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传记和掌故中呈现的平民化梅兰芳形象
范文

    【摘 要】《申报》梅兰芳海上形象的建构平台除了广告、新闻外,另一个重要元素就是他的传记和掌故,这些元素和广告、新闻报道一起,不仅呈现了舞台上梅兰芳美丽的旦角形象,更为重要的是还构建了一个舞台之下丰富、真实而又略带神秘色彩的平民形象,这种平民化的亲和形象尤给海上大众留下了美好的印象。

    【关键词】梅兰芳;传记;掌故;平民化;形象

    中图分类号:J81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006-02

    《申报》梅兰芳资料中关于他的传记、掌故很是丰富,早在1923年梅兰芳生辰之际,《申报·自由谈》栏目就刊载了笔名南山的《梅兰芳的小传》,随之掌故也开始见诸报端。无论是传记抑或掌故,都是梅兰芳海上形象得以树立的重要元素。具体而言:

    一、传记

    与一般访谈和新闻报道只是简单记述当事人的生平事迹不同,梅兰芳的传记主要以其身世家源、艺术道路以及贡献为言说对象。《申报》对于梅兰芳的传记来源有二,一是译自西方媒体,一是来自熟知的友人。

    三十年代的《北洋画报》上有《世界名人传中之梅兰芳》一文,文章曰:“民十二年冬,美芝加哥图书公司,拟编世界名人传,特派员来华,征求材料,其采集方法:凡被选入者,每人皆刊小传一篇,而戏曲界唯梅兰芳一人列入。”[1]其实文中所谓的梅兰芳小传早在1923年梅兰芳生辰之际,《申报·自由谈》就给予了刊载,这篇名为《梅兰芳的小传》署名“南山”,其上篇云:“梅兰芳,江苏人,年二十九岁,世居北京,祖父皆名伶,兰芳夙秉家传,幼之音律,十三岁登台演旦角,卓然不凡,稍长艺术愈精,姿容尤美,十九岁初赴上海,各界推崇备至,疑为天人……”[2]其下篇云:“熟悉之剧,凡四百余出,自编者十之二三,服装价值约逾十万元,艺术精妙,非文字所能形容,概括言之,则其动作娴雅,足以表示中国文明,其声音妙婉,足以促进世界平和,而其化装美丽,尤特具一种神秘光彩是也……”[3]

    区别一般传记对传主生平重点介绍以及一味夸赞的写法,这篇传记主要以事实为根据,从梅氏家庭渊源出发,重点放在对梅兰芳艺术的评价上。作者认为梅兰芳重视戏剧创新,特别是对中国戏剧舞蹈的贡献很大,他能够借鉴中国传统舞蹈、服饰的表现手法,创作了大量的古装歌舞剧,融歌、舞、剧三者为一。梅兰芳常常能够根据特定的戏剧情境来设计舞蹈,使剧中的舞蹈具有表现女性特有的心理、动作和语言的内在张力,从而使“戏中之舞”成为形象地传达丰富思想情感不可或缺的舞台语汇,开创了旦角表演艺术的新纪元。总之,梅兰芳创建了独具特色的戏曲表演形式,其对艺术精益求精,在舞台表演上不断追求完美,舞台表现则显得举止娴雅、声音妙婉、化装美丽。自然,梅兰芳能编、能演的才能,得益于其具有广收博取,贯通古今,融汇中西的精神。

    另外文中还对梅兰芳出访的开创精神、热心公益事业、业余爱好、与达官显贵、社会名流、外国友人交往等诸方面也给予全面观照,其中还特别提到英国大使、美国大使都曾郑重邀请其出国访问。有人对此篇传记评价道:“梅之小传,系某名流为之捉刀,其中虽不免有夸大之处,但对之身世,述之甚详。”[4]客观而言,此文对梅兰芳的评价和记述写于二十年代初,虽然作者不能把传主放到更大的时间范畴上进行考察,但是现在反观梅兰芳的艺术成就,文章对梅兰芳在戏曲表演艺术上艰苦探索和大胆创新的精神和贡献给予的评价是客观、准确的,并没有“夸大之处”,这点尤显得难能可贵。即使小传作者“南山”是上文所谓“捉刀者”,但文章毕竟是“译自美国芝加哥图书公司世界名人小传”,表明这是来自对梅兰芳进行全面观照的海外信息,也意味着西方媒体对梅兰芳的关注开始发热,从中亦可见梅氏已然在二十年代的中国梨园界享有了很高声誉。

    《申报》梅兰芳的传记另一来源是寄自于北京的来稿,刊载在《梅讯》之上。共分两期刊出,第一期云:“……兰芳天资敏慧,夙承家学,七八龄学曲,十一岁登场,雅合青衣节奏,幼白皙,美丰姿,稍长,色艺与年俱进,宣统末,誉者已甚众,民国二三年间,艺乃大进。色亦愈艳,容光焕发,俯仰如神,盍异禀也……”[5]第二期云:“宝甫客死都下,赙以巨金,樊山謂其有祖风,演剧助赈,自余次,捐金万计……祖母陈氏尚健在,依侍膝下,无异婴儿,巳末上已,八秩生辰,遍征文词以为寿,以自效报刘之私,人皆称其孝,今年供奉内廷,贻古月轩珍品,且命为朝首,召见养心殿,都人传为佳话……”[6]

    按照记述的顺序,此传记分别从以下九个方面给予了介绍和评价:其一,对于梅兰芳家族的义举给予重点介绍。其二,突出梅兰芳早期成长与其家庭渊源的关系。其三,其贡献,主要是他对于古舞的恢复,以及出洋日本、演出香港,兼述西人邀请其游美、游英等。其四,性格特点。其五,交友。其六,本人的义举。其七,爱好。其八,孝心。其九,影响。

    与上篇“南山”版传记相比,此篇对梅兰芳家世的介绍更加详细,对他艺术之外的性格、交友以及兴趣爱好等都有第一手的信息发布。文中所云“余识兰芳二十余年”之语,亦可知作者“无庵居士”是和传主私交很好的朋友,其信息来源也当可靠、准确。

    当然,因为毕竟是给在世者写传,上述传记的写作者不免在诸多方面有所隐讳,故而在批判的深度上相对缺乏,又因为受制于时间维度,在记述广度上也相对有限。随着时间的发展,传主的历史也在发展,这样就会有越发丰富的材料可以为传记作者所观照,如三十年代末《立言画刊》上《梅兰芳家世》一文其涵盖面就更广泛,对于梅兰芳的家世、包括父辈和自己的婚姻、儿女,以及从艺道路的老师和自己男女弟子、学生等等诸方面都有交代。[7]以上《申报》的两篇传记都写于二十年代初期,自然不能窥见梅兰芳后来更广阔的生活,但是两文毕竟是在主流媒体《申报》发表,当时恰逢梅兰芳海上地位刚刚确立,这就对沪上读者和观众进一步认识和了解梅兰芳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从后来梅兰芳的发展与成就看,传记中的某些价值判断都很准确,这也显示了写作者唯实的态度和超远的眼光。

    二、掌故

    《申报》上也有关于梅兰芳的一些小掌故,较之传记类文字相对客观、严谨的文风,梅兰芳的掌故在用语上则显得生动、夸张。

    如自常熟寄来署名“玄玄斋主”者《梅痴》一文曰:“常熟某洋货号小老板陈某,沉默寡言,不甚好事,三四年前,梅至海上某舞台献艺,陈某慕名往,一聆雅奏,便深钦慕,梅离沪始归。归后见人辄道梅艺之优,色之佳,涎沫四溢,词无穷期,人不以为意。及后,恒面壁注视,目不旁瞬,若守定然,寝食都废,人问之,则指壁曰,梅兰芳正在搬演歌唱耳。斥之,则怒曰,我欲闻梅妙歌,休怨我致启梅郎之厌,人于是知其痴矣。或名之曰梅痴。真姓名转弗得闻也。今梅又南来,梅痴阅报之知,急欲往申,为父母所阻,不果行,梅痴捧报纸而哽咽曰,负我梅郎矣,痛哉。”[8]此掌故记述常熟一位陈姓老板在观看梅兰芳演出后,对梅兰芳的痴迷达到了疯狂的程度,文章用文言,语言生动、夸张,故事富有戏剧性,意在说明梅兰芳艺术对普通人的吸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梅兰芳表演艺术的独特魅力。

    更有“俞慕古”者《上海人与梅兰芳》一文,认为梅兰芳以惊世绝伦之色艺倾倒了上海观众,以至于时人发出这样的感叹:“一有梅兰芳到上海的消息,上海的茶馆酒铺里,大家兴高采烈,谈论的无非是梅兰芳,家人聚话,店多闲谈,谁也不要提及他,而浴堂里的扦脚匠,搁起了人家的脚,理发店里剪发司,摁住了人家的头,尤为津津乐道。”“梅兰芳一到上海,居住的旅社门前,聘他的舞台阶下,人头济济都想一瞻他的丰采,究竟比天上安琪儿胜过几分。”“梅兰芳不来上海便罢,梅兰芳既来上海,上海人不去看他的戏,差不多枉生一世,所以当去包脚布,也要去看他一回。梅兰芳一到上海,上海人有儿子的,就发生教儿子将来也要唱戏,做第二个梅兰芳的心思。”[9]

    如果说前文还是就某个特定个案说明梅兰芳对普通民众影响的话,那么此文则是以上海全体大众为评述对象,显示梅兰芳在上海人中引起的巨大反响。文章共三段内容,全用白话,语言夸张、戏谑。第一段表现的是梅兰芳来沪之前的预热之状;第二段表现梅兰芳来沪时的轰动情形;第三段则上升到梅兰芳对上海人价值观、人生观的影响力。

    以上两个关于梅兰芳的掌故表明了一种都市文化现象。从娱乐层面上说。舞台上梅兰芳是位美丽的旦角,1927年评选四大名旦时,梅的扮相是一百分,舞台之下的梅兰芳则是一位风流倜傥的美男子,据说有人为看他的《太真外传》,搞得倾家荡产,诸如此类的事情不仅是发生在民国,就是发生在当下也不奇怪,无论是常熟人士还是上海大众热捧梅兰芳的疯狂行为,显现的是都市民众娱乐的自觉追求。从更深的文化层面看,戏曲艺人过去被人视为戏子,处在社会最底层,只是富人闲暇时的玩乐工具,近现代以来,随着现代传媒广泛地宣传报道,他们开始受到社会各界人士的追捧,这说明戏曲艺人的地位有了极大提高,近代社会的价值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取得成功的梅兰芳已然成了众多艺人、乃至普通大众为之奋斗的榜样。

    三、结语

    从现代传媒来说,为了追逐利润的最大化,大众的审美趣味成为他们首先考虑的因素,具体到海上受众,新奇夸张的广告、耸人听闻的黑幕、艺人名媛的八卦等都成为芸芸大众茶余饭后的谈资。特别是某些小报为吸引读者,有意制造有关梅兰芳话题的模糊性与神秘感,以增加其传播价值。《申报》虽为沪上大报,然作为商业报纸,为了提升销量,追求盈利最大化,它在有关新闻人物、事件报道中亦未能免小报之俗,诸如与戏剧演出无关的梅兰芳家庭与娱乐等私生活也常见于其报端。但客觀而言,我们对《申报》各种有关梅兰芳信息进行考察,即使是其私生活的报道,也绝少负面的绯闻与八卦,几乎所有信息一边倒地对梅兰芳持褒奖之态,从《申报》关于梅兰芳的掌故、传记类信息可以看出,梅兰芳既是舞台上神采飞扬的艺术家,也是舞台下富有人格魅力的普通民众。

    参考文献:

    [1][4]罗贤楚.世界名人传中之梅兰芳[J].北洋画报,1936,29(1430):3.

    [2]南山.梅兰芳小传(上)[N].申报,1923-10-31(8).

    [3]南山.梅兰芳小传(下)[N].申报,1923-11-1(8).

    [5]东阁.梅讯[N].申报,1923-12-19(8).

    [6]东阁.梅讯[N].申报,1923-12-20(1).

    [7]文鹤荪.梅兰芳家世[J].立言画刊,1939,(45):1.

    [8]玄玄室主,梅痴[N].申报,1926-12-13(13).

    [9]俞慕古.上海人与梅兰芳[N].申报,1923-12-21(8).

    作者简介:

    沈后庆(1974-),男,安徽六安人,广西艺术学院影视与传媒学院副教授。

    基金项目:本文为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55批面上资助项目“梅兰芳海上形象论:基于《申报》(1913-1949)的研究”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14M551429。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3 13:38: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