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产业园区合作的动因及模式研究 |
范文 | 张保仓+任浩+佟星 摘要:文章基于企业间合作相关理论,探析了产业园区合作的驱动因素;通过对合作要素资源的类别分析,提出了产业园区合作的基本模式;在此基础上总结了产业园区合作的基本特征及发展趋势,为我国产业园区合作与发展提供了理论研究基础。 关键词:产业园区;合作动因;合作模式 产业园区作为技术、研发、人才、资金等多种战略要素资源最为密集的创新聚集地及优势产业发展平台,吸引着外部资金的涌入及生产要素的积累,发挥着区域政策的乘数效应,已成为引领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与增长规模双轮发展的经济发动机,促成了我国东部地区经济腾飞、与中西部地区产业联动发展的经济格局。通过“聚核、聚链、聚网”三聚路径实现了园区资源的高效集约化利用、产业链融合及以核心企业为中心的价值链整合,同时联调互补性产品链资源,形成了相互促进互联对接的产业聚集网络(见图1)。由此可见,产业园区实质上是由于生产行为和交易行为带来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调整升级的一种空间聚集模式,担负着聚集创新资源、培育新兴产业、带动关联产业的发展、推动城镇化发展等一系列的重要使命。园区合作作为产业园区要素集聚、资源配置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点与发力点,国内外学者分别从规模经济、外部效应、竞争与合作、技术创新与竞争优势、交易成本等角度探寻产业聚集及园合作的各种经济动因,并指出产业园区的建设正是寻求这种优势的必然结果。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产业园区合作实际上是园区间通过产业转移、项目对接、管理输出、品牌输出等方式,促进园区自身资源优化配置、园区间优势互补以及合作双方共同利益的实现。 一、 产业园区合作的动因 Coase(1937)在《企业的性质》中提出,合作是企业在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管理成本之间博弈的结果,合作给各方成本节约的加总可给社会带来帕累托改进;Brandernburger和Nalebuff(1996)提出了合作竞争的概念,认为合作是市场交易主体之间配置经济资源的有效手段;刘乃全(2002)从资产互补及产业集聚视角,认为合作是主体双方为了创造外部规模经济性;汪秀婷(2014)从资源共享角度,认为合作是在技术、资金、人力、信息、品牌等资源要素的共享;孔令丞等(2010)从产业共生理论角度强调产业合作是基于产业优势互补、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协调等关键要素在园区内与园区间的优化配制,以形成“产业链、产业群、产业网”的共生网络;资源互补理论认为,资源异质性以及由此形成的要素禀赋差异是产生区域合作的经济基础。 从上述理论梳理中不难发现,园区合作是基于资源互补、成本属性、规模经济及品牌共享等驱动因素特征,促进园区间资源要素的优化整合,从而形成持续竞争优势,实现合作双方的共同利益。为此,我们可以将产业园区合作的动因归纳为以下四个驱动: 1. 资源依互补驱动。资源互补性是合作双方之间为了达到预期共同目标而相互需求资源的互补程度,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合作双方资源在市场中的可获得性;二是合作双方资源的异质性。当某种资源因为特有或不可分割而不能在市场轻易获得时,合作就成了互补资源的获取渠道。园区之间的信息、技术、人才、资本、产业、服务及市场等方面均可列入互补资源范畴,由于园区间合作可实现外部先进技术和稀缺资源取长补短效能,为此,具有互补资源的园区就有更多参与合作的可能,合作中的价值就成为了园区间合作的动力因素。园区间合作是一种战略资源需求和社会资源机会驱动的结果,是园区寻求比其他资源联合可以更好地实现资源价值的优化资源边界的尝试。 2. 规模扩张驱动。亚当·斯密(1776)提出了分工理论,认为专业化分工可以提高劳动效率。经济规模的扩大,使得在原材料批量订购、价格谈判、物流运输、合作研发、市场渠道、管理人员与技术人员的专业化和精简、品牌延伸等方面降低经营成本与交易成本。同时,实现规模扩张还能够促进产品标准的统一与产业标准化的形成。规模经济反映的是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同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是规模扩张的经济动因,随着产业园区的快速发展与商业化程度的迅速上升,园区经营必须突破时间和空间的界线,合作能够使园区在招商引资、产业转移、项目对接等各个环节突破空间限制,通过外部合作网络实现规模扩张与规模经济。 3. 成本驱动。园区内企业之间、企业及其他经济主体之间、园区之间在相互合作的过程中,通过相关的契约,建立起稳定的交易关系,降低了因环境的不确定因素和频繁的交易活动而产生的较高的交易成本;另外,信息共享及信息数据互通,也有助于降低园区内部管理成本和沉没成本,提高园区组织效率;再次,分工程度和专业化水平提高有助于单位成本降低,使得园区相对优势得到更大程度的发挥,实现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 4. 品牌共享驱动。品牌作为园区的关键核心资源,具有极高的共享价值。园区通过授予合作园区使用先进园区品牌,以提供咨询顾问服务、功能服务、管理输出,能够为园区合作相关主体带来价值,同时实现合作园区协同发展、收益共享。 总之,园区合作使合作双方异质性资源互补,实现产业合作协同效应;通过相关的合作契约,建立起稳定的交易关系和信息共享机制,降低交易成本和管理成本;通过品牌输出,实现了品牌效应。 二、 产业园区合作模式 产业园区经济增长可由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所致, 也可由投入生产要素的效率所致。经济增长的要素有资金、技术、基础设施等有形要素和品牌、信息、管理、服务等无形要素组成。为此,从园区合作内容上看可以分为有形资源与无形资源合作。 区域合作作为区域主体之间配置经济资源的有效手段,如何通过合作突破园区同质化竞争,打造园区差异化亮点,实现园区品牌价值外伸。曹阳(2007)从合作关系结构区域合作分为产权型、联盟型、松散型、援助型四类合作模式。我们知道,产业园区作为要素聚集的载体其基本职能主要有两块:一是招商引资;二是平台服务,如高科技企业孵化器平台、融资服务平台、信息咨询服务平台、技术转移与创新服务平台、公共服务平台等。 综上所述,从我国产业园区承载的主要职能来看,园区合作主要集中在资金、技术、研发、项目对接、基础配套设施等有形资源的合作和信息交流、业务咨询、公共服务等无形资源方面的合作。为此,我们将我国产业园区间合作模式归纳为以下五种模式: 1. 理念互动模式。理念互动是园区间最为常见的合作模式,主要是指产业园区与国内兄弟园区和国际著名园区的学习交流机制。通过共同友好形式展开交流互访、信息共享、外派挂职等为主要方式,形成互动、广泛合作交流学习模式。 (1)交流互访:是园区间就经营与管理模式、发展文化理念、园区规划布局、产业引进与政策支持、平台服务等进行的学习考察、调查研究、互动交流;(2)信息共享:如信息相互转载、刊物相互传送、数据相互共享等;(3)外派挂职:主要是指园区间相互派遣干部外驻挂职等。 2. 项目对接模式。项目对接主要是指以招商项目推荐、技术项目推介、产业转移对接等方式,与合作园区建立一种以项目对接为纽带的合作模式。其中招商项目推荐如项目推介、代理招商等;技术项目推介如技术项目推介会、共同参展、产业联盟等;产业转移对接如产业转移项目信息征集介绍与发布、协办招商推介会等合作方式。 3. 品牌输出模式。品牌输出模式是产业园区通过授予方式让渡合作园区使用自身品牌,同时以园区顾问的形式为合作园区提供相关咨询服务、功能输出与管理团队输出等,并与合作园区之间建立一种紧密、精准、点对点的品牌合作模式。其中咨询服务输出主要是指为合作园区提供园区规划、产业定位、园区建设、招商运营、经营管理、顾问服务等专项咨询与专业人才培训、服务政策建议等;功能服务输出主要是为合作园区提供专业技术、人才、物业管理、园区绿化等功能性服务输出;管理团队输出主要是管理人员派驻与园区托管等合作模式。 4. 资本合作模式。资本合作是指园区及园区间以投资方式展开合作,园区单独出资或者与合作园区共同出资,以资本投入方式作为联系纽带,以成立项目公司作为合作形式,对投资成立的新园区进行开发建设与招商运营管理。从运营模式上来讲,项目公司主要负责园区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以及经营管理等工作,合作收益按照双方股本比例分成。这一模式由于引入了股份合作制合作治理模式,从运作规范与双方积极性方面来看都很高,适合资金实力较强、园区开发经验丰富的发达地区政府、园区或大企业与具有较强园区开发经验的一方开展合作。 5. 管理输出模式。管理输出主要是指产业园区与合作园区本着市场导向、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因地制宜等指导原则在援建、托管、产业招商等方面展开的合作。 (1)援建模式:是由经济相对发展滞后的地区政府在其开发区中划出一块园区,与经济相对发达地区政府合作共建,发达地区政府或园区提供人才、信息、技术、资金、信息等关键资源援助,协助策划园区发展思路,并负责招商引资,参与共建园区的管理工作,主要目标就是帮助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加快发展步伐。 (2)托管模式:是指区域经济落后、产业资源不足或不擅长运营管理的园区将园区或园区部分功能项目委托交由资金实力雄厚、开发管理经验丰富、急需拓展发展新空间的园区或大企业进行代行管理,合作双方约定收益分配。 (3)产业招商模式:该模式适合经济发展滞后的产业园区与产业集群成熟的待定园区之间开展合作,委托方在承接互补产业转移方面能够产生高额合作绩效。 总之,园区合作模式的探寻与归纳为产业园区合作提供了模板及依据,综合应用一种模式或多种模式相结合是产业园区合作时需要优先考虑的问题,通过合作模式透析园区合作的基本特征与趋势对研究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 产业园区合作特征与趋势 1. 园区合作特征。 (1)合作主体多元化。园区合作由原来的园区内产业主体如企业间、企业与中介机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政府等发展成为园区内产业主体与园区间产业主体等多主体并存合作发展,同时由多个彼此业务相关联的主体产业互相进行合作,特别是通过产业系统内产业优势互补、要素资源相互对接吸引、产业合作间循环经济等方法实现了产业重组,使得多元化主体间的总体资源得到最优化利用。 (2)合作内容融合化。产业合作强调产业合作边界的位置,重点关注产业创新及其价值增殖过程中的业务连接关系,从实现方式上看,管理与品牌输出、资源互补、产业的转移、技术研发的供需、产业模块的重组等都可以促进园区产业合作视角下的融合。 (3)合作路径“三聚”化。以园区内核心企业为轴心展开的上下游关联产业合作,即遵循“聚核、聚链、聚网”三聚路径的发展特征。其中“聚核”即通过核结构形成一种“场”效应,以分工协同的方式吸纳上下游配套企业入驻其产业园区,从而实现外部企业及其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大量涌入和集结,产生内生拉动聚集功能;另一些“核”企业采用高度本地化发展策略,将研发中心、区域总部迁入园区,在区位优势资源的基础上,政府运用产业规划、主导产业引进、税收优惠等管理手段进行政策扶持和引导,实现外部推动,内外融合以促成主导产业和核心企业的植入;聚链即从纵向产业链以及以主导产业为中心形成的横向服务供应链促使专业化分工与服务体系在本地企业的根植;聚网就是园区制造、研发、分销、文化、生活及配套等全面发展,形成内资与外资、内生与外延、区内与区外、硬基础与软实力混合集聚。 2. 园区合作发展趋势。 (1)由纵向的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向横向与纵向并重的网络式合作转变,以园区核心企业为中心上下游业务拓展的产业链模式,逐步向以园区主导产业为轴心的产业集群转变。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基本经历了“单个企业→同类企业集聚→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发展演化路径,同时,遵循国外先进园区通行的做法,优惠政策将逐步从区域倾斜转向技术倾斜和产业倾斜,集群式发展将成为推动园区科技进步的牵动力和助推力。另外,以核心企业为坐标,纵向产业链上从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到客户实现资源价值对流与市场聚焦,以风投、金融、科研院所、中介咨询服务等构建的横向价值链加速度资源共享与技术转化,使得纵向产业链、横向产业链因为资源的互补性与价值对流特征实现了融合(见图2)。 (2)由以生产加工型园区向研发高新型园区转变,由功能单一园区向现代化综合功能园区转型。由于高新技术园区功能定位、区位发展及产业吸引联动的特殊性,决定了高新技术园区适合打造集研发、设计、试制等产业链前端,由于高新技术园区的发展活力及持续优势在于其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与技术转化效率,从而推动我国产业园区逐步走向以研发中心、高端产业研发、高科技服务业为主体的研究型高新技术园区。与此同时,与产业链条其他战略环节如智能制造、精准分销渠道,及其配套的金融、信息、管理、医疗、娱乐、休憩等各种商业服务形成综合功能园区。 (3)从强调引进大企业、跨国公司向高科技、高成长性“中小微”创新企业集群转变,由单一以土地运营为主向以综合产业协同发展转变,由园区内产业合作逐步向园区间产业资源整合与创新联动发展转变。首先,实行高新技术产业市场化、模块化、专业化合作,可有效分散风险和加快科技研发速度;其次,产业园区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等产业要素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从单一的土地运营转向综合产业开发,同时在打造一流硬环境的同时,还要加强区域文化认同、创新机制及管理服务等软环境的建设;再次,产业园区作为区域经济参与全球化竞争国际化战略实施的先导区,是园区产业进入国际市场、参与国际分工、走向国际化的主战场,产业园区要满足产业合作所需要的产业定位、科技研发、技术转化、创业创新等需求,同时还构成一个具有跨层次、网络化的核心载体,从园区内产业合作走向园区间合作。 四、 结语 园区合作作为区域资源要素价值对流与配置重组的关键渠道,关系着园区的快速可持续发展。通过对产业园区合作动因及合作模式研究,发现资源互补、规模扩张、成本驱动、品牌共享是园区合作的四个驱动因素,同时,通过对园区合作的资源类别与合作方式,发现并归纳了园区合作的基本模式即理念互动、项目对接、品牌输出、资本合作与管理输出,这五种模式在园区合作模式选择上可以作为理论依据与实操模板。在此基础上,总结了园区合作的基本特征与合作趋势。 参考文献: [1] 于丽英.上海与西部地区科技合作模式的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07,(2);51-54. [2] 刘乃全.产业聚集理论及其发展[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2002,(4):22-28. [3] 汪秀婷,程斌武.资源整合、协同创新与企业动态能力的耦合机理[J].科研管理,2014,(4):44-50. [4] 孔令丞,谢家平,谢馥荟.基于产业共生视角的循环经济区域合作模式[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0,(3):40-43. [5] 亚当·斯密.国民则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译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作者简介:任浩(1959-),男,汉族,上海市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战略与组织创新、企业间合作;张保仓(1974-),男,汉族,河南省郑州市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战略与组织创新、企业间合作;佟星(1981-),女,汉族,上海市人,同济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博士生,研究方向为战略与组织创新、企业间合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