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从功能对等理论看许渊冲唐诗翻译中的数词模糊化 |
范文 | 陈锦媛 崔新平 【摘 要】唐诗诗歌是中华文化的文化精髓。数字的应用对于唐诗的创作起到了很好的使用效果。然而,诗歌作为一种字面上的文体,中国與英语母语国文化的差异和数字的功用,对于唐诗中的数字翻译更加困难。唐诗诗词中的数词能够分为实数、模糊和特殊数字。数字词语具有创造意境、展示情感、修辞、增强节奏、描述事件、抽象效果的功用。 【关键词】功能对等理论;翻译;数词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181-02 词汇是所有民族语言文化中所共有的计数单位,包括基数和序数。它能够是数字的准确性表达,也能够是模糊性表达。在汉语中数字所表现出的简洁性和丰富的内涵,譬如“一”“三”、“四”“万”等等数词在中国古代诗歌中在所多用,诗歌可以通过对于数词的巧妙使用来表示一般语言无法表达的深刻内涵、实现语言的凝练和艺术效果的美学。然而,中国与西方文化的差异赋予了数字的不同的文化内涵,使其难以在诗歌中翻译出来。在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中,能够采用什么样的翻译策略来达到原诗在意义和艺术效果上的对等。本文拟对唐诗中的数字进行分类,分析其诗歌的功用,并以许渊冲先生的翻译为例,提出了诗歌中数字翻译的有效对策。 一、唐诗中数字的应用分类 数字在诗歌的使用中不仅能发挥计数功用,还能隐藏其基本的计数功用。计数时,数字单词能够是真实的,也能够是虚构的。在翻译的前提下,正确地将数字进行分类是必要的。诗歌中数字的使用,根据其结构特点,唐诗中的数字可以分做量词、形容词、名词等等等。在本文中,在诗词中的数词根据结构形式可以分为三类,即实际的具体数词、模糊数词和特殊数词。 实际的词数指的是在正确数字的表达中现实的实际数字和时间。冯延巳《长命女》一词中“陈三愿”之句中,“三”字是在对夫妻双方春宴上的愿望数量的真实描述,诗中接着就通过数字“一”、“二”、“三”一一列举了三个愿望的具体内容。 模糊数是不确定数据量化的概念。大众对于文学作品的审美倾向使得文学语言的表现形式不尽相同。诗人通过对于数词使用于诗歌所产生的意象,可以很合适的完成诗歌中朦胧意象和意象的创作。诗人对于数字的使用不仅可以创造朦胧模糊的审美意趣,也极大程度的激发了读者的想象空间。以白居易《答谢家最小偏怜女》中“嫁得梁鸿六七年”为例,以及《新丰折臂翁》中“未过十人二三死。”之句,还有岑参《山房春事》“极目萧条三两家。”等模糊指代的三个例子,诗人并没有直接向读者传达特定的数字、数字和家庭数字,而是与相邻的数字创作模糊印象,激发读者的想象。从以上的例子能够看出,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比较经典的连续使用两个数字或是以多少余等等的诗歌创作技巧,可以很好的传达模糊的意象。数字语言的模糊性也能够通过数字的表面意义来实现。 特殊数字主要由数字文字与中国文化内涵和修辞功用的数量组成,可分为四类。首先,有数字组成的地方的名词,山名,河湖等。如“五陵北原上,万古青蒙蒙”。“五陵”指的是五位皇帝的陵墓数量。第二,数字涉及典故、历史文化和历史人物。如“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三足鼎分别是蜀、魏、吴“三足”;第三,时间、季节和节日的数字。例如,杜审言《登襄阳城中》“旅客三秋至”之句,其“三秋”指九月,并不是三个秋天的意思。 二、许渊冲唐诗数词翻译中的翻译策略 (一)直接翻译法 直接翻译法是指忠于原文的表达方式,一字一句的对照翻译再现原诗中的数字词和意象,准确地传达原诗的内容。当数字词被用于实际作用时,时间和数量需要客观地呈现,通常是进行直译。在字面上,中国“百”、“千”等等对应英语〝hundred",〝thousand"等等。白居易“十三学得琵琶成”之句中,“十三”是真实的年龄,许渊冲先生因此将其直译为〝At thirteen I learned on the pipa how to play", 李贺《李凭箜篌引》“二十三丝动紫皇”中许渊冲先生将“二十三丝”直译为〝twenty-three strings"箜篌有二十三根弦,因此,重现了意象。 (二)改动翻译法 英语和汉语的数字都有真实的和想象的功用,但由于中西文化的差异,语言的使用和其他方面,数字词语的使用频率不同。因此,为了更好地匹配目标语读者的语言使用习惯,更好地传达原文意思与意向,译者能够在翻译过程中考虑使用改译的方法。有时译者也采用改译策略,以突出原诗中的一些修辞。改译分为数字和缩略语的扩展。 数字词的扩展是指翻译中单词的数量大于原文的数量。他将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天台四万八千丈”翻译成〝Mount Heavens Terrace, five hundred thousand feet high"。“five hundred thousand feet high五十万英尺”的翻译明显大于“四万八千尺”的原诗,但是原诗的四万八千丈也不是实指,两种数字的都夸张突出高耸的山脉,所以数字的翻译在扩大,突出了山之高,但却不影响原诗的艺术效果。两个数字的功用是实现虚指修饰,所以它能够功用等同起来。 缩写数字指的是翻译中单词的数量小于原文。张祜《故国三千里》里的“三千里”用来夸大家乡的距离之遥远,并不是实际指代距离有三千里。许将数词缩小,译为〝She has lived here a thousand miles from her home"。。在译者的表面上没有忠实的原文,但事实上,〝a thousand"与“3000里”有着同样的双曲功用。因此,译者要传达原文的功用意义。同样,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中“千万间”译为〝ten thousand ",也达到了原诗的艺术效果。 许渊冲先生将白居易《长恨歌》中“西出都门百余里”译为〝And thirty miles from Western Gate they stopped again"在诗歌中,将短距离的步行距离,译者将缩小到“三十英里”,更明显的表示出距离是短暂的。同样,许渊冲先生将白居易《杨柳枝词》中“一树春风千万枝”改译为〝A tree of million branches sways in breeze of spring"其中〝million"具有〝Ten million"的艺术效果,生动地描述了吹过绿叶柳树的春风。 (三)省略翻译法 中文与英语的语言的差異是翻译过程中进行数字翻译省略的原因。“一”的概念能够用不定冠词〝a"或〝an"来表现,而汉语复数的概念能够通过英语可数名词的复数形式来实现。又比如,温庭筠《望江南·梳洗罢》:中过“尽千帆皆不是”“千帆”是对单词数量的夸张,用来表示更多的船只,许渊冲先生将翻译成“many sails许多帆”。许渊冲先生本能够直接用复数形式表达这艘船,但他增加了〝many"形容词来形容船的数量,并强调了这个数字的巨大。〝Miles"和〝Miles and Miles"能够翻译成复数形式。英语中的一些固定结构,如名词+介词+名词,也能够用数量表示。例如,崔颢名诗《黄鹤楼》“昔人.....,白云千载空悠悠。”中“白云千载空悠悠”之句,许渊冲先生将其翻译为〝Only white clouds still float in vain from year to year"。“千”这个数词虽然没有得到直接翻译,但它的含义已在“year to year年复一年”中得到了反映。此外,英语中的形容词能够代替诗词中的数字词。例如,“万里阳关道路”中的“万里”就是为了表现路途的遥远,并不是实指。许渊冲先生翻译成〝Long long the road to southern",多次使用〝Long Long",强调距离。虽然〝Long Long"字没有照搬原诗“万里”的夸张表达,但也能显示出距离,通过〝Long Long"更能激发读者的想象——不禁有如此疑问:距离有多长。许渊冲先生习惯将诗中翻译的千里,万里,把它变成了遥远的形容词。同样,英语动词或一些句型也能够表达数字单词的虚数含义。 三、结论 数字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古代诗歌中的数字翻译是诗歌翻译的重要工作部分。本文介绍了许渊冲先生对于中国唐朝诗歌数字翻译的分类并对内容进行摘要,从功用对等理论看许渊冲唐诗翻译中的数词模糊化,对其在诗词中的作用进行了探讨,并对汉诗中的数字翻译进行了总结。 参考文献: [1]杜晶洁. 中国古诗词中数词的英译——以许渊冲的英译本为例[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 2016, 33(4):114-119. [2]刘毓. 唐诗中数词内涵及其英译研究[D]. 南华大学, 2015. [3]郭梦怡. 浅谈功能对等理论下许渊冲唐词的英译[J]. 鸭绿江月刊, 2015(1). [4]魏蕊. 从功能对等理论探析许译《西厢记》中的数字翻译[J]. 校园英语, 2015(12):227-228. [5]龙艺红. 概念转喻视角下《长恨歌》三个英译本的功能对等分析[D]. 贵州师范大学, 20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