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试论“城市中国”背景下的城市管理
范文 朱远红
摘要:随着城市化的进一步推进,“城市中国”时代的到来,城市管理也迎来诸多挑战。如何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城市健康发展,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成为各级政府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本文从“城市中国”的大背景出发,提出了“以人为本,推进城市‘善治”的治理理念,探索了基层政府科学施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的具体路径。
关键词:城市中化 城市管理 城管执法 善治
中图分类号:F299.2 文献标识码:A
1 把握大势,迎接“城市中国”的到来
我国已经进入“城市化”时代,这是一件具有历史意义的大事。西方文明起源于城邦,而中华文明总体来说是农耕文化占主导。中国共产党领导并取得胜利的伟大革命,走的也是“农村包围城市、最终夺取城市”的道路。根据经济发展规律,要完成现代化的目标,需要人才、资源、财富的聚集聚变,必然要求中国走城市化的发展道路。
我国城市化的突飞猛进是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的。与西方相比,我国城市化进程起步虽晚,但是速度惊人、规模庞大。文献资料显示,1800年整个世界的城市化率只有2%,1900年达到13%,2007年进入城市时代。而我国新中国成立之初城市化率仅为10%,1978年城市化率为18%只提高了8个百分点,到2011年中国城市人口总数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也就是说,我国用了60年的时间,实现了城镇化率从10%到50%的过程。同样的转变,在欧洲用了150年,在拉丁美洲则用了210年。
从发展质量来讲,我国的城市化也是质量较高的。我国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1年城市化率超50%,时间上高度契合,这表明我国的城市化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步性。2014年美國布鲁金斯学会和摩根大通基于就业率的增长和人均经济产出做出的一项研究排名,在经济表现最佳的前50个城市中,中国城市占27个。而且,我国已从单个城市发展向城市群协同这个更高的发展阶段迈进,已经建成或正在加速建设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冀等世界级城市群。根据世界城镇化发展规律,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仍将处于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期。预计到2020年,我国的城市化率将达到60%;到2030年,中国城市化率将达70%。
我国已从“农村中国”转型为“城市中国”,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对此我们应充分认识其重大意义,并主动转变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迎接“城市时代”的到来。
2 以人为本,推进城市“善治”
在“城市中国”的背景下,实现城市的“善治”、促进城市健康发展,是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
不可否认,目前我国的城市治理存在许多问题,如环境污染、交通拥堵、人口拥挤等等。但这并非我国独有的现象,西方国家城市化过程中也曾经有相同的情况,有的甚至比我们更加严重,到现在也没有解决。总的来说,我国城市治理出现的问题仍然可以归之为发展中的问题,解决问题的关键是落实好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把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作为城市管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改革创新完善城市管理,让城市真正成为经济增长的中心、生态涵养的容器、文明传承的薪火、百姓安居的乐园。
2.1 尊重规律,相互协调
城市不是钢筋水泥的简单堆砌,更不是社会资源的机械组合,而是一个有机而复杂的“生命系统”。梁思成曾经说过“城市是一门科学,它像人体一样有经络、脉搏、肌理,如果你不科学地对待它,它会生病的。”对一个成熟的城市治理者而言,尊重规律至少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尊重自然规律,做到人与自然相互协调。
2014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北京规划展览馆,看到《北京城市总体规划》展板上绿色越来越多后说,应多给城市留点“没用的地方”。要充分利用城区内河流、坡地等各种自然条件,点、线、面结合,科学规划城市公共绿地系统和防护绿地系统,使绿化布局更趋合理,切实做到生态建设与人居建设同步发展。二是尊重发展规律,做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相互协调。在发展模式上,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在城市定位上,坚持因地制宜、立足长远,做到功能互补、各美其美。对已有城市的改造,顺应当今时代城乡居民对生产生活生态条件的新需求,顺应现代产业发展的新要求,顺应现代城市发展的新方向,推进老城区改造提升,促进新城区集约建设和健康发展。三是尊重历史规律,探索中国城市发展的特殊逻辑。既有“普遍视角”,又有“现实观照”,既有“世界视野”,又有“国情意识”,从中去把握城市规划、城市建设、城市管理、城市生态、城市精神等各方面的规律,从而让城市变得和谐宜居更美好。
2.2 科学规划,宜居宜业
科学规划是一个城市建设和管理的龙头和基础。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规划科学是最大的效益,规划失误是最大的浪费,规划折腾是最大的忌讳”。一个好的城市规划,要为人们带来更为干净舒适的居住环境,更为合理的功能分区和城区格局,更为快捷的交通出行,更为完善的医疗服务和更为充分的教育资源,也要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更优的就业平台,更广的创业空间。对于长沙来说,就需要充分发挥城市总体规划的作用,挖掘山水洲城的优势,树立多规合一、大城市规划的理念,确立“开门做规划”、政府专家民众“三位一体”的程序,狠抓“一张蓝图绘到底”的执行,少一些“拍脑袋”决策,少一些“翻烧饼”行为,多考虑百姓需求,多考虑长远利益,才可能杜绝浪费、拒绝折腾、少走弯路,确保留下穿越历史的经典城市。
2.3 延续文脉,留住精神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城市精神与城市风貌往往互为映衬,需要在保护与利用之间找准平衡点,在塑造特色风貌与持续改善民生之间找准着力点,围绕延续历史文脉留住精神。以天心区为例,一方面要充分保护好具有纪念意义的特色历史文化资源,比如火宫殿、太平街、天心阁、白沙古井、第一师范等。恢复部分历史名胜和部分历史街区的老字号,整合这些资源,营造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另一方面要因地制宜,充分利用这些文化资源靠近湘江风光带、橘子洲头等自然景观的区位优势,合理进行开发改造,扩大现存著名景点面积,全力打造一个全新的城南历史文化旅游圈。
2.4 依靠群众,包容发展
“为了谁、依靠谁”是城市管理的目标,也是城市发展的方向。要充分发挥“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优势,在城市管理中走稳、走实、走对群众路线。一方面要树立“民生无小事、民事无止境”的理念,尊重城市不同阶层主体的利益诉求,拓宽多元诉求表达渠道,特别要加强对边缘人群和弱势群体的保障与服务。另一方面要构建“人民城市人民管,管好城市为人民”的机制,充分发挥社会和群众的主动性和参与性,建立共治共管的新型治理模式。
3 科学施策,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从实践来讲,健全城市治理体系首先需要健全机构、理顺体制、科学执法,不断完善城市管理和服务,彻底改变粗放型管理方式。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确定“2020年,初步形成现代城市治理体系”的目标,去年住建部设立城市管理监督局首次在国家层面成立城市管理工作机构,为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迈出了关键一步。
3.1 健全城市管理制度
要把城管职权关进制度和法律的笼子里,确保城管用权受监督、行权受保障、违法受追究。抓紧制定城管综合性法律,全面清理城管执法相关法律法规和规范性文件,加强法律法规之间的衔接。加强城管综合执法监督体系建设,切实推进执法权限法定化、执法行为规范化、执行程序公开化、执法责任清晰化。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明确监督主体、监督责任,明确执法岗位,分解执法职责。要严格按照法律程序办事,严密执法程序,细化执法准则,制定详细的城管执法行为裁量基准制度。
3.2 规范城市管理行为
“徒法不足以自行”,要按照全面从严治党的要求,加强城管执法者的培训教育,健全内部监督,塑造依法行政、文明执法、执法为民的良好形象。执行“最严城管”,严格程序执法,健全执法文书,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坚持平等原则,秉公执法、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搞选择性执法,不搞多重标准,体现阳光执法。以渣土车管理为例,应实现常态化执法,制定相应的标准并公开;对查处的违法渣土运输车辆按照违法次数及严重程度按标准处理并告知当事人;对暂扣车辆实行集中停放,执法人员不能够擅自挪用、乱收费、私自放行。
3.3 建立情理法兼容的管理方法
城市管理是一个庞大、复杂的体系,直接面对的是人民群众大多是“弱势群体”,必须统筹兼顾好各方利益,寻求城市管理的“最大公约数”。一是要营造城市管理的氛围,加大城管法律法规宣传,把行为规矩挺在前面,耐心说明教育,对相对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二是坚持刚柔并济的人性化执法原则,加强与人民群众的互动,充分考虑区域定位的差异性,有堵有疏,选择平和理性、侵害最小的方式进行执法,保证执法工作入情入理,避免因行為不当引发群体性事件。三是深化精细化管理。树立“大城管”概念,实现管理、执法、服务“三位一体”,通过社区提质提档、控违拆违、造绿复绿、交通整治、停车位建设等行动,改善城市面貌、提升城市功能,改善生活和工作环境,形成人文特色与城市面貌、人文需求与城市秩序相得益彰的城市格局。
参考文献:
[1] 黄建洪,祁文博.“城市中国”的治理逻辑与国家治理现代化[J].领导科学论坛,2016 (21):17- 29.
[2] 刘韵.城市治理中的政府角色研究[D].天津师范大学,2016.
[3] 吴金群.近年来国内城市治理研究综述[J].城市与环境研究,2015(3):97-112.
[4] 陈俊.我国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问题与对策[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5(2):5- 9.
[5] 杨雪冬.迎接中国城市的到来[J].紫光阁,2016(3):94.
[6] 陈万球,石惠絮.大数据时代城市治理:数据异化与数据治理[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5,44(5):126- 130.
[7] 杨敏辉.长沙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的现状与对策[D].湖南师范大学;2016.
[8] 吴晓林.城市中国呼唤系统的城市变革[J].领导科学,2016(4):20.
[9] 林伟星.善治视阈下城市管理模式创新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5.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6 6:0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