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语境动态顺应论与翻译
范文

    陈洁霞 崔新平

    【摘 要】语境动态适应的过程是措辞使用者在不同交际环境与不同交际对象上采取相适应的措辞的过程。措辞使用过程中必须结合语境选择语言。翻译作为跨文化交际的桥梁,涉及目标语与原语之间的动态过程。本文以赛珍珠几部英文原著的书名翻译为例,讨论配合语境的动态顺应翻译。

    【关键词】语境;适应;翻译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175-02

    一、前言

    伴随经济的繁荣,文化事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措辞使用学问的不断发展,对翻译的探索越來越受到国内外语言学界与译者的关注。比利时语用秘书长范·诺斯特兰在《理解语用学》一书中提出了“理解语用学”与适应论的观点,并以全新的视角理解与解释语用学。根据措辞与适应的理论,措辞的使用流程是语言选择的流程。语言使用流程中的措辞选择必须配合交际环境与交际对象。

    在使用措辞的流程中,措辞的选择必须配合语境。配合性是措辞使用的关键所在,它指的是语言使用者从可选择的语言程序中选择的灵活性的一种,以满足交际的需要。适应理论认为,使用措辞的流程是选择语言方式的流程,而措辞的选择能够在任何层次上发生,包括措辞形式与传播策略的选择。在措辞使用流程中,选择必须配合社会环境与客体,以便沟通顺畅,使用任何措辞进行动态的适应、动态与语境都与客体密切相关。由于动态与上下文密切相关,如何理解与定义上下文是一个重要的概念。不同的学者对此有不同的看法。上下文语境,如马里诺夫斯基总结为文化语境与情景语境,杰弗里·利奇认为语境是一个演说者与听众共享的文化背景。胡庄林教授将语境分为两种,即“情景”和“文化”。范·诺斯特兰将语境分为沟通语境与措辞语境。总之,上下文语境能够分为两类:一种语言在沟通的流程中来表达一定的含义,取决于语境与非语言语境,即主观与客观环境因素、文化背景、动机与沟通方式,双方不同的知识、经验、肢体语言等。

    二、语境动态适应理论与英文原著的书名翻译

    根据适应理论,措辞的使用与选择流程是动态流程。这个动态的流程与时间、文化与措辞结构互相影响。翻译措辞的选择是适应原始语境与措辞结构的动态流程。在此流程中,应将时间与空间、语境、措辞结构、交际意识等因素结合起来,反映出作者的真实意图。语境的范围是非常广泛的,包括语言、社会、文化等诸多语境,其关系是动态的而不是静态的。在翻译流程中,词汇的选择与意义应该适应不同的语境。翻译是措辞结构与原语语境之间的动态适应流程。语境适应的动态性也反映在原文标题的翻译中。

    赛珍珠(1892-1973),一位在中国长大的美国妇女,1938年因其名著《大地》获得诺贝尔文学奖而被大家所熟知。本篇文章打算选取她的几个作品,将由书名的翻译来探讨语境动态顺应论与翻译。

    将一个名著翻译出一个好题目很难,好的题目常常成为一本书的点睛之笔。翻译得好的标题能够让读者看到它的名字时获得一种美感,同时也能大略知道书的主题。从语境动态适应的角度来看,翻译的本质结合不同语言的各个方面差异,在动态过程中去寻求一个平衡,使得翻译的原文不失去原本的味道,使得译文读者与原文读者能够达到相同的交际效果。

    标题翻译主要是意义翻译与语音翻译为主的翻译策略。意义能够基本保证原有措辞与文化的形式与内容,尽可能使译文忠于原文,让读者明白题目所包含的内容,也可以感受到标题的美感。书的标题体现了文本的基本内容与中心思想,优秀的翻译能够达到牵引读者的桥梁的作用。

    在翻译书名的流程中,将其整合为一个动态流程,能够更好地总结标题。译者作为第一读者必须首先完成对原文的理解,充分理解当时整篇文章的内容与历史背景,表达作者的意识形态及其目的,阐释与特定的社会文化语境有关的解读流程。

    以赛珍珠《大地》为例。《大地》最初是由伍蠡甫在翻译为《福地》出版的。后来,“福地”被胡仲持翻译成“大地”,由书店出版,直到今天。笔者认为,“大地”比“福地”翻译得优越,因为整篇文章的内容更接近于书的内容与作者想要表达的中心思想。赛珍珠作为一个在中国农村长期生活过的人,她想描述一个在农村的农民的生活经历,以反映当时中国农民的大部分生活,这表明农民世代依附于土地,土地是中国人民世代重视的瑰宝。《大地》中关于王龙与他的妻子在田野里工作的描写,从这个描述能够看出,赛珍珠把中国无尽的肥沃的土壤——在眼底,几千年来中国的历史——在书中,赛珍珠将王龙夫妇耕种的这一块土地,以小到大,从点到面,把它作为一个典型,并反映出土地对农民的重要性,这是文学与艺术的作用。如果翻译成“福地”,读者很容易想到王龙的一小块土地——财富的宝库。“大地”的含义是不同的,它指的是无限肥沃的土地。这片肥沃的土地是人民生活的物质基础与繁荣的先决条件。一个“大”字从时间跨度和空间维度上给了读者丰富的想象力。“大地”的内涵与整个作品的内容相对应。

    《诺言》是赛珍珠1943年出版的长篇小说,英文名为《The promise》。小说讲述了在中国远征军出征缅甸历史背景下,林胜和魏梅丽的因为战乱而动荡的爱情故事。一般译为《诺言》或《希望》。结合文章《诺言》更为贴切,从第一层面上来看诺言指的是林胜对于魏梅丽许下的爱情诺言:他会从战争中安全快速地归来;更深一层指的是大背景下中国与其他盟军的诺言;从根本上,诺言也指历史的公正,历史许诺终将还原真实。而译为《希望》则更加传神,从题目上就给人一种积极的姿态,从题目就可以感受到文章中描写的种种悲伤、痛苦、黑暗终会有光明的一天,因为充满着希望,爱人会归来,战争会胜利,历史会为我们正名。

    结合语境动态顺应理论,笔者认为《诺言》更为贴切,因为在中国文化中诚信重诺一直是中国人基本的道德标准,诺言两字在中国文化中意义颇重,这份厚重感更适合这个颇为沉重的题材,也体现出了中国人民对于自身道德的坚守。

    赛珍珠的另一部小说《群芳庭》很难翻译,因为这个故事不是关于一个特定的“亭子”,而是关于一个富裕家庭的故事。主要问题是:在吴夫人40岁生日之后如何生活。吴老师受过良好的教育,有一个白衣传教士,她是她的客人,她有一个非常舒适的生活。一些人将“Pavilion of Women”翻译成“群芳亭”与之相似的还有“女子亭”;有些人把它翻译成“闺房”与“闺阁”。那么,Pavilion究竟该翻译成什么呢?朗曼对Pavilion的权威解释是:

    1.一个运动场旁的建筑物,用于运动员与观看比赛的人。

    2.为公众娱乐或展览而制作的一个大型展会。

    3.用于夏季展览的大型帐篷。

    Pavilion的意义被逐渐扩展为“装饰建筑”。翻译Pavilion为“亭”或“闺阁”是不合适的。主要有两个原因:第一,因为“闺阁”常指的是在深宅的院子里的封建时代的小姐们,住在相对封闭的地方。其次,因为《Pavilion of Women》中的两个核心词不翻译,不只是失去了原有的文字内涵,也看不出一个女人还是好多个女人作为小说的主角。因此,最好把它翻译成“群芳庭院”或“群芳园”。

    三、结束语

    任何语言都应该是动态的。语言的选择与交际的环境、对象、目标需要保持一致。翻译作为不同语言间的交流方式更应该符合上述原则。文化的土壤孕育语言,语言作为文化的一个载体,翻译是跨文化交际的桥梁。在赛珍珠小说标题的翻译中,必须以情感表达的思维方式与习惯,以动态语境适应理论、语境与原语结构语言的帮助来进行动态适应的调整,来思考英语与汉语的文化。在标题的翻译中,根据不同的时间、不同的语境与不同的语言结构,选择合适的翻译,在目标语中更传神,让受众体会原语含义,使读者与作者产生共鸣。

    参考文献:

    [1]余欢.从动态顺应论看文化语境的翻译[J].安徽文学月刊,2008(6):299-300.

    [2]何传春.语言顺应论动态观与不同文本译文顺应语境程度探析[J].湖北社会科学,2010(8):149-151.

    [3]姜婷婷.语境顺应论视角下电影字幕汉英翻译研究[D].长春理工大学,20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6:0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