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政治参与有序性研究 |
范文 | 刘敏佳 摘要:本文基于互联网视域,对江西省豫章师范学院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状况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调查研究发现,大多数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意识较强,但是参与过程中存在着自身政治素质不高、参与非理性化和低效能等问题。因此,提出加强政治教育、强化行为引导、健全网络监管机制、拓宽参与渠道等措施,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度和有序性等建议。 关键词:互联网 大学生 政治参与 有序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互联网作为全球目前最大的传播媒介,为公民参政、议政提供了更为有效和多元化的途径,网络政治就是“一种力图利用互联网的强大力量来塑造政治、文化、价值观和个人身份的外交形式”[1]。伴随着我国民主化进程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公民开始关注自己的政治权利,对政治参与提出了新的诉求。“2017年1月22日,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6年12月,网民职业结构中,学生群体规模最大,占比为25.0%。”[2]高校大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对于政治参与具有更高的素养与热情,因此调查并探析当下高校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现状,做好相关引导,对于推进我国政治民主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 1 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以豫章师范学院的大学生为主要研究对象,采取了抽样问卷调查和访谈两种方法。分别从各系选取了大一至大三三个年级的学生,共发出问卷450份,回收有效问卷450份,有效回收率100%。 1.1大学生网络运用情况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大学生运用网络的时间及频率都有显著增加。调查结果显示,35.2%的大学生平均每天上网时间1-3小时,61.9%的大学生每天上网时间长达4小时以上。虽然大学生在网络上的支出时间较多,但是运用网络关注并参与政治的百分比不高,46.1%的大学生上网会浏览新闻,只有10.6%的大学生会用网络参与投票评选、发表自己意见或监督投诉行政活动,平均70%以上的大学生网络时间主要用于观看视频、微信等社交平台、购物及玩游戏。 1.2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观 亨廷顿和纳尔逊认为,政治参与是公民试图影响政府决策的活动[3],在关于网络参政问题上,82.1%的大学生表示听说过网络政治参与,74.8%的大学生认为有必要关心并参与到政治中去,9.2%的大学生认为没有必要参与政治。52.6%的大学生表示身边的亲人朋友对网络参政不感兴趣,32.4%的大学生身边的网络政治参与氛围良好,大家会经常讨论并参与政治。47.4%的大学生表示,对政治参与不感兴趣的原因是即便参与了也无法影响政治,23.7%的大学生认为难以通过网络接触政治,19.2%的大学生认为政治与自己无关。 1.3大学生政治参与水平 调查表明,大学生政治认知水平普遍不高,其中,只有62.1%的大学生知道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及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时间及召开目的,43.2%的大学生能准确解释我国一带一路政策,23.1%的大学生知道四个全面。67.3%的大学生倾向于关注有争议性的热点新闻,只有12.4%的大学生关注国内外的各种新闻及政治动态。此外,大三学生对政治的了解高于大一、大二的学生,男生对政治的了解较之女生更多。 1.4大学生政治参与的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44.5%的大学生参与到政治中去是出于个人公民的政治责任感,22.6%的大学生出于个人兴趣,24.2%的学生因外界因素的影响参与到政治中,还有8.7%的学生觉得好玩,随便试试参与政治。大多数的大学生参与政治具有明确的目标和良好的政治基础, 54.6%的大学生表示在对某些事件发表个人政治观点时有理论支撑,45.4%的大学生在发表观点时不经过逻辑的分析及理论的思考。 2 大学生网络参与政治中存在的问题 2.1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与水平偏低 调查数据显示,当下高校大学生虽成为网络运用的主要力量,也有部分学生通过网络途径与政治接触,但大多数的大学生政治参与意识不强,运用网络参与政治的现象占网络行为的比例少,且这少部分的政治参与活动的层次也不高,主要表现为浏览、转发新闻以及评论留言发表观点。大学生接受的教育是影响政治参与意识的一个重要因素,政治教育长期偏向理论而忽视综合实践的结果是学生对政治提不起兴趣甚至是政治冷漠,数据也表明大多数学生上网主要时间都放在非政治活动上。政治教育侧重于课本上的基础理论导致大学生缺乏独立的政治学习与思考能力,在关注时政要闻及社会热门时过多关注其焦点话题,而不能透过现象去探析本质,运用互联网行使投票和监督权、对话政府部门解决问题及自发组织政治活动的学生就更少了。 2.2网络管理及反馈机制不健全 互联网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突破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网络的开放性为其规范管理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任何人或者团体都可以在任何地方通过网络傳播发布各种消息。网络的低准入给一些用心不良的人提供了犯罪途径,一些企图分裂国家或干涉他国内政的不法分子运用互联网发布虚假新闻和信息,或灌输给网民错误的价值观,进而达到破坏民族团结稳定的目的。大学生作为网络受众的主要群体,因其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和社会经验的有限性,很容易在网络虚假信息里失去自主判断能力,进而影响其运用网络参与政治的有序性。除此之外,一些政府部门对官方网站、微博和微信公众号管理不规范,更新不及时,回复不及时,导致大学生提出的一些问题与建议长期得不到解决与采纳,进而导致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低效能感,逐渐对网络政治参与失去信心。 2.3大学生自身参与的非理性化问题 网络的匿名性特征使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容易做出非理性的行为与决策。首先,就公民个体而言,其政治参与的目的呈多元化态势[4],大学生参与政治的原因有多种,因公民政治责任或对政治感兴趣而参与政治的人占少数,大多数因其他原因参与政治的大学生在政治行为过程中表现出随意、缺乏思考等行为,支配其政治行为的通常是主观情绪而非客观理性。其次,部分缺乏理性经验和思考能力的大学生在政治参与中易受网上虚假或非法信息的煽动,进而传播未经核实的政治信息。 3 提高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有序性的对策与建议 3.1加强大学生政治教育,提升政治素质 互联网背景下如何有序地参与到政治中,不仅要求大学生能够熟练运用网络和计算机,更对其政治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提高大学生的政治素养,首先高校要加强大学生的政治理论水平建设,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以及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一系列理论教育,加强法律知识教育,帮助大学生全面了解我国的基本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和文化制度等。其次,高校教师应提升自身理论素养,鼓励学生多了解国内外相关资讯,并帮助学生解读时政动态。最后,高校应多为大学生创造和提供一些政治实践活动,如参加社区或社会公益活动,深入基层体验政府办事作风及处理问题方式等。政治理论知识如果不运用到实际中去,是无法转化为大学生政治信仰与能力的,只有让大学生在实践中参与政治活动才能真正提高政治觉悟。 3.2加强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行为引导 首先,网络像一把双刃剑,在为高校大学生提供海量的政治信息的同时,也向大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虚假及负面的信息。而大多数高校大学生对于各类信息普遍缺乏良好的辨别与筛查能力,进而导致其无法有序地参与到政治活动中去,因此,高校需引导学生有效获取利用政治信息,为其提供有效的获取平台,提供一些质量较高的新闻网站,定期推送需要大学生参与投票的新闻,从根源确保大学生政治参与的有序性。其次,网络打破了现实与虚拟的界限,大学生可以在网上畅所欲言,因此,更需要加强规范大学生在网络上的各种言行,引导其合理合法的发表言论及履行政治权利。对于网络法规意识较差的学生,更应加强法律意识教育,让大学生在享受信息化带来便利的同时,遵守网络规则。最后,为大学生网络参与政治提供相应的指导与帮助,解决其在网络参与中面临的难题,增强大学生网络参政议政的水平和信心,提升其网络参政的有效性。 3.3健全网络监管机制,拓宽参与渠道 健全网络监管机制首先需完善网络相关法规,减少网络谣言以及虚假新闻的传播,尤其是在微信及微博转发量日益增加与频繁的今天,信息通过人与人之间的传播速度越来越快,加之大部分大学生对于虚假信息缺乏辨别能力,引导监督虽重要,但要从根本上杜绝负面及虚假信息,仍须政府从根源上杜绝,加强监管,严惩不法分子。其次,需拓宽参与渠道,完善参与途径。政府及相关部门需对各自参与的途径加大宣传,让更多的大学生了解参与方式。优化官方网站页面,及时更新政务动态及相关联络方式,在移动手机成为大学生上网主要工具的今天,设计一些对大学生手机用户更便利的应用软件,让大学生随时随地可以关注相关事务。最后,对于大学生网络参政过程中提出的诉求和建议,政府及相关部门应及时给予反馈,变单向沟通为双向沟通,降低大学生网络参政的低效能感,增加信心,鼓励参政。 综上所述,我国高校大学生在互联网高速发展及普及的背景下,已成为网络政治参与的中坚力量,只有强化大学生网络政治参与的意识,加强引导,完善网络机制及参与途径,才能让大学生的参与成为推动我国民主化进程的重要动力。 参考文献: [1] The R ise ofNetpolitik:How the Internet Is Changing International Politics and Diplomacy,A R eport of the Eleventh Annual Aspen Institute R oundtable on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avid Bollier.2003. [2] 中國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第39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17- 01- 22.http:// www.cnnic.net.cn/hlwfzyj/hlwxzbg/ hlwtjbg/201701/t20170122_66437. htm. [3] 亨廷顿,纳尔逊.难以抉择——发展中国家的政治参与[J].北京:华夏出版社, 1989. [4] 景跃进,张小劲.政治学原理[J].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