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淮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策略探讨 |
范文 | 李春茹+黄君录 摘要: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正成为很多城市和地方政府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和新的经济增长极。淮安文化产业伴随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已经具备集聚发展的产业基础。淮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基本策略在于通过建设文化产业园区,进一步整合文化资源,依靠科技创新,提升文化产业质量和效益。同时,政府应转变管理理念,提高服务能力,加速产业融合发展,推动集聚区内产业协同互促,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关键词:文化产业 集聚发展 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124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经济社会经过一段时间的高速发展以后,经济转型升级势在必行。文化产业作为新兴产业成为很多城市和地方政府经济转型升级的助推器和新的经济增长极。由于文化产业具有较强的关联性,集聚的产业发展模式可以更好地达到资源利用的最大值和经济效益的最大化。淮安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和丰富的自然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但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产业集聚发展水平尚有极大的提升空间。 1 淮安文化产业化发展概况 在“三强两高”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近几年江苏的文化产业表现出强劲的发展势头,产业规模逐年扩大,产业效益明显提升。截至2016年底,全省文化产业的增加值达到4010亿元,占GDP的比重达到8%,已初步具备支柱产业的雏形。淮安作为江苏乃至全国重要的历史文化名城,在经济和社会发展过程中,通过对传统特色文化的不断挖掘和创新,有效推动了文化发展的产业化进程,并取得了显著成效。“十二五”期间,淮安文化产业增加值从2011年的37.18亿元增加到2015年的114.97亿元,年均增速32.58 %,明显高于同期淮安市GDP16%平均增速,占GDP的比重由2011年的2.2%上升到2015年的4.19%。2015年GDP占比全省排名第七,蘇北第一。充分显示出文化产业发展的良好潜力和对整个经济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随着江苏省和淮安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以及“文化产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的制定和发布,淮安文化产业发展将获得更好的外部环境和政策引领,同时也为淮安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常态”背景下实现经济转型提供新的发展思路,除此之外,文化产业的顶层设计相继出台,为淮安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明确的发展路径。近年来,淮安文化产业已初步形成工艺美术、印刷包装、文化旅游、网络游戏以及文化用品等产业体系。 [1]。目前文化产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并初具规模、公共设施不断完善,业态丰富、特色鲜明,各项文化服务有效开展,正在形成产业集聚发展态势,全市共创建省级文化产业园区2个、基地1个,市级文化产业园区4个、基地11个。 2 淮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和不足 2.1淮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优势 2.1.1浓郁的地域文化特色 淮安地区拥有十分深厚的文化渊源和浓厚的文化氛围。淮安自古以来就素有“运河之都”之称,历史上其与苏州、杭州以及扬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独特的地理条件造就了淮安文化浓郁的地域特色,南北交汇的节点更便于文化融合,得以形成运河文化、饮食文化、古城文化、湿地文化、曲艺文化和名人文化体系[2]。具有浓厚乡土气息的淮海戏、悲怆激昂的西路淮剧、轻快活泼的萄派京剧以及淮安的京韵大鼓等等,都有浓厚的民族特色和传统印记,而且经过长期的历史积淀,逐渐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地域品牌,为促进淮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品牌基础和发展活力。除此之外,淮安地区目前有1处世界文化遗产,1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47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等,这些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能够更好地促进淮安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 2.1.2便捷的交通区位优势 淮安地处江苏省的北部,古代就有“南船北马”之说,如今已经融入长江三角洲区域经济发展之中。淮安位于长三角的北翼,中段是江淮平原,京杭大运河贯通其中,南部对接苏南、上海经济圈,北部是苏北开发阵地以及传导区域[3]。在区域交通中,淮安素来就有扼南下、北上之说,而且东出西进的水陆交通组成良好的交通运输网络。已经建成的淮安涟水国际机场将成为苏北重要的空中运输港,同时多条高速公路经过,淮安成为苏北重要的陆路节点,连接着淮扬镇以及徐宿淮盐的高铁正在建设之中。今后,淮安将融入南京1小时经济圈,融入上海2小时经济圈,而高铁到达北京只需大约3个小时。四通八达的水运、航空以及公路、铁路运输等立体交通网络,对文化产业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2.1.3产业集聚发展的综合优势 淮安已有许多档次较高、前景看好的文化产业园以及产业基地,引进了许多软件、网络动漫、服务外包、游戏以及文化创意技术企业,其发展的规模以及水平都呈现出上升的态势。淮安要实现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其集聚发展效应。因此,在产业化的过程中需要着力培育文化创意产业,结合淮安地区的文化产业总体发展情况而做出积极探索。淮安文化产业园已经初具规模,业态日益丰富,特色十分鲜明,通过建立具有特色的文化产业园以及基地,能够形成良好的文化产业集群[2],实现产业联动,彰显规模效应以及集聚效应。 2.2淮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存在的问题 尽管淮安文化发展在产业化的过程中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但是和其他的产业发展相比较,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第一,文化资源开发整体规划缺失。目前,淮安尚没有对现有文化资源出台统一的开发规划,分散的文化资源得不到有效整合及合理配置,导致文化企业在经营方面缺乏强有力的竞争力,降低了文化企业产值增长率以及企业存活率。此外,投融资机制尚不完善。文化产业本质上是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目前淮安资本市场对文化产业的青睐度不够,银行业对文化企业的支持力度尚需从政策和顶层设计方面加以重视。 第二,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方式粗放,导致文化企业的产出和效益低下。淮安市的文化企业还处于低层次的发展中,文化资源和文化产品仍是外延式的开发,没有内涵式的深度挖掘文化的本质意蕴[4] 第三,人才短缺。相对于国内其他文化强省和周边其他经济较为发达的文化强市,淮安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企业待遇尚缺乏强大的吸引力,许多高学历以及高素质人才流向北京、上海、苏南和杭州等发达地区,导致淮安市的文化产业尤其是创意文化产业人才匮乏。 第四,文化主导产业同质化现象比较严重。由于缺乏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很多企业过于向传统的优势品牌文化集结,直接导致区域内部的文化业产品以及服务呈现同质化,加剧了企业之间的不良竞争。 3 淮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策略分析 3.1加大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力度,整合文化产业资源 由于受制于文化体制机制的约束,目前淮安许多文化产业在发展过程中出现资源难以合理流动和有效配置的局面。为了更加有效地推进文化产业化发展,政府文化管理部门应该相互协调,文化企业之间应该加强合作,合理分工,寻找企业发展与人才、技术、信息、资本的有机融合,从而更好地实现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目标。因此,必须加紧淮安文化产业园区建设,引导文化企业向园区汇集,对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品牌资源、人才资源、资金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制定合理的共享方案[5],有效推进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第一,积极发挥政府的协同作用。在促进淮安文化实现集聚发展过程中,政府可以运用宏观调控手段对资源进行合理配置,进而有效促进文化企业能够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更好地优化资源组合。同时,淮安作为苏北重要中心城市,已经初步具备辐射周边大约2000万人口的能力,强大的辐射能力可以促进金融服务、市场交易更趋完善,推动科技创新,进而进一步提升淮安文化产业的辐射能力。 第二,大力支持实力文化企业向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加强对文化产业重点龙头企业、领军企业的培育,帮助他们做大做强,更好地走专业化、特色化的发展道路。 第三,重组区内生产要素,优化文化产业链。通过对文化产业园区内文化资产与业务的纽带连接,使得区内文化企业在产业结构、组织结构、产品结构各个方面达到最优配置,实现文化从产品、服务、流通到消费的进一步完善,在更大空间中聚集以及整合各种生产要素,形成合理分工与协作。全力解决淮安文化产业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条块分割、地区分割以及行业分割的局面,同时避免企业之间、产品之间的同质化竞争。 3.2依靠科技创新驱动,提升文化产业质量 创新是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灵魂。文化产品不是一般的日常生活消费品,其主要作用是为了满足人们更高层次的精神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了深刻变化,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所以文化产品不仅要有优越的品质,更需要具有独特的创意,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的需要。因此,文化企业需要依靠科技创新,加大科技投入,提升产品质量,推陈出新,保证生产的文化产品和提供的文化服务达到消费者日益提升的高品质要求。 第一,文化产业的集聚发展必须有一批具有较强实力和发展后劲的文化龙头企业与领军企业的引领,而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的实力取决于其所生产的产品的科技含量和市场接受度。因此重点龙头文化企业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资本、人才、资源、品牌优势,建立自己的技术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的需求做出及时反映,迅速推出迭代和换代产品,从而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消费需求。 第二,加强优秀文化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人才是提升企业竞争力的关键,是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核心。优秀的文化人才可以给文化企业带来更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生产技术,所以文化企业应建立长效人才培养机制,把人才队伍建设放到企业的发展战略高度加以重视。一方面可以通过校企合作模式,在高校中培养有关文化产业的产品生产、管理和营销人才;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合约的形式,分期分批从企业内部选派人才到其他文化产业大型龙头企业甚至国外深造,学习、吸收他人和国外先进的文化产业管理经验和经营模式,给企业带来新的发展理念。同时政府应加快制定文化人才引进机制,出台相应的优惠政策,吸引国内外优秀文化人才进入产业集聚区,为淮安文化产业集聚发展贡献智慧。 第三,大力鼓励和推进“万众创业大众创新”。文化产业园区和文化企业为文化人才提供一个公平公正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出台相关奖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个人不断大胆创新,将本地区优秀的经典文化资源与最新、最先进的科学技术相结合,通过文化产品创新竞赛、文化产品博览会等多形式多途径对文化创新活动进行奖励,展示文化产业的最新创造成果。同时加强对文化创新成果如文化产品专利权、著作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让文化人才的创新创造意愿更加强烈,创新成果更加丰富。 3.3加速产业协同互促,推进产业融合发展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目的就是为了充分高效利用资源,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效率。加强产业之间的协同,以大融合推动文化产业的大发展,正是实现这一目的的重要手段。 3.3.1加速推动文化与高科技的深度融合 实施科技带动战略,吸引一批具备持续创新能力、具有现代企业管理制度、与文化产业发展高度吻合的骨干企业进驻产业园区,以信息化、互联网+文化等手段全面发展智能文化产业、创意文化产业,加快淮安市国家级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示范基地建设,把淮安文化产业园区打造成极具竞争力的智慧型创业乐园。 3.3.2加速推动文化与“一带一路”战略融合发展 充分运用长江经济带、丝绸之路经济带以及京杭大运河发展经济带的发展契机,抓住“運河申遗”的成功机遇,推动文化产业对外交流以及区域合作,更好地提升文化产业集聚发展速度,实现淮安文化大开发、大创意的战略发展目标。 3.3.3加速推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 淮安是个古老又年轻的城市,旅游资源十分丰富,可以通过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延长产业链,重点推进一批如周恩纪念馆、荷花荡、清宴园等文化旅游区、文化旅游项目建设。 3.4创新政府管理理念,提升服务能力 长期以来,政府一直在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发展中扮演着主导者的地位。相对于其他工业化项目,文化产业集聚园区建设起步较晚,产业基础比较脆弱,市场开放程度偏低,資金和技术都相当匮乏,而且发展目标模糊,因此政府在发展初期对文化产业园区的主导作用,帮助文化产业顺利度过了萌芽期,园区文化产业逐渐增强了自身的发展实力,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已经逐步完善。因此,淮安文化产业集聚已经度过了萌芽期之后,政府则应该适时改变管理观念,让自身的定位由“主导者”转变为“服务者”,让文化企业到市场经济的大海中去“遨游”,产业集聚应该更好地适应市场发展的客观要求。 3.4.1完善文化产业园区融资渠道 政府应通过制定文化产业集聚区投融资服务政策,优化文化企业融资环境,引导民间资本进入产业园区,可以通过免息贷款或政府与民间资本合作(PPP)等方式扶植文化企业的发展。政府既要给大型文化龙头企业提供政策保护,继续支持他们做大做强,也要加大对小微文化企业和众创企业的支持力度,使产业集聚区成为大企业的发展乐土,同时也成为创业型企业的“孵化基地”。 3.4.2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 政府应做好产业园区的配套设施建设,包括道路交通、电力、水利等生产设施以及就医、购物等生活设施的基础配套,降低园区企业的生产、流通成本,给企业员工提供更加便利的生活条件,吸引更多企业和文化人才向园区集聚,从而不断增强文化产业集聚区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打造优势文化产业品牌,做强文化龙头企业,提升文化产业的发展效率,在更高层次满足人民日益变化的美好精神需求。在社会经济不断寻求新的增长点的背景下,淮安作为江苏重要的历史名城需要找到自身的文化特色,加快实现产业化集聚发展,把淮安文化产业打造成淮安经济发展的名片。同时,政府应该创新管理理念,转变管理职能,正确把握好管理与服务的尺度,做文化产业集聚发展的推动者和服务者,使淮安文化产业步入稳步发展的良好局面。 参考文献: [1] 柳邦坤.运河城市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的路径探析——以淮安市为例[J].江苏商论,2015(4):46- 49. [2]王娜,李雪红.区域视角下的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实证研究- -以江苏淮安市清河区为例[J].价值工程,2014(22):199- 200. [3] 方高干,王道虎,谢亚军等.淮安市 “十二五”水文化建设与发展规划中期评估[J].中国水利,2014(9):60- 62.[4] 单士鵾.博物馆与文化创意产业—— 以淮安市博物馆为例,浅析博物馆文化创意产业现状[J].艺术科技,2013(4):61.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