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社会认同理论下学生学习自控力研究 |
范文 | 李楚楚 吴远 叶宁淼 孔云 摘要:个体与群体的关系是社会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社会认同理论在这一领域具有较大的影响力。本文界定非正式群体为小学的五一六年级阶段的学生小团体,基于社会认同理论视角,分析小学高段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学习自控力现状,并探究其相应的教育策略,从而使学生通过群体的影响,进而提高其个体的学习自控力。 关键词:小学生;社会认同;学习自控力;非正式群体;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G521 文献标识码:A 从当前的科学研究成果与文献资料来看,人们主要以影响学习自控力的个体内在因素作为关注的聚焦点,较少考虑环境和群体因素对个体学习自控力的影响。而作为学校正式群体概念下的“班级”或是“班委会”“团组织”等,在作为研究样本存在时,其囊括的对学生学习自控力的影响因素过于复杂或是不具有普遍研究意义,以致对研究中无关变量的控制水平有着较高的要求,因此学校正式群体的样本选取不适于在微观层面对学生学习自控力的影响因素进行详尽的研究。 本课题的探究将以班级非正式群体作为选取的研究样本,依据非正式群体其特性与对班级所产生的影响,将其影响分类成为积极影响型、中间影响型以及消极影响型三种。并基于社会认同理论,对小学高段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学习自控力现状及其教学策略进行探析。 1非正式群體的形成与社会认同理论 小学高段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形成包含了内在与外在两层原因。内在原因首先是高年级小学生在身体和生理上的发育,为其心理的发展提供了基础。此外,正是由于非正式群体成员的多层次需求,根据Abraham H Maslow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知道人的需要是多层次和多方面的,包插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需要以及自我实现的需要。学校班级正式群体的活动不能满足同学们身心多层次、多方面的需要,于是,自然而然地,有着相似性情爱好和习惯或相近需要和地缘的人,就会逐渐聚在一起,形成自己的小圈子。这其中,社会的认同对非正式群体的组成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1.1社会认同理论 SigmundFreud认为,社会认同是个体或群体通过有意或无意的模仿,对各种社会现象、文化、群体的认识在价值观等方面逐渐趋于一致的过程,个体或群体在这些认识和自我认同基础上将自己划归到某一群体,并对所归属的群体产生认同。 同时,也如Henri_raifel对社会认同的定义:社会认同是个体认识到自身属于特定的社会群体,同时也认识到作为该群体成员带给自身的情感和价值意义。其中,普遍的社会认同理论的一个基本观点是:个体都在努力地维持和增强自尊,而社会团体以及团体内部成员都会赋予个体或积极或消极的价值内涵,而这势必会影响到个体的社会认同。 换言之,正是由于成员个体在学校的交往与沟通过程中,其价值观、行为趋向等社会认同的集中表现趋于一致,进而相互吸引,形成了其特定的非正式群体。 2小学高段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学习自控力现状分析 2.1研究方法 2.1.1文献综述法、访谈法与统计分析法 通过对小学高段学生进行个案访谈来确定该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组成情况。其次,对相应班级的班主任进行访谈,以确定该班级非正式群体的划分是为积极影响型、中间影响型或消极影响型。 2.1.2研究对象 在浙江省温州市平阳县水头镇第一小学的五六年级学生中,共发放295份问卷调查表。共得到有效问卷262份,有效率为88.9%。其中男生134人,女生128人,五年级124人,六年级138人。 2.1.3研究工具 第一,小学生学习自控力量表。采用小学生学习自控力量表以小学高段五到六年级学生为对象进行施测。在研究中,将学生学习白控力总分以及在各维度得分(自控倾向、自控策略、控制感、学习自控力)以班级为单位转化为标准分数。 信度检马佥:通过克隆巴赫系数分析、KMO和Bartlett球形度检验,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773(>0.7),表明样本的可信度较好,可以进一步做小学生学习自控力的调查分析。 效度检验:通过检验,KOM检验系数为0.884(>0.5),适合做因子分析;Bartlett球形度检验sig值小于0.01,表明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阵存在显著差异,适合做因子分析。由此,目标的因素,任务效能的因素,干扰控制的因素,求助策略因素和自觉因素可以通过主成分分析的样本进行划分。 第二,社会认知地图。通过访谈要求被试回答:“你是否和你们自己班里的人待在一起?如果是的话,请你说出他们各自的名字”以及“你们班级是否还有其他人经常的待在一起,形成一个个小型圈子?如果有的话,请你分别说出这些小圈子中所包含的同学的名字和情况”,以此确定该班级非正式群体的成员组成情况。 2.2研究结果 2.2.1小学高段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不同类型与学习自控力的相关分析 第一,对小学高段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不同类型(积极影响型、中间影响型、消极影响型)与学习自控力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 2.2.2小学高段学生非正式群体的不同类型对学习自控力的预测 在相关研究基础上,将信息进行编码,以积极影响型、中间影响型、消极影响型、性别、年级为自变量,学习自控力为因变量进行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见表2,只有积极影响型的群体进入学习自控力的回归方程,解释量为27.3%,标准化回归系数为0.160。 2.3研究结论 小学高段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学习自控力水平与群体的类型相关。其中,积极影响型群体的学习自控力最强,而消极影响型群体的学习自控力最弱,中间影响型群体的学习自控力处于二者之间。 2.4研究分析 2.4.1结合社会认同理论和心理学的一般理论分析 通过对学生及其班主任进行访谈交流,我们发现:小学高段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学习自控力还受班级或群体社会认同的影响。班级中的非正式群体内部总是可以分化出一个“领头人”,同时群体内也有其相应的价值观,群体成员大部分都会受到领头人及其认同的观点影响,从而做出自己的反应和行为。而KellKelly McGonigal,Ph.D在THEWILLPOWER INSTINCT中提出“自控力可以传染”的观点,即坏习惯和积极的改变都能像细菌一样在人群中传播,且没有人能完全不受其影响。同时她也解释了,这是由于人们受到大脑中“镜像神经元”的移情作用所致,人们在涉及一件事情时往往或多或少地会受到他人观点或行为的影响。 在群体之中也有其相对的“社会认同”,对于小学高段学生非正式群体中的成员来讲,如果学生本身还没有形成自己的观点,或许他们会信任群体的观点。因此,可以说自控是受到了社会认同的影响,使得意志力和诱惑都具有感染性。 2.4.2不同特征小学高段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学习自控力差异比较 联系Walter Mischel在The Marsh-mallow Test:Why Self-ControlIs the EngineofSuccess中的“棉花糖实验”——自制力是一种工具和方法,服从于某个动机。学习的自控力也服从于个体的动机水平,从分析中也可以看出,积极影响型的非正式群体其学习自控力在自觉性、干扰控制以及目标性等三个维度中的得分均高于中间影响型和消极影响型群体。 3对小学高段学生非正式群体的学习自控力的教育策略 3.1整合积极的社会认同,建立伙伴支持系统 社会认同在本质上可以表现为一种集体观念或是小团体形成的思想纽带,正是由于成员个体在学校的交往与沟通过程中,其价值观、行为趋向等社会认同的集中表现趋于一致,进而相互吸引,形成了其特定的非正式群体。反言之,通过整合班级中非正式群体的社会认同,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左右该非正式群体的发展方向。 这一结论可以通过SolomonAsch的“三垂线实验”得以证明。访谈调查中我们发现:在小学中,学生的从众行为占据了其学习生活的多数。因此,教师要仔细关注并考量班级中的从众心理与班级社会认同对班级及个体的影响,积极引导学生整合正确的社会认同,使非正式群体中的各成员得到提升与发展。 同时,教師在整合积极的社会认同基础上,可在班内建立“伙伴支持系统”以提高其学习自控的能力。“伙伴支持”即通过相互分享经历、相互报告进行学习自控力的多边督促。将个体对自身学习自控力的提高变为一个集体项目,彼此之间不必有相同的目标,只需要互相记录和鼓励,看谁在这一项目中最先完成被延误的任务。 3.2通过练习与塑造教导延迟满足以提高学习自控力 对于小学高段学生非正式群体学习自控力的管理与教育,教师不妨通过延迟满足或奖励的途径,加以一定的教育机制提高学生的学习自控力。教师或班主任通过制定一系列的延迟奖赏制度,使学生的学习自控力得到反复的锻炼,进而形成一定的经验,再通过提高得到奖励的要求塑造学生内化的学习自控力。此外,延迟满足可以先从非正式群体内部入手,教师针对不同类型的群体制定具有针对性的奖励措施,进而逐渐在班级中协调推行以提高班级整体的学习自控力水平。 例如,针对消极影响型的小学高段学生非正式群体。消极影响型的学生普遍自控力较弱,不能很好地自我控制学习行为,因此对于他们的学习情况,教师可以制定这样的延迟奖励要求:一节课内,若在某一非正式群体之中,每位成员学生可以按照规定,遵守纪律且不做出扰乱课堂的行为,则这一群体中的所有成员可以得到一个小奖励;若其中的某一学生成员在前一基础上,既在这一堂课中保持了课堂纪律且在未来许多课中也做到了这点,并较之前更加积极地参与了课堂学习任务,那么能达到高层次要求的成员便可以获得一个大奖励。 在这一情境中,学生需要在小奖励和大奖励之间做出选择。若学生选择即时性的小奖励则他们就不能得到更多。这里,我们增加了学生获得奖励的等待时间,并使诱人的奖励在学生身心上呈现,从而逐渐使学生在较为困难的自我控制任务中走向成功。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