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高校党建带团建机制对班级建设的影响 |
范文 | 姜诚+王元花 摘要:班级是大学生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的最基础单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课堂教育制度的改革、网络和各类思潮的冲击等因素的影响,高校班级内呈现出各类问题。高校在加强基本的教育管理之外,可以党建带团建机制的建立,解决目前班级建设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高校 班级建设 党建带团建 思想政治教育 中图分类号:D267.6;D297 文献标识码:A 中共中央第16号文件明确指出“班级是大学生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主要组织载体”。所以,一直以來,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也基本以班级为基础单位进行。但是,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网络的兴起、高校扩招导致的教学及住宿条件限制,以及高校课堂教育制度及学分制的改革,使得现如今的高校呈现出班级荣誉感缺失、凝聚力下降、文化错位以及矛盾增加的现象[1]。 中共中央第16号文件在关于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当中提到“要坚持把党支部建在班上,努力实现本科学生班级‘低年级有党员、高年级有党支部的目标”。所以,通过建立党建带团建机制,利用班级党员的先进性,引领班级团员,从而引导班级建设,是解决现今高校班级问题的重要途径[2]。 1 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 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生理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对于高校学生,生理和安全的低层次的需求已经基本满足,主要的存在是情感和归属、尊重以及自我实现的需求。人本身是社会性动物,不能脱离群里而生活;所以对于高校学生,作为最基层组织的班级是满足学生高层次需求的重要依托。但是,现今高校班级呈现的荣誉感缺失、凝聚力下降、文化错位,以及矛盾增加的现象使得身处其中的学生不能很好地满足高层次的需求,从而对高校的教育提出了重大挑战[3]。 1.1班级荣誉感缺失 学生作为班级成员,如果对班级荣誉漠不关心,游离于班集体以外,就会出现认同缺失,没有归属感,从而不能在班级中寻求到尊重,在集体中的自我实现也无从谈起。 1.2凝聚力下降 现今我国高校学生班级所拥有的集体归属感普遍较低,也使得班级内难以形成较强的凝聚力,少数高校班级形似一盘散沙,平常的班级活动甚至会出现无人参加,班级成员漠不关心班集体动态的情况。这就导致了班级成员越来越难以从班集体中寻找到自我实现的平台,进而造成学校的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难以为继。 1.3文化错位 班级文化是班级所有成员公认的价值体系和理想信念,是一个班级的灵魂,而现今大部分高校的班级文化建设的错位非常严重。由于国外价值观的输入和网络中各类思潮的涌现,给当今大学生思想上造成的影响要甚于以往任何时候。很多大学生在面对各类文化思潮的冲击时,不能很好地辨别其优劣,很容易在班级形成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的不良的文化氛围,这种文化的错位给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带来了极大的挑战[4]。 1.4矛盾增加 高校班级内凝聚力下降和文化错位,特别是拜金和个人主义的兴起,很容易在班级内由于各类利益发生矛盾。高校为帮助和鼓励学生,实施了助学金、奖学金、评优评先等各类激励政策;但是,随之而来的不是班级成员的互相帮助和良性竞争,而是为了一丝的个人利益就明争暗斗,甚至于还有弄虚作假的情况发生。学生处在这样的环境当中,不仅不能实现自己的价值,甚至会引入歧途。 2 党建带团建机制的建设 著名社会学家片冈德雄在《班级社会学》当中就有过论述,只有当班级整体发展的比较优秀时才能对处于其中的学生产生正相关影响,并促进其学习和发展,并给予心理上的安全感和归属感。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呈现出“羊群效应”。一方面,先进模范和正面典型可以为身边同学树立榜样,带动身边的同学,形成号召力;另一方面,“反面教材”则可能滋生班级歪风邪气,导致班级凝聚力和向心力涣散。如果选好“领头羊”,建设良好班风,抑制消极影响,则能促进班级正能量的传递,激发学生学习热情,有利于高校的专业教学和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建带团建机制的建立,目的就在于以先进带后进,将党团建设扎根于班级,促进班级良好氛围的形成,使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1建立党建带团建目标考核激励制度 通过建立党建带团建的制度帮助班级的建设和良好氛围的形成,首先必须要确定党建带团建的明确任务目标,然后围绕目标建立“党建带团建考核激励制度”。 根据高校学生成长和班级建设的规律,确立每一阶段党建带团建的具体工作任务,并在规定的时限内完成各项目标。然后,按照具体的目标制定相应的考核激励体系。根据制定的详细指标对班级党员和党团支部进行评估考核,确定考核成绩并依此来实施奖励和惩罚措施。 2.2建立党建带团建具体工作机制 要完成党建带团建的任务目标,除了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外,还需要建立健全具体可操作的工作机制,主要分为“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三个方面。 第一,建立“思想建设”工作机制。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思想建设是党建带团建的前提和保障;而思想建设又是以思想政治教育为主导。思想政治教育是高校学生教育的必修课,是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体现了社会主义大学的本质要求。要确实实现党建带团建的最终目标,就要因势施教,并根据年级特点来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对于大一学生,由于班级一般只有个别党员,所以施行一对多帮扶教育;针对班级优秀共青团员开展入党启蒙教育、国情党情团情及校情教育,请他们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树立崇高理想,依次影响班级其他团员。对于大二、大三学生,由于班级已经设立党小组或者党支部,通过党小组或党支部引领团支部发展原则,将教育范围覆盖到班级全体团员;并将教育内容扩展为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方面,不断提高班级学生的综合能力,对于大四学生,主要通过身先士卒的表率作用,引领学生就业;通过党员引领优秀团员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就业,形成班级内的报效祖国、立志高远的思想教育氛围。 第二,建立“组织建设”工作机制。要通过党建带团建把班级建设好,就要在班级内建立一直政治素质强、业务能力精的团干部队伍。因此,党员、党小组或党支部要根据班级情况,引导团支部建立一整套团干部公开选拔、竞争上岗、培育推优的制度,从而保证团员队伍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第三,建立“作风建设”工作机制。党建带团建优良作风的形成是一个长期工程,要从意识教育和三观教育入手,通过“树立先进典型”“党员在行动”“团员跟我做”等活动,逐渐形成党支部带团组织进步、党员带团员优秀的良好氛围,以此来影响班级氛围的形成。 2.3建立党团组织沟通协调机制 党建带团建工作是涉及两个组织的问题,所以要想通过这项制度帮助班级建设,就必须解决党团组织的沟通协调问题,以此形成合力,提高工作效率。 第一,建立党支部定期研究共青团工作机制。高校院系要通过建立党支部定期研究共青团工作制度,并成立党建带团建辅导班级建设工作委员会,定期召开工作例会,研究各班级共青团工作,既能让团组织领会学习党支部的思想,继而引导班级建设;又能让团组织主动向党组织靠拢,从而形成良好的沟通渠道。 第二,建立党员和团干部对接帮扶制度。高校班级的共青团工作接受学院团总支的领导,经常也面临着各种工作的挑战,需要班级党员对团干部表示关心,并指导团工作的进行。这样既能加深班级党团组织的联系,也能使党组织更好地监督团组织的工作,把握好班级发展的方向和脉络。 2.4建立党建带团建理论学习机制 2016年12月7日至8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中明确指出,高校要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而建立党建带团建理论学习机制就是保障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桥头堡,从党团组织入手,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扎根到班级,扩散到每一名的大学生身上。 第一,创新学习形式。现今高校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主要以教师授课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学生上课的效果非常有限。习近平总书记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曾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所以,为了更好地进行班级内党团成员和一般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就需要创新学习形式,丰富学习内容;可以通过“党员教我学”“党员在行动”“团员跟党学”“班级思政教育沙龙”等丰富多彩的学习方式加强班级内党团成员和一般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学习,提高学生思想政治水平,提高班級凝聚力和竞争力。 第二,建立学习目标制度。高校通过建立理论学习目标有助于增强党团组织成员的学习压力和动力,从而促使班级全体成员形成同进退、共决策、群商议的氛围,加强班级向心力和凝聚力。 第三,建立学习管理制度。学习管理制度的建立需要根据学习的具体目标、班级实际情况、学习计划等情况因势而变,同时对党员、预备党员、团干部、普通团员、其他班级成员进行分类指导和管理,做到个性化、完善化、人性化的管理方式,并通过对学习过程的追踪管理,不断改进并创新管理方法。 第四,建立学习考核制度。学习的监督评价和考核是促进学习的有效手段,同时也是对成员学习成果的一种反馈;在此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党建带团建、先进带后进的方式,对学习成员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予以纠正,并形成长期的考核纠偏机制。 第五,建立学习激励制度。将全体党员、团员和班级其他同学的学习状况作为评优评先等方面的重要依据,从而激发全体学员的学习欲望和兴趣,在班级内形成比学赶超的氛围,并逐渐将“要我学”的思想向“我要学”转变。 3 党建带团建机制对班级建设的影响 班级的主要学生干部是班级建设的主体力量,由于党建带团建机制的建立,可以很好地在班级内培养大量优秀的学生干部,不仅具有榜样示范作用,而且他们是建设一个好的班集体的中坚力量。通过发挥党员和团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在班级建立党建带团建的工作机制引领班级的建设,班级内可以形成比、学、赶、帮、超的学习氛围,使班级成员感受到一个先进的、优秀班级对自己成长所带来的正向影响。通过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学习和理想信念教育,党员和团颁布在高校班级文化建设中起到了桥梁的作用,可以全面提高了大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出小群体的积极作用。通过班级党员指导团员,团员引导一般学生,优秀学生榜样后进学生,班级内可以形成了良好的班风学风。同时,由于建立了良好的沟通机制,党团组织和学院可以及时掌握和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和心理健康状态,以便在班级中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和心理帮扶工作,掌握班级重点问题学生,更好地利用身边的朋辈效应,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 张艳萍.当前高校班级建设存在的问题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2011(5):113- 115. [2] 郑长忠.建构共青团组织创新的体制内政治支持—新时期高校党建带团建研究[J].复旦教育论坛,2013(3):76- 80. [3] 廖爱军.高校学生班级认同危机及对策分析[J].中国林业教育,2009(2):40- 42. [4] 廖爱君,尚书,田艳春.高校学生班级建设现状与管理对策[J].中国校外教育,2010(8):4- 5.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