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纪录片《英雄之城》:武汉抗疫的影像纪录与科学传播
范文

    张书娟

    随着武汉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取得阶段性胜利,众多媒体拍摄了相关题材的纪录片。新华社倾力打造的重磅纪录片《英雄之城》,采用第一人称的方式,从亲历者的视角对武汉抗疫故事进行了客观叙事与科学传播,这部作品对武汉的抗击疫情工作进行了立体化、全景式、多角度的传播呈现,对回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胜利性、民族性与科学性具有重要意义。从2020年4月8日武汉解除封城以来,纪录片《英雄之城》对武汉的抗疫斗争动态进行客观纪录和科学权威解读,在新华社视频网站的游览量多达300多万次,成功彰显了国家通讯社的传播力、影响力、公信力。文章将从线性叙事与框架结构、人物采访与细节刻画、主题呈现与传播效果等维度,对抗疫题材纪录片作一番探索与研究。

    一、线性叙事与全景式样的科学传播

    法国思想家罗兰·巴特认为,叙事无处不在,叙事是与人类历史本身共同产生的。在纪录片创作中,所谓叙事就是怎样处理好内容与结构的关系,如何讲好真实的影像故事。纪录片的价值重在内容与素材的高度真实,《英雄之城》的叙事结构是线性推进,故事讲述是进程式,片子中没有任何情景搬演和再现扮演。与事件性的新闻报道一样,作品中的时间、地点、事件、人物、原因、结果等要素一应俱全并动态展示,有利于事件传播的具象化与接受性,从而增强作品情境的客观纪录与科学解读。

    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來势凶猛,传播速度之快、感染范围之广、防控难度之大,前所未有,这是一场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与国际疫情合作互助的大考。早在2020年1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就对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作出重要指示,强调“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坚决遏制疫情蔓延势头”[1]。为记录这段特殊的历史,新华社视频部在武汉封城之际立即派出首批记者,会同湖北分社的视频记者,着手进行纪录片拍摄,开始在武汉这个战“疫”斗争的前沿阵地拍摄素材。纪录片《英雄之城》的开头,是个从钟楼特写慢慢拉出来的长镜头,背景是日出之时的武汉晨曦,对应的文本解说道:“很多年后,当人们回望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场战‘疫,一定会想起2020年初武汉关闭离汉通道那个遥远的日子”,语气舒缓而低沉,坚定而充满信心。这种把过去时、现在时、将来时等元素进行融合传播的叙事手法,向人们表明了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原由,那就是为武汉的抗疫历史进行视听记录,为后人留下珍贵的影像。

    有病毒的地方就是前线,逆行无悔。对于奔赴疫区采访的记者来说,他们也是最美的逆行者。传统纪录片叙事美学有三种基本模式,一是格里尔逊称道的“对现实创造性处理”的纪实美学;二是美国直接电影宣扬的“作壁上观”的旁观美学;三是法国真实电影倡导的“作者出镜”的参与美学。[2]在《英雄之城》中,开始一个长镜头,随后是新华社记者许扬的出镜话语:“我们现在所在的是北京西站,因为工作的原因,我们要去武汉进行增援报道。这是北京西站的情况。我们看到现在整个车厢里就剩我们3个人了,下一站就是武汉了。”这种以第一人称叙事,用“我”的视角的目击式观察采访加解说的手法,纪实性更强,更突出当时抗疫形势的严峻性与艰巨性。

    《英雄之城》中的解说开头背景特殊:“此时正值中国农历新年,按党中央要求,湖北省对人员外流实施全面严格管控。1100万人口、‘九省通衢的武汉,关闭了全部离汉通道,这是一个需要付出巨大勇气和牺牲的决定,这也是新中国历史上防控难度最大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片尾结语与之形成鲜明对应:“数字背后是一个个泪水与希望交织的故事和一张张早已相逢却未曾相识的面孔。只要携手并肩,没有哪个冬天不可逾越;只要共同守望,没有哪个春天不会来临。此刻,春上枝头,又是一个生机盎然的季节。”这样的解说既有叙述情境的事实描写,又有抗疫取得阶段性胜利的议论抒情,能够增强观者的认同感与自豪感。

    纪录片《英雄之城》的框架主要由“离汉暂停”“抢救生命”“关键之举”“全民英雄”“世间大爱”和“冬去春归”6个部分构成,这6个部分既相对独立又互为呼应,联系紧密、层层递进,展开的是完整的脉络。在这6个部分中,既有对火神山、雷神山医院和武汉16所方舱医院的快速建成、全国各地选派4万多名医务人员支援湖北抗击疫情的介绍,也有对在中央指导组推动下集中拉网大排查、落实五个“百分之百”工作目标、坚决遏制疫情扩散蔓延的客观反映,还有对全国各地和海外爱心捐赠源源不断运输武汉、志愿者忙于卸货等的实时纪录。该片以纪实的手法,以疫情的发展和医务工作者、人民警察、志愿者、患者的典型事迹与精神面貌为主线,揭示了守土与驰援、防控与救治、医者与患者、大家与小家之间的互爱互助关系。

    纪录片的结构是创作者根据一定的主题需要,将拍摄内容组合成具有意义序列的有机整体,“以观众的认知习惯和认知方式进行叙事,从而激发观众的情感共鸣”[3]。纪录片《英雄之城》的框架结构严密,叙事脉络清晰,即时交流、多方参与、交互式话语表达、视听全感知的叙事形态,让人耳目一新。这种记者全程参与事件发展、动态拍摄的方法,比再现式纪录片更具有可看性与吸引力。纪录片的线性叙事形式有利于讲好故事,使作品的结构更加合理、顺畅。线性叙事与反线性叙事之争曾是西方诗学中最重要的现象之一,论争在针对小说与影视作品两种不同文本,常会出现迥然相异的利益诉求与价值立场。线性叙事被广泛应用于纪录片创作之中后,虽然不利于设置悬念,但可以使故事结构明晰化,让受众更容易理解作品内容。

    《英雄之城》被称为全景式纪录片,首先是新华社记者在拍摄这部作品时采用了宏观、中观、微观的视角,画面中既有航拍等全景镜头,也有中景、近景和特写镜头,选择的事实和拍摄对象非常有感染力;其次是时间跨度达70余天,即从武汉封城开始一直到重新开启离汉通道;再次是作品聚焦的群体涉及各阶层人物,除了医务工作者、警察、志愿者、患者外,还有社区工作者和爱心人士。纪录片《英雄之城》虽然镜头聚焦于武汉,但反映的却是全民战疫,最吸引人之处是客观的影像记录,基本没有艺术化的后期剪辑,其最大的魅力来自于作品的纪实之美。新华社记者在疫情最严重时深入重点疫区记录时代影像,既深情讴歌了医务工作者、人民警察和社区志愿者的奉献精神,也真诚赞美了患者与疾病抗争的乐观精神。由于《英雄之城》讲述的是行进式故事,因此结构是线性的,这种叙事手法的客观性、纪实性非常强。

    二、精心选择与时空流转的人物采访

    任何人都生活在一定的物理空间。法国现代思想大师亨利·列斐伏尔提出了三重空间叙事理论,即人类赖以生存的空间有物理空间、社会空间和精神空间。纪录片叙事也可以将创作文本与所聚焦的空间形态紧密连接起来,使事物有效地浓缩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并赋予其更丰富的价值内涵。在纪录片创作中,以人物为主线进行时空架构是一种常用手法,通过空间转换截取典型人物的活动范围,有助于刻画各种身份差异、性格不同、个性鲜明的人物群像。《英雄之城》虽然以众多的抗疫英雄为采访和叙述对象,但在叙事形态中,主要通过镜头在物理空间的流转,在反映人物具体行为的基础上向受众揭示他们的动机和精神世界。纪录片《英雄之城》中采访的人物具有很强的典型性,他们中有的在面对恐慌和未知时勇敢地拉响警报;有的在先期比较困难的情况下与死神争分夺秒;有的守望相助、积极施援,重新唤回人生美好的希望。正是通过对他们正直、无畏和真心的展示,才使平民英雄的温情故事更加令人震撼。如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自己就是渐冻症患者,而他的妻子又感染了新冠肺炎,但他在疫情期间依然坚持每天与病魔赛跑,力争挽救更多的生命。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人民战争,无数国人都奋斗在各自岗位上,而冲在最前面的是那些救死扶伤的医务工作者。在《英雄之城》中,他们是记者的主要采访对象,也是最硬核的故事主角。作品精心选择采访对象,如在对第一个拉响防疫警报的湖北省中西结合医院主任医师张继先进行采访后,接着又分别采访了中国工程院院士、高级专家组组长钟南山,武汉市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国家新冠肺炎危症临床救治专家组成员钟鸣,同济医院光谷院区新冠肺炎急救插管队队员杨萍,军队支援湖北医疗队专家毛青,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院院长王伟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教授张笑春等人。记者通过对这些人物的不同采访,多维度地反映了医务工作者的精湛医术、无畏的斗志和敬佑生命的精神,以及救死扶伤、大爱无彊、乐于奉献的医者仁心。

    在这部作品中,人物采访伴随着细节刻画,如在武汉一家方舱医院值班的民警张敬畏,个子比较高,为了避免怕挺直腰板后撑破尺码偏小的防护服,他就每天蜷缩身子帮助搬运氧气瓶,不让护士姑娘们干重活。还有一个叫阿念的年轻姑娘,当她获悉外婆确诊后抗拒治疗时,就主动要求去专门收治重症患者的火神山医院陪护外婆。记者在片子中采访的27个人物,每个都是有血有肉,富有真情实感的,他们身上的故事真实而感人。每个小故事都有丰富的情节和细节,再加上生动典型的采访同期声,既用典型的力量激励了抗疫士气,又折射出武汉市民的平凡和伟大,有效弘扬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

    《英雄之城》对人物群像的叙事描写,主要是通过记者对典型人物的采访,纪录片与普通新闻报道的最大区别是更加关注事件中各类人的体验。在纪录片中,解说词在描述人物时容易抽象化,而运用采访同期声,则能有效克服这一弊端。因为采访同期声比解说词更生动、更真实、更具说服力。如果加上人物的面部表情和形体动作,就会使人物更加立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回顾历史,我们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敢于斗争、敢于胜利,是中国共产党人鲜明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的政治优势。”[4]

    在纪录片中,典型的人物采访同期声,能优化声画关系,丰富观者的感官感受,刺激他们的心灵,从而引发共鸣。有些采访同期声还是纪录片传递信息、表达观点的重要组成部分。《英雄之城》中的采访对象,都是武汉抗疫斗争的亲历者、参与者,他们的话语可信度高、权威性强、涉及面广,在整部纪录片中的作用,是其他元素无法替代的。作品通过人物采访传递的信息是全面而多元的,这比通过画外解说更具有原生态,可信度与感染力也更强。

    三、自然平實与英雄群像的主题呈现

    为了拍摄这部非同一般的纪录片,新华社记者在武汉采访了27天,积累了大量的视频资料,鲜明地表达了对武汉老百姓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配合和抗疫必胜的信心,凸显了武汉是一座英雄城市、武汉人民是英雄人民的主题。片中多次穿插党中央和习近平总书记对抗击疫情的部署和指示。纪录片《英雄之城》的主题呈现是平实的,通过大量的事实深刻说明:只有在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的现代中国,才能动员组织全国各地的医护人员汇聚武汉,两个月时间内就取得了与新冠肺炎疫情决战的阶段性胜利。这既有体制的优越性,也反映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与战斗力,并用事实证明任何困难都阻挡不了我们前进的步伐。

    拍摄者在片子的开头就为这部作品定下了基调:“随着关闭而开启的,不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剧情,而是一场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最后的解说是:“当我们摘掉口罩的时候,我们要想一想,这口罩是谁为我们摘掉的?”这首尾呼应的话语,追求的是一种自然平实的主题呈现形态。正像一位网友在看了这部纪录片后留言所说的那样:武汉在疫情防控中有无数义举,武汉在疫情防控中齐心协力,武汉在疫情防控中有太多的温情。武汉不愧为英雄城市。武汉城市最靓,武汉人民最美。是武汉这座英雄之城,把新冠肺炎病毒死死地困住在故土。是武汉人民的担当、艰辛付出和巨大牺牲,加上全国各地的奋力支援,才换来全国人民的安宁。

    在这部纪录片中,英雄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外延也是很大的,既在说具体人,也在赞美这座城市。钟南山院士说过,“武汉本来就是一座很英雄的城市”,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正是因为有了武汉人民的牺牲和奉献,有了武汉人民的坚持和努力,才有了今天疫情防控的积极向好态势。武汉人民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展现了中国力量、中国精神,彰显了中华民族同舟共济、守望相助的家国情怀。武汉不愧为英雄的城市,武汉人民不愧为英雄的人民,必将通过打赢这次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再次被载入史册!全党全国各族人民都为你们而感动、而赞叹!党和人民感谢武汉人民!”[5]《英雄之城》这部纪录片全方位、立体化、多角度地反映武汉战“疫”,围绕的就是“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这一重大主题。在这部作品中,记者采用的是跟踪拍摄手法,展现的是动态事实,情节曲折、细节丰富,给人的感受是震撼的。新冠肺炎疫情以来,许多连续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夜以继日,与时间赛跑,与病魔较量,为生命坚守,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展现了救死扶伤、医者仁心的崇高精神;公安民警、基层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在祖国危难关头冲锋在前、甘于奉献。他们用汗水浇筑着理想,用生命捍卫着信仰,在病毒与人民群众间筑起了坚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屏障。他们都是新时代的英雄!

    从《英雄之城》这部作品中还可以看出,武汉抗疫斗争取得的重大阶段性胜利,体现了我们国家的体制优势、政治优势和组织优势。新冠病毒是全人类的共同敌人,人类与疫情较量,唯一的出路在于共克时艰、守望相助。这次战“疫”,既是对我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一次大考,也是对世界各国团结协作的一次测试。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进程中,《英雄之城》反映的是中国的大国担当精神,体现的是中华民族的崇高风范,为其他国家和民族应对疫情提供了有益借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文明史也是一部同疾病和灾难的斗争史。病毒没有国界,疫病不分种族。面对来势汹汹的疫情,国际社会没有退缩,各国人民勇敢前行,守望相助、风雨同舟,展现了人间大爱,汇聚起同疫情斗争的磅礴之力。”[6]任何题材的纪录片,都存在着主题,或隐或显地传播着一种理念。《英雄之城》中的6个组成部分都有一个围绕主题而展开的明确主旨,无论是事件记录,还是人物采访,都在自然而然地说明武汉是一座英雄之城。《英雄之城》属于主旋律题材的纪录片,以前主旋律题材纪录片的特征是宣传说教味浓、受众接受度差,而《英雄之城》则彻底改变了这一现象。《英雄之城》最突出的表现在于作品主题自然平实,通篇没有“打鸡血”的词汇和“深刻”的教化评论,表达的是一切以人民为中心的丰富内涵,选择的是亲民化的创作之路。

    结语

    新华社作为国家级通讯社,其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面对生活之树,我们既要像小鸟一样在每个枝丫上跳跃鸣叫,也要像雄鹰一样从高空翱翔俯视。中国不乏生动的故事,关键要有讲好故事的能力;中国不乏史诗般的实践,关键要有创作史诗的雄心。”[7]纪录片《英雄之城》通过关注武汉地区疫情防控的总体态势、发布权威信息、深度聚焦武汉的疫情防控举措,用权威舆论对公众进行正确引导,坚定了群众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自信心,增强了人民的凝聚力、战斗力,为全面战胜疫情留下了宝贵的影像,同时,也给我们带来深度思考与危机意识,为新时代中国公共卫生文化的科学传播发挥警醒效果与启发作用。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战“疫”高频词[EB/OL].新华网,(2020-3-20).http://www.xinhuanet.com.

    [2]黄瑛.《丹行线》:跨文化影像传播的创新实践[ J ].传媒,2020(3).

    [3]李劲松.电视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样式漫谈[ J ].声屏世界,2007(7).

    [4][5]习近平.在湖北省考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时的讲话[ J ].求是,2020(6).

    [6]习近平.在第73届世界卫生大会视频会议开幕式上的致辞[EB/OL].新华网,(2020-5-18)http://www.xinhuanet.com.

    [7]習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EB/OL].新华网,(2016-11-30)http://www.xinhuanet.com.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4: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