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试论清初“四僧”绘画艺术的不同“个性”及成因
范文

    沈名杰

    【摘 要】清初“四僧”代表着中国文人画发展的一座巅峰。他们面对国仇家恨,只能寄情书画,言说自己的愤懑、痛楚和不平,虽然人生经历和身份特征相似,但“四僧”的绘画艺术仍然保持着各自不同的“个性”特征,其成因也是多方面的,本文将通过比较分析,综合归纳出“四僧”绘画艺术“个性”的成因。

    【关键词】风格;个性;成因

    中图分类号:J20-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2-0094-02

    一、“四僧”的绘画艺术“个性”分析

    清兵入关之后,部分文人秉承抵御外族的思想,不愿意向清朝统治者屈膝,他们既不走仕途之路,也不寻科举之径,把对于明朝旧主的向往与忠诚深藏心底,心甘情愿清贫、颠沛地生活,也不屈服于满清的统治。这批文人之中,尤以“四僧”的绘画艺术成就最为突出,他们具有深厚的书法功力,诗书画修养极高,其画作常常透露出潇洒、俊逸之风,体现出作者体悟自然大美,彰显自然灵趣的愿望,充分展现了豪迈、恣纵的风格特征。

    (一)“师法自然,凝练恣肆”的石涛

    石涛为明朝后裔,为了躲避政治迫害而出家为僧,力主改变画坛的毫无新意的摹古之风,取法宋元名家,以精妙的构图与恣肆的用笔对景写生,以实际行动来践行“搜尽奇峰打草稿”的理念。其绘画特色彰显了“师造化”的主张与理念,在绘画的笔墨、技法以及构图章法上突破古人羁绊,风格清爽自然,革新传统的水墨绘画模式,在继承前人绘画精髓的基础上,大胆创新、不断进取,表达自己最为真实的思想情感。石涛在长期的绘画实践中,深刻、系统地梳理了自己的理论和经验,最终总结出“我自用我法”,“法自我立”等理论主张,其绘画理论著作《画语录》可谓中国画艺术理论中的瑰宝,直至今日,仍然深刻影响着近现代水墨绘画的发展。在此著作中,石涛从哲学以及宇宙宏观的视角,深刻阐释了画理与技法的体系,具有严密的逻辑性、科学的理论性,倡导“笔墨当随时代”,重视画家本人主体精神与真情实感的表达,强调个性张扬与创新。

    (二)“飘逸俊秀,雄奇隽永”的八大山人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身为明朝皇族后裔,其幼年生活条件优越,能博览群书与大量名家真迹,练就了非常坚实的书画功底,后来清兵入关,明朝覆灭,朱耷不得已出家,以此来躲避朝廷的迫害。遁入空门后,他在书画艺术的领域中寻找心灵的慰藉和情绪宣泄的出口,其愤懑、痛楚、愁苦的真情实感渗入了每一滴墨水和泪水中,其绘画风格彰显了飘逸俊秀、雄奇隽永的特点,他以书法用笔融入绘画,画面中多有刚健、沉稳的篆籀笔法,构图章法奇巧不凡,寓意深刻。他善于将平常的鸟、石、鱼等对象进行高度凝练与变形,通过奇俊怪伟的造型来传达内心的一种禅境,这种境界是画家超脱现实苦痛的心境写照,尤其在他的大写意花鸟画中,怪石、白眼向天的禽鸟,立体地、生动地展现出画家的精神世界。朱耷的很多山水画构图采用了S线形的形式,山石、树木的用线虽以弧线居多,却在柔和、圆润的用线中透出了刚硬、雄健的笔法,正如画家本人的气场和品性一般,另外一部分画作的构图采用了“平远法”,笔墨的浓、淡、干、湿、枯、润变化丰富,展现了画家独特的才情。

    (三)“浑厚苍劲,平淡幽深”的髡残

    髡残继承了黄公望、王蒙的艺术精华,其画面章法严谨、用笔苍劲,常常使用秃笔枯墨,反复皴擦、晕染,给人厚重而灵透的感觉,他善于从平淡无奇的景致中发掘出幽深的意境。髡残的内心也包含强烈的遗民意识,个性刚烈而不屈,非常痛恨满清的统治,他的画面上透露出清清冷冷、静寂凄凉,与现实生活状况相去甚远。他的用笔以枯笔为主,显得沉稳而有力,其墨色層层积染,具有丰富、浑厚的韵致。髡残是在明朝灭亡之前出家为僧的,之后便开始痴迷佛学的研究,并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其人品、画品、艺术成就和佛学修为皆为世人所称颂。

    (四)“清新奇特,生动传神”的弘仁

    弘仁早年向宋元各家学习,尤其推崇和喜爱倪瓒的绘画艺术,从他的很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倪瓒的神采。弘仁的作品构图简练而精巧,笔墨苍劲、规整,常常以干笔枯墨和折带皴法来表现黄山、武夷山的壮美与奇妙,这种画法和理念与他坚持师法自然,从黄山、武夷山等自然景观中汲取有益的成分密切相关。从他的作品中常常能体味到清新、雅致、奇特的韵味;同时,由于继承和发扬了倪瓒的笔法、墨法,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革新,弘仁的画作总能给人生动、传神、天人合一之感。

    二、“四僧”绘画艺术之独特“个性”的成因

    (一)“师法自然”的宗旨以及不同的身世经历

    长期以来,“师古人”和“师法自然”是中国画理论中的两个焦点,“师古人”就是要对前人的优秀绘画理论与精湛技法进行系统地学习与研究,也就是继承传统的问题;“师法自然”是指的画家要亲身面对自然景致,与自然对话和交流,用心体悟自然妙趣与规律。“四僧”力主创新,推崇“师法自然”,但由于每一位画家的生活环境以及游历不同,从而造成了极大的风格差异。如石涛,平生好游历名山大川,曾经多次游历黄山、敬亭山、南京以及扬州等地,晚年则定居于扬州,遍览名山之后,“搜尽奇峰打草稿”,最终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清康熙初年,朱耷离开奉新之后,到达青云谱道观隐居,晨钟暮鼓,每日悟道耕作,并研习书画,晚年又离开道观到达南昌抚河桥附近筑“寝歌草堂”定居,他独特的身世经历以及生活环境锻造了苍劲秀逸、圆润恣肆的艺术特点。

    (二)性格差异的影响

    “四僧”同为明朝遗民,对于清朝的统治怀有深刻的仇视和愤恨之情,因此在书画中借物抒情,痛快淋漓地表达自己对于故国山河的向往和怀念,这是一种传统文人的忠贞气节,在这一点上“四僧”是相似的,因此造就了他们孤寂、苍茫、冷峻、怪异、幽远的风格特点,这与当时占画坛主流的“四王”摹古之风大相迥异。另一方面,“四僧”的各位成员的性格也不同,比如弘仁的性格坚毅、沉稳、安静、隐忍,在大明江山岌岌可危之刻,义无反顾投身抗清队伍,后来明朝覆灭,只能遁入空门,以书画诗词来寄托自己对于故国的眷念。髡残的性格刚烈、倔强、不善与人交流与融合,这种个性造成了他在禅学理论和绘画实践方面特立独行的风格。而朱耷身为皇室后裔,虽身负国仇家恨,但他内心依然保留着贵族气质与秉性,其画中的鱼、鸟、水禽的白眼向天以及怪石造型都表露出画家内心的倔强不屈和对清朝的不屑一顾。石涛的内心充满了矛盾与思想斗争,一方面内心饱含国破山河碎的苦楚,另一方面又与清廷的上层官员保持着联系,且两次跪迎康熙帝,这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对其绘画风格的形成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三)对画理、佛法、禅理的不同理解

    “四僧”在长期的艺术探索与实践中,对绘画理论、佛法以及禅理逐渐形成了独特的见解,这些理论和认识对画家的绘画风格特征产生了深刻影响。正如石涛的《画语录》,从哲学高度阐释了绘画美学、技法论、创作论等等内容,提出了令人瞩目的“一画”论,提倡“借古以开今”、“我用我法”等观点,这些理论对于画家本人乃至今日中国画坛而言,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力。

    总之,清初“四僧”的绘画艺术具有不同凡响的“个性”特征,而这些特征、风格又是其不同的身世经历、理论体系、性格差异所决定的,四位画僧不但名垂青史,而且对后世花鸟画、山水画以及大写意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参考文献:

    [1]欧阳云.国画大师读解与鉴赏·清初四僧·绘画艺术读解与鉴赏[M].长春: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2]祁慧琳.中国文化知识读本:清初《四画僧》[M].长春:吉林出版集团,2010.

    [3]卢辅圣.中国文人画史[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4]廖国伟.水墨丹青里的艺术世界与文化意蕴:中国古代绘画及其明清文人画研究[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8:59: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