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思考 |
范文 | 聂家林 摘要:随着“中国制造2025”的稳步实施,中国制造业正面临着产业转型和产业升级,需要大量技术技能型人才作支撑。通过分析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指出职业教育存在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缺乏科学规划,对人才培训的针对性不足,行业企业没有充分参与,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等四个方面问题。本文建议坚持市场配置,完善职业教育布局、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创新培训方式,深化产教融合;提升校企合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营造良好环境,实现人才持续发展;打造优秀师资,提升双师内涵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优化路径。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中图分类号:G 710文献标识码:A 制造业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支柱,是国家富强的物质基础,是国防安全的根本保证。智能制造技术引发的全球“第三次工业革命”已经开始显现。建设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制造业是提升中国综合国力,建设世界强国的必由之路。为此,国务院于2015年提出“中国制造2025”,这是中国实施国家制造战略,培养中国技术和技能人才的第一个十年行动计划,对建设现代职业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1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经过几年的发展,中国制造业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中国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仍然薄弱,其整体地位处于全球产业价值链的低端;工业基础薄弱,产品质量不高;制造业与互联网技术融合不深,传统制造模式受到一些巨大的冲击。而且,中国的制造业既有发达国家在高端制造业中的围堵,又有新兴发展中国家在低端制造业的追赶。从中国质量到中国品牌,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产业转型和升级,都离不开大量的技术技能型人才。高技能人才的培养,关键看职业教育。职业教育是提升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因素,适应中国制造2025战略提出的一系列新要求,承担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职业教育任重而道远。 2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问题 2.1 人才培养规模和结构缺乏科学规划 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衔接不深。目前传统产业人才面临转岗转型,基础制造和先进制造技术人才不足,领先人才和大工匠供不应求。然而部分高职院校教育理念僵化,定位不准,专业设置背离就业市场需求,造成学生所学与所用脱节,就业竞争力的下降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和就业差距的出现。二是制造业相关专业的比例下降。一些高职院校增加了金融和经济专业,降低了制造业招生比例,对高端制造业人才的培养产生了重要的负面影响。从各行业的就业情况来看,制造业的就业远远超过金融和经济专业。高职院校制造业专业毕业生就业人数的缺口,不得不由中等职业学生、高中毕业生和一部分农民工补充。三是高职院校的专业设置界限过于明细。目前高职院校在专业建设中普遍追求“多元化,全面化”,难以支撑区域经济转型升级,也不利于培养适应制造业转型发展和升级的复合型人才。 2.2 人才培养的针对性不足 目前,高职院校尚未真正建立和实施满足企业实际需求的职业教育体系,而是采用了更注重专业知识和内部逻辑的学科教育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产教融合不够深入,工程教育实践环节薄弱,知识与工作实践缺乏联系。以学科教育理念培养出来的人才,往往出现不仅专业知识比较欠缺,专业技能也可能非常不娴熟,进入用人单位还必须经过在岗培养后才可真正胜任。 2.3 行业企业参与不充分 由于高职院校服务企业的能力普遍不强,加之校企合作法制建设相对滞后,导致学校、企业和行业合作主要存在这几类问题:一是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的动力不足,参与制造业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较低,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校企合作共赢局面未形成;二是企业参与合作的范围过窄,深度不够,层次较低,许多校企合作的内容和形式比较简单,很少涉及专业论证和建设、人才培养计划制定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学校与企业合作的联动模式尚未建立;三是校企之间的合作大多数处于非官方状态,主要由人为因素维持。目前,我国大部分高职院校仍处于“校企合作2.0”阶段(见图1),一些职业学校甚至仍然处于“校企合作1.0”和“校企合作2.0”之间。 2.4 人才发展的良好环境尚未形成 目前技术技能型人才在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上都有一定的提高,但社会中仍广泛流行重学历、轻技能的传统人才观念,许多人认为职业教育仅是“二流教育”和“普通教育的补充”,崇尚一技之长的社会氛围尚未形成,把学历和身份作为人才的唯一衡量标准,对职业院校毕业生的就业歧视和身份界限还广泛存在,加之收入分配制度和就业制度不合理,客观上降低了职业院校毕业生的比较优势,贬值了一线劳动力,缺乏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的激励机制和社会流动的上升通道。 3 中国制造2025背景下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优化路径 3.1 坚持市场配置,完善职业教育学校布局、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 第一,高职院校的布局要符合“中国制造2025”市场的需要。根据“中国制造2025”市场的需求,预测未来10年甚至30年制造业的布局,通过职业教育这个产业转移的基础平台,加强职业教育资源的整合和規划,合理布局高职院校的地区分布、发展规模和办学层次,可以调整产业的人才结构,为制造业的快速发展提供高端领军人才和技能支撑人才。 第二,革新人才培养规模。新产业的发展和新技术的推广会使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发生前所未有的变化。要及时分析“中国制造2025”涉及区域工业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现状,动态把握制造业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趋势,结合制造业专业布局结构、规模和层次以及制造业产业成长规律和技术人才供求规律,科学有效地进行人才需求预测,有针对性地紧跟绿色制造、智能制造等新兴产业开辟新的专业或方向,系统地培养相关产业急需的大批技术型人才和高端技能型人才,无缝对接“中国制造2025”相关产业和中国制造业的发展。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