团队建设等方面,评价指标应尽可能全面、系统,方可综合评价高校教育专项经费投入的绩效。绩效评价也是一个长期的动态发展的过程,各项评价指标的口径和方法应该具有动态可比性,指标体系要随时完善,方可使评价结果更为准确。绩效评价应按照科学可行的要求,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符合真实、客观、公正的要求,能够针对具体专项资金及其产出绩效进行,清晰反映专项资金投入与产出间的紧密对应关系。 实际工作中,高校应制定部门绩效评价实施细则,编制绩效目标,组织实施绩效评价工作,根据评价结果督促发现问题的整改情况,并进行绩效跟踪管理,落实整改意见。 3.1绩效目标的设定 绩效目标是绩效评价的对象计划在一定限期内达到的产出和效果,目标的确定要经过调查研究和科学论证,要符合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评价指标应尽可能细化量化,确保其传达出有价值的信息。绩效目标应当包括:预期产出(数量或质量)、预期效果(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和可持续影响等)、达到预期产出的成本消耗等指标。绩效目标确定后一般不予变更。 3.2 評价方法的选择 教育专项经费绩效评价首先要有一个科学、合理的评价方法,目前普遍采用的有单因素指标分析、综合指标分析、指标体系法、生产函数法、对比法、公众评判法和DEA分析法。DEA分析法于1978年由著名的运筹学家A.Charnes,W.W.Cooper和 E.Rhodes首先提出,无需事先设立函数形式,也不存在人为对指标进行赋权,能够有效避免主观因素对评价结果的影响,真正体现了“效率”的概念,能够对高校的经费使用效率作出较为客观、可信的评价。 3.3评价机制的制定 教育专项经费绩效考评机制应秉承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相结合、合理性和可行性相结合、全面性和特殊性相结合的原则,对资金使用情况实时追踪、监督,并将考评结果和以后年度的预算编制相结合,不断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教育专项经费绩效考评机制一方面能够对经费的使用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为财政部门决策和高校科学使用资金提供依据。另一方面,要有利于规范专项经费的使用行为,提高资金使用效率。 3.4 评价结果的运用 高校应认真研究分析教育专项经费绩效评价结果,注重逆向思维方法的运用,由结果入手,深刻剖析绩效评价存在问题的深层次原因,着力思考管理制度的优化问题,寻找绩效目标改进的有效措施。 参考文献: [1] 乔春华. 高校经费绩效管理基本概念研究[J].会计之友,2012(7):110-115. [2] 毕天睿. PDCA理论在高校专项资金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会计之友,2016(3):86- 90. [3] 王绍灵. BSC在高校专项经费绩效管理中的应用[J].财会通讯,2015(35):120- 121. [4] 魏欣,奚晓雪.高等学校专项经费管理研究[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1):557- 560. [5] 陈蔚.高校本科教学专项经费绩效评价模型研究[J].浙江理工大学学报,2011(3):297- 300. [6] 张小玲,马淑红等. 我国普通高等学校教育专项经费管理研究[J].管理观察,2016(25):137- 139. [7] 覃洪,言文.高校专项资金支出绩效评价初探[J].财会通讯,2009(6):35- 36. [8] 陈立新,艾众培.高等学校专项经费绩效考评研究与探讨[J].中国投资,2013(8):56. [9] 张小玲,浦科学.医科院校财政专项资金绩效管理研究[J].重庆医学,2017(24):3438- 343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