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中医传承模式 |
范文 | 马楚漩 摘要:“健康中国”已成为一项国家层面的战略,引导国民从疾病治疗逐渐扩展至围绕整条生命线的动态关注,从根本上提升了临床医学的医疗价值。中医药是我国深厚文化底蕴中特有的文化资源、卫生资源,是参与建设“健康中国”必不可少的重要部分。如今“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赋能中医传承,信息和大数据技术在各行业的渗透及应用为中医的高效传承带来了新思路。 关键词:健康中国;中医传承;国家战略;互联网 中图分类号:R197.1 文献标识码:A 现代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离不开国民健康素质的全面提高。“健康中国”战略蓝图是党的十九大具有前瞻性的一项规划部署,明确的将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战略目标落实到千家万户的幸福安康。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为中国传统医学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是从“天人合一”的高度来宏观思辨某些临床表现。随着网络时代的发展,生活节奏加快,潜心挖掘中医宝藏、致力于深耕传统医学沃土的人愈来愈少,逐渐显现出传统中医的传承创新在时代背景下的一些不足之处。 1 健康中国战略的基本内涵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当代文化与之相适应。不可否认,中国传统医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最浓墨重彩的一笔,更要与现代社会的发展相协调[1]。随着时代的发展,即便是占据主流地位的西医也從解剖思维向系统思维过渡,中医整体观念“古已有之”,就更应摒弃固步自封,积极吸收先进的诊疗手段和方法设备,紧密结合现代临床医学,在时代洪流中革新理念和技术。 2015年十八届五中全会公报中,“健康中国”战略正式提升为国家战略,体现的是国家层面的健康价值观,属于全局性的健康概念[2]。这与中医学基础理论体系之一的整体观念相契合,是对当前健康理念认识的深化;并且国家从宏观角度提供了极强实践指向性的方法论,明确了现阶段健康服务的发展模式和路径,扩大了健康行业的服务范围。健康中国战略指出,健康产业要积极围绕医养结合的健康理念,全面促进产学研结合,大力开展健康产业与互联网、旅游及养老等其他相关产业的深度融合,加快实现与医疗、保健、科研、教育、文化、产业、国际交流的“七位一体”多元化发展模式[3]。在“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健康服务的对象由单纯的疾病患者扩大为包括健康、亚健康状态在内的全部人群,健康服务的模式由简单救治模式丰富至“防治养”一体化模式,健康服务的范围由单一的疾病期泛化为疾病前一疾病中一疾病后的全周期全方位关注。这就引导人们重视健康管理,重视中医治未病。 2019年在瑞士日内瓦召开的第72届世界卫生大会上,审议通过的《国际疾病分类第11次修订本》中,首次纳入了起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取得里程碑般成果,离不开我国政府和中医专家历经十余年的不懈努力,标志着来源于中医药的传统医学价值正式受到以世界卫生组织为代表的整个国际公共卫生系统的认可。这更加表明了在健康中国的战略背景下,对中医传承与创新模式的探讨迫切而必要。 2 中医传承模式的创新与发展 中医学孕育于我国古代朴素自然哲学,具有意会性的特征,其特有的哲学语言及哲学智慧是中医的亮点,也是传承的难点[4]。中医的传承一直面临培养周期长、成才率低的困境,传统的中医人才培养模式都先从阅读背诵经典入门,有一定的知识积累后由老师带教临床,再从实际应用中逐步理解经典。在传统“师带徒”模式下,培养一位可以基本满足临床需要的中医医师,平均时间近十余年,一方面,院校教育难以培养出具有临证思维与经验的青年临床医生;另一方面,中医专家的学术思想及临证特点和专长能否有效传承,较大程度上取决于跟师学生的悟性与总结能力的高低。中医的临床过程多难以具象,这使得学生开方流于模仿而难得精髓,这是导致师承教育效率较低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中医学传承过程中,临床医生要深入挖掘中医学的各种理论知识,即使在临床也应反复琢磨基础理论,才能逐渐深刻体会到中医学的内涵与本质。传统的中医研究中,对各种中医经典知识进行阅读的方式就是熟读和背诵,但就现代社会的高强度、快节奏的生活模式而言,中医医生在临床期间并没有太多时间去阅读经典,真正能够熟读和背诵的经典作品就更加有限,因此传统的“读经典”方式是导致师承教育效率较低的又一重要原因。 传承发展中医药事业,是党和政府从宏观视角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再一次奠定基调[5]。中医大家需要无私从临床实践中得来的经验、从古籍经典中得来的感悟传给中医学子,实现“传道授业解惑”,这也要求中医有志青年更有智慧、更有意愿去推进中医药的现代化、国际化,切实有效的继承运用中华文明传下来的宝贵财富。如今,中医的振兴发展迎来数据时代的洪流,切准时代“脉搏”,在互联网时代精准借力,是全面推进中医药实现创新性传承发展的根本。 3 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的互联网医疗 一直以来,党和政府致力于提升国民健康素质,切实关注国家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2015年全国两会提出“互联网+”的行动计划[6],2016年又深化“互联网+中医医疗”的发展理念,旨在从国家层面推动中医的传承和推广,扩大中医药国际贸易。同年,《中医药发展战略规划纲要(2016-2030年)》发布,明确提出健康产业的发展是建设“健康中国”行动纲领的重点,以“互联网+中医医疗”作为切入点,创新性综合性的发展中医诊疗服务模式,优化“七位一体”的多元化健康服务体系,实现远程健康服务、智能健康服务。纲要明确提出,到2020年,健康产业体系要基本达到内涵丰富、结构合理,形成中医药“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新格局;到2030年,要显著扩大健康产业规模,使得健康产业体系趋于完整,鼓励健康管理服务企业搭载中医理念,促进中国传统医学的有效和正向传播[7]。在国家规划纲要的引导下,政府及社会的大量资本注入健康产业。 现在市场上以健康管理服务为主的“互联网+中医医疗”产业已经有一定发展。以移动终端软硬件的形式出现,在技术上已基本实现健康档案、数据分析、预约挂号、辅助诊疗等一系列功能,已基本搭建健康管理的产业闭环[8]。中医学的知识点多是零散模糊的,其医案及诊疗记录也多具传统文化特色,但很多信息孤立且不全、模糊且随机,不利于中医学子的高效和集中学习,这就需要借助大数据时代的创新技术,从海量中医数据库中精准识别,挖掘潜在有用的信息,转化成最终可被计算机批量理解的模式。 4 借助“互联网+”的中医传承模式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如何高效精准识别新知识成为热点。发现散布在大量数据中看似孤立的知识点及各知识点间隐含的关联规律,使模糊知识清晰化,就要应用到互联网大数据挖掘技术,这给中医理论及临证思路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新路径[9]。中医概念、方药、穴位及其相互的语义关系大多是结构明确的,而更多的主观中医辨证思路是口语化、非结构化的,且带有浓厚的哲学特色。挖掘中医医案文献、中医诊断学、中医针灸诊疗记录和中药复方等不同维度的数据,解构编码中医医师各种主观的非结构化信息,形成可视化的数据模型。以中医概念为点,“辨证”与“论治”间的语义逻辑关系为线,构建具有复杂关联关系的大型语义网络,集合为中医药大数据知识库。规范化结构化的处理中医理论及临证思路,还可使计算机对不同来源的文本进行歧义消除,使得计算机逐渐系统化理解并学习中国传统医学的独特語言[10]。 中医药知识数据库的建立,有效存储了几千年留存下来的传统医学知识,甚至可借此改变传统的中医理论传承的“读经典”模式。利用上述思路形成的中医经典古籍知识库,将中医学各零散知识的获取分解为多人多线协作获取,更可借鉴现代“共享”理念,将中医专家的一些临证经验、抄方学习机会做任务分享,让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冲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实现中医临床的“智慧医疗”,使得中医医生“读经典”的效率提高,使得有志中医学子获得跨越时间及空间的“做临床”机会,促进中医知识的高效传播[11]。 5 结束语 中国传统医学经过几千年的文化沉淀,经过各代中医大家的探索,早已具备一套完整而行之有效的理论体系,但很多中医知识点及辨证论治的思路在如今看来仍是未得到充分挖掘,更谈不上临床应用方面的传承与创新。中医药的运用范围和服务对象逐渐缩小,不仅浪费了科技资源,也侵蚀着青年中医药人的自信,更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政府从国家层面把控全局,提倡中国传统医学向互联网借力,吸纳现代科学新技术、新成果,运用大数据挖掘技术以精准整理、建立智能化知识库,以高效传承、加持区块链技术构建安全可靠的学术传播创新的生态环境,使得中国传统医学在现代中国战略背景下实现动态发展。有效传承和创新发展祖国传统医学,共享传统中医药的宝贵经验并使其得到升华,是中医传承创新的灵魂所在,是贯彻实施建设“健康中国”战略的重要途径。 参考文献: [1]李达宁.“健康中国”战略背景下医疗健康产业的发展现状及变革趋势分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8(20):42-43. [2]王秀峰.健康中国战略的地位、作用与基本要求[J].卫生经济研究,2019,36(04):3-6. [3]传承创新中医药助力健康中国战略一一快速发展的西南医科大学中西医结合学院·附属中医医院[J].医学与法学,2019,11(01):2,85. [4]周学平,叶放,周仲瑛.中医理论传承与创新研究的思路和方法[J].中医杂志,2009,50(02):101-103. [5]杨丽娜,施建荣一带一路战略下“互联网+中医”实现途径探析[J].时珍国医国药,2018,29(03):737-739. [6]齐美娟.“互联网+”探索“健康中国”新模式[J].中国国情国力,2018(08):79. [7]查青林,刘红宁,等.“互联网+”时代背景下的中医现代传承模式[J].江西中医药,2016,47(05):11-13. [8]贾瑞婷,卞跃峰,等.“互联网十中医”发展现状及应用[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8,33(09):3852-3855. [9]吴嘉瑞,唐仕欢,等.基于数据挖掘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研究述评[J].中国中药杂志,2014,39(04):614-617. [10]贾丽娜,康学智.用互联网构建中医一脉相承的新模式——浅议互联网普及背景下中医传承方式的变革[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4,12(22):77-78. [11]李椒玲.互联网+教育在培养中医临床研究生临床实践能力的应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9,17(09):17-19.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