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存在与虚无:解析电影《致命ID》人格分裂理论的内涵 |
范文 | 张剑 《致命ID》作为一部经典悬疑电影,自2003年上映以来就受到广大推理爱好者和心理学界的认可与推崇,并一举获得该年度土星奖中的最佳悬疑片大奖。一场电闪雷鸣的大雨,一家茫茫沙漠中的旅馆,让11个看似毫无关联的人聚在一起,他们有着各种身份,电影明星、逃犯、司机,随着他们按房号接连死去,共同点似乎渐渐显露出来,有着共同的生日,名字都是美国的州名,原来他们都是影片的主角麦肯分裂出的人格,麦肯成长于一个畸形的家庭,在幼年时饱受母亲虐待,最终变成不折不扣的杀人狂。 影片选择的是观众熟知的人格分裂题材,但不落窠臼,现实世界与人格世界的故事交织,虚实相衬描写出麦肯绝望的内心世界。不仅如此,演员表演颇具分量,最重要的是该片通过一个具体案例的分析,让观者直接触摸到了人格分裂的本质,深刻剖析了心理暗示。 一、 游走于虚实之间的故事情节 与一般平铺直叙的推理电影不同,《致命ID》拥有两条故事主线,其一是现实世界,即主角麦肯的主观世界,其二是人格世界,即麦肯身体中分裂出来的11个人格斗争的世界。我们可以直观地看出,人格世界是从属于现实世界的,因为人格世界描写的故事仅仅是现实世界主角的内心世界,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本片中现实世界的成分仅占到1/3左右,绝大多数的笔墨都用在了人格世界。 人格世界只有一个场景,沙漠中的破旧旅馆,电影基本是由50~60个场景组成,而这遗世独立的布景,暗示了这个世界的虚幻。人格世界中同样只有一种天气,雷鸣大雨,正是这场大雨导致妓女弄丢了一只鞋子最终爆胎,一家三口遭遇车祸,这11个人都是因为这种天气,被有意无意地影响,最终聚到了这家唯一的旅馆,这一切不像是巧合,而是指向预谋,似乎有种无形的力量操纵着这11人的相遇。而他们在此前完全不了解,这家旅店的老板拉里举止也很奇怪,似乎潜藏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警官罗德斯押送着犯人罗伯特进入了旅馆,二人之间剑拔弩张,关系也十分紧张。其实罗德斯并非真正的警察,而是假冒警察的逃犯,为女影星卡洛琳开车的司机爱德华才是真正的退伍警察。而真正的旅店老板和真正押运囚犯的警察并没有进入沙漠旅店,不是提前退场就是在出场时已经被杀死冰冻在冰柜里,因此他们并不是麦肯人格中的一员,没有领到房号的生死牌。 在过气的电影明星卡洛琳被杀后,头颅意外地出现在洗衣机里,最可怕的是她的手上拿着10号房间的钥匙。卡洛琳到旅馆时,因为她是这其中最富有的人,要求住最好的房间,却阴差阳错住进了10号,这导致了她第一个被杀。随后9号房间的住户也被杀死,而帕瑞斯在警车里发现了真警察的尸体,这才弄清罗德斯并非真警察,而是逃犯,伪装成警察骗取信任,颇具正义感的艾德和罗德斯展开了恶战,最终同归于尽。这11个人最终只有妓女帕瑞斯逃出了旅店,到了自己想去的乡村,过上了理想的生活。到此,人格世界的故事看似已经结束。而在现实世界,麦肯犯下累累罪行,在一天之内杀死6个房客,而这一切的根本原因就是麦肯在童年时代遭受妓女母亲的虐待,留下了深深的创伤,最终造成了人格分裂。他不断接受着心理医生的治疗,但在影片最后,他被自己内心里隐藏最深的邪恶人格所控制,杀死了心理医生和押运自己的警察。 这样虚实结合的两重线索,是讲明故事的必要条件,看似毫无关联的惊悚犯罪现场与罪犯接受心理治疗的故事,其实在内部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在每个人的现实生活中,似乎都有着内心白我与黑我的争斗,哪种人格能占据制高点,便是做出选择的前提,也是展现善恶的原因。善恶之间,原没有明确的界限,本就是因为一念之差,善良与邪恶的天平倾倒铸就了这一切。 二、 对人格分裂理论的模糊定义 影片开始部分出现了一段容易被忽略的录音,这段录音恰好指向麦肯犯罪的根源,这段录音中的麦肯拥有多种不同的语气、音色甚至思维方式,心理医生由此推断出麦肯内心中拥有10个人格,但是在这里他犯下了致命的错误,就是这个错误导致他最后被麦肯杀死。麦肯人格中最邪恶,隐藏得最深的人格,在人格世界的表现是那个沉默不语的小男孩提姆西。 提姆西表面看上去天真无辜,年仅六七岁,由于一家三口的汽车被妓女帕瑞斯的高跟鞋扎爆胎,母亲下车查看,被司机艾德撞伤,伤势严重,天气恶劣,通过小男孩的提示,一家人不得不暂时住进沙漠旅店。妓女帕瑞斯掉鞋是一个无意识行为,相对而言,提姆西的提示则是主动行为,因为这一切的杀戮都是提姆西早已在脑海中演练完毕的阴谋。这个小男孩从头到尾没有说一句话,他的形象总是沉默不语,缩在房间角落,弱小到手无缚鸡之力。影片主要描写的几个人格是善良勇敢的司机艾德,他是被心理医生授予特别使命的终结者。妓女帕瑞斯,作为唯一一个逃脱雨夜杀人案的人格,她的形象非常复杂,帕瑞斯有一颗纯真的心,向往归隐田园的安逸生活,却无法摆脱妓女身份造成的轻佻放浪。假警察罗德斯不仅杀死了真正的两名警察,又伪装得天衣无缝,这样的危险分子自然是艾德惩奸除恶道路上的巨大障碍。在正义强大的艾德、美丽浪漫的帕瑞斯、穷凶极恶的罗德斯的映衬下,这个角色很轻易地被我们忽略了,也同样被心理医生忽略了。但是这场杀人惨剧,确实是提姆西一手造成的,他先是在雷雨夜杀死了先死去的6个房客,这与麦肯一天之内杀死6人的数字吻合,而这其中甚至有自己的母亲。紧接着造成了自己死亡的假象,从而撇清了责任,让任何人都不会将提姆西的名字与杀人凶手联系在一起。最后成功潜伏下来的他,杀死了麦肯心中一个象征着理想与美好的人格提姆西,成功霸占了麦肯全部的内心,当黑暗完全遮蔽麦肯时,他自然也做出了意料之外的举动,在押运过程中,杀死了警察和善良的心理医生。 这一切悲剧的起点,在于心理医生对麦肯采取的医治方式,除去忽略了隐藏人格这一点,心理医生采取的整个治疗方式就是以暴制暴,与麦肯心中比较善良的人格艾德对话,希望通过控制他杀死所有的人格,最后达到这个善良人格控制麦肯的目的,将麦肯改造成社会公认的善良之人。但在雨夜的厮杀中,艾德与11个人格中的其中一个邪恶人格罗德斯同归于尽,导致局面失控,而谁也没有想到的是,真正的凶手早已逃之夭夭。 这种暴力治疗方式值得深思,好比洪水来临不加以疏导而是盲目地筑坝,11个人格的生死斗争,在麦肯心中堆积着尸骸。主角麦肯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坏人,虽然双手沾满鲜血,但在潜意识里他并不知道、也不接受自己的所作所为,只有当邪恶人格的魔爪完全占据了内心,麦肯才能做出违背常理的行为。人格分裂者往往不按常理出牌,道理便是如此,因此可以说《致命ID》将人格分裂者的心理分析的非常透彻,而不是强加善恶,以黑或白来定义。 三、 11个人格的象征性暗示 麦肯分裂出的这11个人格并非空中楼阁,一切都与麦肯本人的经历息息相关,他的心理医生在听录音和与人格对话后也分析出这些人格与麦肯的童年经历有关系。试分析麦肯的童年,父亲因为不满妻子从事皮肉交易而抛弃家庭,母亲经常虐待麦肯,父亲的角色长期缺失,母亲的职业是妓女,缺少教育与关怀,很大程度上助长了麦肯的暴力倾向,倾向于用极端的方式解决问题。 在死亡名单中,第一个被杀的女明星趾高气扬,做事高调,势利自私,这种人与麦肯所处的阶级水火不容,在麦肯的成长过程中,很有可能受到类似人物的迫害,因此她虽然买到了最好的房间,却阴差阳错住进了10号房间,成为第一个死去的人。麦肯在内心对这种人极度痛恨不屑,但在社会地位上与其相差甚远,只有将这些无奈转化到对自己的愤恨。9号房间的一对新婚夫妇,女方假冒怀孕骗婚,男方四处鬼混,这可能象征着麦肯假想中自己父母新婚时的一种状态,表现的是麦肯对父母结合的不认同。因此他们拿到的本来是6号房间的门牌,却弄混成了9号房间,成为麦肯心中痛恨指数排行第二的两个人格。关在8号房间的罪犯,代表着社会上的邪恶势力,除了家庭的影响,社会的阴暗面对麦肯的成长也造成了很大影响。剩下的7号房间,医生夫妇象征着麦肯心中理想的父母形象,男方在妻子被撞伤之后表现出极度的关切照顾,表现得非常有责任心,女方高贵善良,对待儿子更是温柔有加,和真实情境中麦肯的截然相反,麦肯必须亲手杀死自己的幻想,才能获得暂时的解脱。这也看出失败的婚姻对麦肯的一生影响非常之大,他分裂出来的很多人格都在或明或暗地影射父母。假旅店老板象征着麦肯父亲的生活方式,四处鬼混,骗吃骗喝,同时老板对妓女这个角色表现出很极端的憎恨。 最后剩下的几个人,是麦肯人格中最主体的部分,指向的是麦肯本人的内心。假警察罗德斯和司机艾德是水火不容的善恶极端,在麦肯犯罪杀人时,无疑是罗德斯的人格控制了他,而艾德处处试图挽救局面,在局势恶化的关键时刻,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与罗德斯同归于尽,这两种人格在麦肯体内长时间的搏斗,造成了他本人的思维方式和行动过于极端,将麦肯推向了社会边缘。在人格世界中,心理医生在药物作用下,邪恶人格不断地挣扎反抗,杀死了押运自己的警察并假冒其身份,司机虽然是善良勇敢的化身,但他长时间的嗑药与失忆,随时都受到邪恶人格的侵袭,麦肯内心的邪恶像一股源源不断的洪流,随时在吞噬着艾德这个善良人格。1号房间的帕瑞斯是唯一的幸存者,她的身份是妓女,但一心想着金盆洗手回家种橘树,这个人格在危险的雷雨夜表现出的是正义与智慧,这个角色凝聚着麦肯心中对母亲的眷恋与依赖,即使如此,帕瑞斯还是无法摆脱身份的束缚,这证明麦肯是忠于内心、忠于现实的,他极力美化自己的母亲,但并没有脱离现实给他带来的沉重打击。 小男孩提姆西与麦肯长得非常相像,他隐藏得最深最好,其实麦肯在内心中从未原谅自己的父母,将犯罪的事实归结于成长环境,才会产生这个人格,最终完全占据了他的内心。《致命ID》里的人格设定,完全有所根据,它直接关联着主角麦肯的成长环境,这让观者过足推理瘾的同时,也对精密的设定拍案叫绝。 在那个沙漠中的雷雨夜,小孩在熟睡,继父自言自语,母亲濒临死亡,新婚夫妇同床异梦,司机失忆、嗑药,表现出极度的神经质,警察、囚犯、老板身份迷离不清。浓墨重彩的噱头,心理医生的漏洞,有理有据的暗示组成了这部悬疑片的经典之作。 在影片的开头,司机车上放着一本《存在与虚无》,无神论者萨特的传世之作,早已点明了人的存在价值——“人的存在不是应该归于作为,存在是一种行动。”严重精神分裂的麦肯,也许就在身边发生,看似无法理解的极端行为,只有接触到人格世界后,我们才能真正意识到善恶没有绝对界限,证明存在与虚无的方式,或许只是许多意向性的行动。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