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血观音》:影像表达下的身份缺失
范文

    赵璐

    【摘 要】台湾电影在集体身份和个体身份表达上一直存在着独特视角,强调焦虑、困惑下的身份缺失是台湾电影的重要主题。《血观音》作为近年来台湾电影的代表作品,其影像表达下的身份缺失形成了故事隐藏的叙事动力,将个体身份缺失与整个台湾在身份上的“绝望”共同置换成了影片叙事线索,通过个体生存的危机流露出对台湾未来的忧虑。

    【关键词】《血观音》;影像表达;身份缺失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1-0102-01

    作为拿下中国台湾第54届最佳剧情大奖的《血观音》,凭借诡异的影像风格、多元化的符号表达、复杂的叙事脉络、细腻的影像刻画,共同构成了近年来中国台湾电影少有的影像表达体系,在这种被称之为“奇情片”的影像表达体系之下,电影主创者在潜意识或无意识之中显示出中国台湾电影在叙事表达上对身份缺失的忧虑。

    一、身份缺失下的“悲情人生”

    《血观音》故事围绕棠家展开,棠家“母女三口”是影片的核心人物,电影中的悲欢离合、曲折变幻、跌宕起伏都与三位女性有着密切关系,三位女性混淆身份认知下的“悲情人生”构建成了电影叙事的主要推力。

    (一)混乱身份下的“悲情伏笔”。棠家“母女三口”之间关系“暧昧复杂”,与之对应的是电影叙事的扑朔迷离。影片中看似在家庭中位置明晰、身份明确、关系清楚的“母女三口”面对的是“暧昧复杂”的身份处境,这种处境的深层次则是真实身份缺失,内在身份认同的绝望。影片以紫色调为开端,暗黑色调为贯穿,影像风格上的对立显然暗示了这种关系之间的“暧昧复杂”,同时表达了对人物身份缺失,认同绝望的隐喻。隐藏在“母女三口”外化身份下的是伦理上的“祖孙三代”。身为母亲的棠夫人实则为棠真的外婆,棠真姐姐棠宁则是棠真的真正生母,这种跨越伦理丧失人情的畸形关系通过影像表达上的组合形成了叙事心理的“压抑”,伴随这种叙事心理的“压抑”是身份缺失,寻找身份认同过程中的绝望体验。

    (二)认同绝望下的“悲情线索”。影片中,玩世不恭的 “坏姐姐”棠宁反而是最清醒女性,这种清醒在于其对自身“母亲”身份的高度认知,这种认知在于其极度渴望自身伦理、生理身份的认同。棠夫人想要把棠真培养成第二个可以炫耀利用的“棠宁”时,棠宁表现出了极大抗拒,这源自内心自己“母亲”身份的认同所表达出的母性关怀。她渴望以“母亲”的身份与棠真进行交流,她希望棠真帮她买绘画材料,实际上是想要得到棠真对其“母亲”身份的呼应与认同,而这在棠真在心理行为的拒绝后变成了身份的彻底缺失,这种缺失最后也变成了绝望的死亡。

    二、身份缺失下的“绝望台湾”

    日占历史,美援台历史,来自大陆的眷属,自古中华民族的心理认同等历史条件形成了台湾多元文化的背景,也造成了台湾在身份认同上的混淆。我们是谁,我们是“亚细亚的孤儿”成为了台湾几代人集体记忆。“随着历史时代的更替与变化,台湾的身份认同问题在不同历史时期具有不同的关键词和 ‘主旋律”,[1] “绝望台湾”成为当代台湾电影中不可回避的主题。

    (一)认知混淆下的身份缺失。《血观音》中旗袍、古董、水墨画、中式首饰构成了对母体中国眷恋的意象,但随处可见的日式建筑及美式生活,流露出殖民文化、泛美思潮给台湾留下的深刻印记,深层上表达了身份认知上的困扰。夹杂在美日间的生存现实,内心寻根的渴望,与母体的隔离将身份认知的困扰演变成身份认知的混淆。同时台湾在身份认同上总是处在尴尬焦虑的境遇,这屡在台湾电影中有所反映“身份认同的焦虑还是或多或少、有意无意地反映到台湾电影之中,其认同程度也出现了远比过去更多重、更复杂的形式”。[2]

    《血观音》故事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伴随着“两蒋时代”结束,国民党专政地位的丧失,台湾政权进入了不确定时期,“这种不确定感,形成了整个社会的认同危机”。[3]“黑金”政治、经济衰退、美国亚洲中心转移更加剧了在台湾身份认同上的焦虑,影片的主人公棠夫人的多种语言的转换,正是映射了台湾整体身份认同的迷失、焦虑,落叶无归成为了一代台湾人的集体焦虑。

    (二)缺失背景下的“绝望台湾”。夹缝中生存的台湾,在上世纪90年代开始逐渐褪去了亚洲“四小龙”的光环,“絕望”成为了台湾的时代主题。从群体生存看棠家三口、林家、各路政治人物共同组成了一幅“无爱的修罗场”图景,“无爱的修罗场”里群体生存被欲望所裹挟,被欲望控制的群体,在看似“大有前途”的生存(房地产生意、竞选主席等)中一步一步走向了生存无望。就个人生命而言,影片个体在群体生存无望中走向了生命绝望,灭口的林家,死亡成迷的小官员,各路“挣扎”官员,欲死不得的棠夫人无不如此。

    影片最后,棠真和棠夫人的对话折射出了当代台湾需要面对的一个尴尬的现实,即可能会在生理上存在,却在心理上死亡。群体生存的无望,个体生命的绝望,形成了绝望台湾的表达主题,也是台湾当下表达的最现实语境。

    参考文献:

    [1]李洋,杨颖达.台湾电影对身份认同的观照及其变迁脉络[J].电影评介,2016(16).

    [2]卢非易.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1949-1994)[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338.

    [3]卢非易.台湾电影:政治、经济、美学(1949-1994)[M].台北:远流出版事业股份有限公司,1998,33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4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