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关于地方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 |
范文 | 刘静+张海凡 (吉林财经大学 会计学院, 长春 130117) [摘 要] 我国高校品牌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存在诸多问题。因此基于约翰·密尔的个性理论,认为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同时针对我国地方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现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对我国地方高校专业建设有所启示。 [关键词] 地方高校;品牌;特色专业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7. 07. 115 [中图分类号] G64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7)07- 0253- 03 0 前 言 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国际化程度的不断发展,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始实施“211” “985”工程建设,我国集中优质资源培育重点高校和学科,带动了高等教育整体水平的提高,普通高等学校的数量逐年增加,从1978年的598所增加到2015年的2 529所。高等教育已从数量满足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加强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显得尤为重要,2016年国家十三五规划建议中,着重提出推进高等教育分类管理和高等学校综合改革,优化学科专业布局。 1 关于我国地方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文献综述 1.1 关于我国高校品牌的研究 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后高校合并现象频频发生,高校品牌问题受到热议,学者也就此做出相关研究,如2002年方慈提出品牌战略对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阐述了实施品牌战略的具体原则[1]。宁永红、马爱林则从办学理念、师资力量和科研水平提出高校品牌建设的策略[2]。张宗伟2014年在《地方高校品牌的创建研究》一书中,将品牌经营管理理论与地方高校品牌创建相结合,从多学科角度研究地方高校品牌创建的途径与策略,深度剖析各地方高校创建和打造品牌的成功与失败经验,为地方高校品牌创建的定位、设计、延伸、保护提供了建议。 1.2 有关高校特色专业的研究 黄伟九教授2006年提出以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为目标进行专业分类建设,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有机结合[3]。盛大申教授总结了特色专业的显著特点,具体包括教学环境好、师资力量强、教学设备先进,教育教学水平走在前列[4]。杨健康等人2007年指出加强专业建设的路径,大众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的基础上,依托学科交叉的优势,进行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优化课程体系、实践能力的培养、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完善等对策,最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5]。胡婷婷,王辉 等2015年10月发表的《民办应用技术型本科的人才培养模式》中提出以技能型人才的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新型高校模式。 可见,学者对于高校品牌建设、特色专业特征和技能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等问题基本得到共识,但地方高校如何差别发展、把品牌和特色专业结合发展可参考的内容不多,所以本文重点研究高校品牌和特色专业结合的必要性與建设路径。 2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地方高校持续性发展的必然选择 2.1 品牌和特色专业是高校的“招牌” 近年“弃考族”规模扩大,高校生源危机渐有愈演愈烈之势,各高校作为竞争的主体,要想脱颖而出,必须要有独特的品牌和特色专业。高校品牌和特色专业能综合反映一所大学的社会地位,是其在发展历史进程中积淀于名字之中跨越时空界限的社会认可度[6]。人们习惯将具有品牌效应的优秀学府称之为“名牌大学”,许多学生考学的目标就是名牌大学,品牌就是高质量的代名词,“品牌”二字的影响力可见一斑。 2.2 高校需要品牌特色的专业支撑 如哈佛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商学专业、教育学专业世界知名,早稻田大学的政治经济学是日本首相的摇篮,加州理工学院的物理专业是其品牌,宾夕法尼亚大学的生物医学专业具有优势特色,普林斯顿大学的工程领域专业、历史政治专业最具吸引力。 西方教育领域的近代伟大思想家——约翰?密尔认为世俗教育容易导致社会集体的平庸,甚至是人类文明的倒退,所以应将个性培养作为教育的核心[ 7 ],呼吁以精英主义主导的大众教育提升教育质量,主张培养具有首创性和自主性的自由性格的人。对此,伯特兰·罗素认为“艺术上的、道德上的和思想上的”所有进步都取决于有个性的个体。 所以高校需要品牌特色专业的辅助,培养应用型人才增加高校品牌和特色专业的满意度。 高校的品牌特色专业效应会吸引众多的优质生源和师资力量,师生之间在一流的专业学习氛围和健康的校园文化中教学相长,也会提高学校的美誉度,这种马太效应在高校品牌和特色专业建设中发挥得淋漓尽致。 3 地方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国地方高校品牌和特色专业的建设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仍有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3.1 地方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国内外的社会认同度不够 2004年以来留学生人数不断攀升,如图1所示,为何我国有众多高校却有越来越多的家长花高价、费大力气送孩子出国留学?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我国高校缺少如哈佛商学院主推案例教学培养商业精英之类品牌、特色专业,很多高校定位不准、专业求全不求精,品牌和特色辨识度不高等问题,不能满足家长、社会的需求。 3.2 部分高校低层次重复办学 2004年以来我国高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张,总体招生人数呈现上涨趋势,如图2所示,出现重扩张、轻质量的现象,一些高校无视市场的需求,低层次重复办学。如近年来不管是师范大学还是医学院都开设热门的会计学专业,没有扬长避短,根本无法创出品牌、特色专业来。 3.3 同质化人才就业难问题突出 招生数量越来越多、毕业生也年年攀升,如图2所示,所以就业难问题严重,加之,低层次、同质化人才更是雪上加霜。如会计毕业生,社会需要应用型、综合能力强的或高端会计人才,而很多毕业生学而不精,学但不会用;学企业财务会计的人很多,而证券会计、期货会计却招聘不到毕业生,供给与市场需求的错位,造成“学非所用”和“用非所学”的尴尬局面。 地方高校应建设品牌专业、特色专业,根据约翰?密尔的个性理论教育经验对症下药,提倡个性化和精英主义主导的大众教育,以应对教育市场激烈的竞争,满足市场对人才多层次、多样化的需求。 4 地方高校品牌、特色专业建设的几点建议 品牌、特色专业建设是提升学校整体综合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因此地方高校应将精力投放到最有实力、最具发展潜力、最能体现学术优势的专业方面。 4.1 高校應主动适应市场需求,利用其区位优势准确定位,创建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 独具一格的区域资源不仅可助高校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精,人精我新,人新我特”的品牌和专业特色,而且还是其生存与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为其发展提供了具有区域特征的空间[8],比如苏州大学,坐落于古城苏州,受到姑苏丝绸刺绣文化的熏陶,纺织类专业成为国家重点学科、特色专业建设点,连续两年评为江苏省唯一优势重点学科。加入欧盟“水平线2020(Horizon 2020)”计划,构建了培养高层次国际化专业人才的平台,扩大了学科在世界纺织领域的影响,特色品牌不仅助其招收了大量的纺织类专业学生,而且就业率也能保持在97%以上,可见地方高校教育资源和区域资源相融合会产生倍增效应,实现资源优化和高效配置,形成独具地方特色的品牌专业。 4.2 提高实践能力,培育创新思维,培养高校品牌特色专业 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实践能力的培育,也是全面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的关键。乔布斯的母校——Reed College,硬性规定人文必修课程以奠定学生的文化基础,校园随处可见美丽的手写字。乔布斯也就是在如此深厚文化底蕴的氛围中学习了Serif与San Serif字体,偶然而直接地促成了世界第一台能印刷出漂亮文字的计算机,Reed College也因乔布斯而名声鹊起,一跃成为学生追捧的学校。 全球创客教育的兴起可为高校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提供一种新思路。“创客”主张通过动手实践培养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9],本质是以创新满足需求,通过实践做到知行合一,体现“做中学”的思想。2009年美国前总统奥巴马在“教育创新运动”中提倡“每一个学生都能应成为创造者,而不仅仅是消费者”,经过六年的发展,美国将创客教育视为“美国大众文艺复兴”。 如今,我国也正处于万众创新的浪潮中,2015年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主张“让众多创客脱颖而出”。那么,高校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可借鉴实践与创新的教育方式,高校通过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育创新思维,注重塑造应用型人才,有助于培养高校的品牌特色。 4.3 校内校外协同发展,打造高校品牌特色专业,解决就业问题 4.3.1 从学校内部优化课程体系,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 地方高校可优化课程体系,在教学过程中融合学科前沿动态情况和最新的科研成果,通过教学与实践结合、实习与实训结合,教师与名师结合、创新与创业结合,强化师资队伍,提升理论与实践教学水平。从实践、创新和教学等层面协同发展,丰富并精炼教学内容,打造品牌特色专业,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 4.3.2 立足市场需求,校外协同发展,创新产学研形式 促进高校产学研道路的发展,借鉴“创客”教育思想的协同思维,强化地方高校与政府、企业和家庭的全方位互动,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培育高校品牌和特色专业,在品牌特色专业的不断壮大过程中深化经济水平。高校培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能满足市场需求,受共生效应的影响,形成高校良性的品牌效应,增加其美誉度和知名度。 总之,地方高校品牌特色专业的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的系统工程,需进行认真地人才需求预测调研,精心规划设计,不断实践完善,时时改进提高。并从社会需求和自身基础出发,利用区位优势,准确定位,校内校外联合,坚持不懈地努力方能慢慢打造出高校自己的品牌特色专业。 主要参考文献 [1]方慈.品牌战略是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J].中国高等教育,2002(8). [2]宁永红,马爱林.高校品牌塑造策略 [J].职业技术教育,2003(2). [3]盛大申.当前高校特色学科建设与专门人才培养探讨 [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6(1). [4]张宗伟.地方高校品牌战略的内涵与构建[J].当代教育科学,2012(11). [5]李荣亮.约翰·密尔论个性教育[J].教育学术月刊,2015(9). [6]杨刚.创客教育:我国创新教育发展的新路径[J].中国电化教育,2016(3). [收稿日期]2017-02-23 [基金项目]吉林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GH16251)。 [作者简介]刘静(1965-),女,吉林长春人,教授,博士,主要研究方向:审计理论与实践。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