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塑造和培养中专生工匠精神 |
范文 | 杨立英 摘要:工匠精神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职业道德标准,是中专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塑造和培育中专生工匠精神,有利于学生实现人生梦想和价值,也是学校实现教育教学和管理目标的有效途径,是一种多赢的行动。本文从塑造和培养中专生工匠精神,阐述了中专学校在全面质量管理PD c A循环的不断往复中,塑造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实践应用。 关键词:工匠精神;中专生;塑造;培养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识码:A 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的,要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的引领作用精神,本文阐述了根据中专生年龄、身心特点、成长规律和中专学校培养目标、教育教学内容以及新时期国家发展方向的要求,选择以“工匠精神”为载体,在全面质量管理理论指导下,把塑造和培养中专生工匠精神融入学校管理、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实践应用。 1塑造和培养中专生工匠精神是中专学校必然的选择 1.1时代需要“工匠精神” 李克强总理在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工匠精神”,要求培育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质精神、用户至上的服务精神,其中已涵盖了创新意识、工作态度、技术、产品、服务等多方面的职业素养要求,是我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职业道德标准,中专生在校期间应该接受工匠精神的培养。 1.2中专生更容易接受把培养工匠精神融入管理、教育教学的整个过程 目前的很多中专生,因多年养成了叛逆心理突出、劳动意识淡薄,甚至文化基础差、厌学、自信心不足的习惯,对纯说教的教育方式也很反感,若学校先让中专生充分认识到工匠精神的各元素直接与他们个人的生存质量、发展息息相关的道理,而且接受学校系统安排的循序渐进的学生听得懂、能做的内容,通过“做中学、学中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学习训练,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成就感。由此,学生为了个人的切身利益,不但会理解、接受学校把塑造和培育工匠精神融入管理、教育教学、实践和生活各环节的管理理念,还会变被动学习为愿意配合或愿意自主学习,提高学习效率。 1.3塑造和培养中专生工匠精神本身是中专学校多赢的行动 中专学校本身担负着职前培养的重任,培养中专生专业技术的同时,需要培养职业素养,引导未成年的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客观上可以把这些培养目标相对应的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塑造和培养工匠精神的过程中来实现。所以,塑造和培育中专生工匠精神,有利于把学生培养成符合时代要求的劳动者,实现学生的人生梦想和价值;也是实现中专学校教育教学目标,完成历史使命的有效途径;也符合中专学校的教育教学规律,是新时代下中专学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然和必须的选择,在中专学校对学生塑造和培养工匠精神确实是一件多赢的行动。 2教学、管理双管齐下塑造、培育“工匠精神” 中专学校根据年级层次、专业特点、学生个性和教育教学内容,制定保障塑造和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相对应的学校管理制度、教育教学规范科学标准、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有针对性地以教育教学和管理为载体,训练中专生的工匠元素,使工匠精神融入学生的学习、生活、教育教学,并内化为学生的精神力量和能力。 2.1在全面质量管理下,全员参与培养中专生工匠精神 把培养中专生工匠精神纳入全面质量管理,形成师生、家长、社会共同参与,把新时期中专生工匠精神元素融入学校办学理念、校训、教学计划、教学标准、学生手册、作息标准、课余活动、校纪校规、考核评价体系、学校其他制度、课堂教学、校园文体活动、校内技能比赛、社会实践、校园文化等教育教学管理各环节中,形成培育“工匠精神”的合力,推动工匠精神在中专学校进教材、进课堂,见行动,见成效,并内化为中专生的职业能力,让中专学校利益共同体中的学校、学生、用人单位、家庭实现互惠互利共赢,让中专学校管理走入良性循环、实现培养目标、提升竞争实力。 2.2培养“工匠精神”的PD cA循环不断反复,来保障培养质量不断上升 在每一项教育教学活动中融入相对应的中专生工匠精神元素,经过全面质量管理PDcA循环的“处理”这一关键环节时,进行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修订标准和管理制度,根据学校客观实际,体现工匠精神的科学、先进、创新,对创新的工作成绩要给予肯定和鼓励,让每一个PDCA循环不是一个简单的重复,而是在更高、更新的层次上循环,不断提高培养工匠精神的社会适应性,进而促进学校教育教学效果,螺旋式提升培养工匠精神的质量,让中专毕业生适销对路,满足市场需求。 2.3选择对应的“工匠精神”元素融入教育教学各环节 2.3.1发挥德育课教学在塑造和培养中专生工匠精神的特殊作用 中专德育课通过把工匠精神与中专生的生存质量、职业生涯、家庭责任、法律义务、幸福、价值等个人切身利益联系起来,引发学生思考,系统学习教材中客观、通俗、系统地阐述工匠精神的知识、方法、技巧以及培养途径,还用很多中职生靠工匠精神成了各行业专家、能手、技术骨干,以及本校毕业生的职业成功实例拿到课上分享、分析,发挥典型实例的“辐射”引领作用。引导中专生意识到自己有了工匠精神,才能适应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的社会需要,也才能活得更幸福、更有价值,塑造和培育工匠精神刻不容缓,从而愿意参与到学校培育工匠精神的活动中来,这是德育课教师进行工匠精神教育的特有效果。 2.3.2根据客观实际,找准对应的工匠精神元素融入专业课教学各环节 中专生的专业教学是与社会应用零距离对接的教育,专业课的学习过程是中专生熟悉并自然养成工匠精神的很好机会。云南省民族中等专业学校对专业课教学的要求是每一节课都应是培养学生工匠精神的有效课,要与社会岗位要求相对接。如学校舞蹈、烹饪、服装、学前教育(钢琴、教学设计展示)等专业的专业课教学,就直接引入社会职业岗位工匠精神元素的标准进行专业训练,实现与社会职业岗位应用的无缝对接,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学校音乐舞蹈专业就是采用校企结合、产学一体化教学,在教学内容、形式和标准上与实际应用相对接,在训练上把工匠元素中的“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精益求精、追求极致”作为训练内容、考核标准,经过两年的训练,音乐舞蹈零基础入校的初中毕业生在大型剧院汇报在校学习两年成果演出时,能熟练展示基本理论、基本功底和基本技能,登台表演的技艺达到了公认的音乐舞蹈专业水平,在校期间参加省级、国家级音乐舞蹈专业比赛,也能获得一等奖,得到了社会专业人士的认可,到中专第三年顶岗实习岗位上就能顶岗操作,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目前,学校音乐舞蹈、学前教育、烹饪、服装等专业就采用这个方法培养中专生的工匠精神,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