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论语》礼乐教化之现实意义的研究
范文

     蔡杰

    摘要:纵观《论语》中的一些文章篇目,它充分地体现着儒家礼乐教化的思想理念,强调从表象到内涵对人进行理性和情感的教化,可引导人们培养情怀、风化道德、移风易俗,已达到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目的。通过探讨《论语》礼乐教化的现实意义,并与高职语文教学做到相互结合,能够探索出在高职语文教学中落实礼乐教化的有效方法,寻找到重建礼乐体系的教育策略与可行性意义,使得传统礼乐观念以其实在的表现融入到高职生的生活学习中。

    关键词:礼仪教化;语文教学;高职院校;融合

    中图分类号:H193 文献标识码:A

    孔子作为儒家思想的奠基人和传播者,其核心价值就是他所划分的儒学的人文精神发展方向,而《论语》是孔子及其弟子的语录合集,其中的一些篇目集中体现了儒家礼乐教化的重要思想,强调乐是礼的一种体现,礼乐是仁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只有在高职语文教学中积极研究礼乐教化与课堂教学的辩证关系,实现仁的教学目标与礼乐教化的深度交融、相互包容,才能在高职学生群体中积极构建仁内礼樂外、仁本礼乐用的和谐关系,推行先天的仁注定了礼乐行为,而后天的仁则需要依靠礼乐教化来完善。

    1《论语》礼乐教化的辩证关系

    1.1“仁”为本,“礼”“乐”为用,两者具有同一性特点

    在孔子《论语》的诸多篇章中,着重强调将“仁”作为孔子哲学的核心理念,它更加体现儒家思想体系的本体,而“礼”和“乐”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形式,是通向“仁”的必要途径。可以说,“仁”与“礼”“乐”实为表里、体用的关系。因此,深入研究《论语》礼乐教化的现实意义,必须从“礼”“乐”与“仁”的关系入手。

    孔子认为,封建社会的统治阶层必须具有仁义之心,学会将“礼”与“乐”做到和谐统一,以礼作乐,以乐载礼,才能起到积极的社会教化作用和群体感化功能,从而能够使得国家稳定、社会安定和百姓安康。从这个角度看,《论语》礼乐教化的功能具有同一性特点,都是对于儒家思想中仁义道德的外在形式和具体展现。

    1.2礼乐辩证互存,但乐的本体性不明显

    在孔子《论语》的礼乐精神中,礼更多是指周公所制定的西周礼制,它是古人为社会活动而制定的一系列制度、规定以及贯穿其间的思想概念和他们共同遵循的礼节仪式。而乐是封建社会的和谐之声,它是封建社会群体和个人的内心情感表达,也承担着约束其道德的政治功能,它更注重强调封建社会群体生存的整体和谐性。因此,在孔子《论语》礼乐精神中,礼乐向来是密不可分的,乐更多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在“仁”的统一内涵下,两者和而不同,并行不悖。

    自西周以来,封建社会就一直以周公的“制礼作乐”来作为礼乐教化的并称,而实质上礼与乐并不具有平等的关系。在孔子《论语》的礼乐精神中,礼更多承担着社会生活中的道德标准和行为准则的重任,是区分仁义道德和贵贱尊卑的准绳,是孔子“仁”这个核心思想的具体表象,而乐则更多是礼的外在表现形式。

    1.3“乐”是道德和艺术的统一,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

    在孔子《论语》的礼乐精神中,更加强调理性的“礼”与感性的“乐”的和谐统一,从而能够在“乐”中体现出“礼”,并在实践“礼”的过程中,将之艺术化、诗意化和规范化。由此可以得出,孔子《论语》中关于“乐”已经深入到了群体和个人的精神世界,它更加强调道德和艺术化的统一,同样也对人的道德标准和行为规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礼乐教化中的“乐”主要是从内心来抚慰人的性情,强调人的修身养性必须从表象到内心,需要感受到君子品性的更高层次和更高境界。因此,孔子《论语》中的“乐”更具有人文关怀的特点,强调“乐”是基于人情,陶冶人的性情,使得每个人与内心、与群体、甚至整个社会国家都能达到和谐安乐的精神状态。

    2孔子《论语》中礼乐教化的章节选段

    2.1《论语·学而》中的礼乐文化章节选段

    《学而》是《论语》第一篇的篇名,它一共包括16篇文章,着重诠释礼、和、孝、信等道德范畴,其中重点是“吾日三省吾身”“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礼之用,和为贵”等主题思想。

    例如: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

    孔子认为,礼作为社会道德的核心理念,其具体表现在束缚和释放等两个特点,以束缚来说,“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忠顺而不违逆权威便成为在家循规蹈矩,达到孝顺父母、尊重兄长之礼的目的。在释放方面,儒家认为,在家中施行孝道,“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也”,通过礼仪道德的约束,民众就会绝对服从,这样就可以维护国家和社会的安定。

    2.2《论语·为政》中的礼乐文化章节选段

    《为政》一共包括24篇文章,本篇目主要阐述孔子“为政以德”的儒家思想,强调学习与思考之间的关系,积极强调温故而知新的学习方法,从而能够建立起基于学习和修养的完整学习体系。

    例如: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以有礼,有耻且格。”

    儒家强调,个人修身的核心要素就是“道之以德,齐之以礼”,礼的形成是需要内心有仁,有羞耻之心。“道之以德,齐以有礼,有耻且格”,在孔子看来,无论是学习还是修养都必须以遵守礼仪道德为前提,只有注重培养起礼的内在精神,才能达到内外兼修的学习目的。

    2.3《论语·八佾》中的礼乐文化章节选段

    《八佾》是《论语》的第三篇目,其通篇有26篇文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礼乐兼修”的道德思想,强调乐是人们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方式,它也是礼的一部分。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而仁集中展现人们的内心道德观念和思想情感。

    例如:子日:“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认为,礼和乐是人们内心道德情感的外在表现和道德规范,一定要突出仁在个人情感、意志方面的道德约束和情感释放。因此,礼乐的精神归属实质是仁,孔子更加强调通过个人的自我约束来自觉履行仁的道德要求。要想达到仁的完全自省,需要个人加强后天的教化、学习,这也集中反映了礼乐教化的约束功能。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4/13 11:4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