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基于交互要素分析的触屏式移动设备设计研究
范文

    朱建春

    【摘 要】本文先简要论述了交互系统五大要素。然后从“用户”“场景”“行为动作”三个特定要素入手,对触屏式移动设备的“设备应用场景”“人”和“人的手势动作”三个方面进行了具体的分析。最后,通过对三个要素的研究,总结了触屏式移动设备设计的三大策略并结合案例进行了解读。

    【关键词】交互系统;要素;触屏式移动设备;设计

    中图分类号:TB47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27-0141-02

    近年来,触屏式移动设备无论是生产规模还是销售数量都呈现爆发式的增长。通信技术的发展和海量APP的开发,使得人们可以利用触屏式移动设备完成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任务。例如:随时随地浏览网页、购买机票、预订酒店、好友异地交流等。互动技术和用户体验等知识的兴起,把用户和触屏式移动设备的交流方式变得更加自然,带给用户全新的操作体验,同时也给商家带来了丰厚的利润。目前,如何利用交互设计这一前沿学科给用户和触屏式移动设备带来更和谐的关系,给触屏式移动设备带来更广阔的市场前景是各个团队研究的热点。

    一、交互系统概述

    香港理工大学交互设计奠基人,2015年IXDA(国际交互设计协会)年度最高荣誉奖获得者辛向阳教授指出:“交互设计不再只关注工具或产品一个要素,而应对交互设计中的5个要素:人、动作、工具或媒介、目的、场景进行通盘考虑和设计,最终的目的是让用户或服务参与者有美好、舒适的体验和感受”。交互设计就是要综合分析系统组成元素之间的关系,是对产品交互系统五个要素的一个统筹规划,体现从“使用产品”到“体验产品”的转变。本文主要针对交互系统中的“设备应用场景”、“人”和“人的手势动作”三个要素进行研究,谈一下触屏式移动设备的设计创新。

    二、触屏式移动设备的交互系统中三个要素分析

    (一)触屏式移动设备的应用场景。现实生活中,虽然用户在家中、办公室等相对静止的室内场景中使用触屏式移动设备的频率非常高(一方面是移动场景使用习惯的延续;另一方面,移动设备的便携性也促成一些特殊的使用场景)。但是触屏式移动设备应用场景最大的特点是从根本上改变了人们获取信息、社交沟通、甚至企业办公等生活方式,这种移动状态下互联互通的生活方式把人们从传统的固定场所中彻底解放了出来。人们再也不用固定在一个空间进行网页浏览、资料搜索等操作。人们可以在各种不同的移动场景(公园,聚会的饭店,购物的商场等),运用高性能的设备和外界发生交互,给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但是,这些移动场景也有许多缺陷,其中之一便是需要身体多部位同时操作设备的时候,由于部分肢体被其它物体所占用而不能方便、正常地操作相应设备。

    (二)人的情感与思维定势。社会心理学家费斯汀格提出了著名的费斯汀格法则:“生活中的10%由发生在你身边的事情组成,而另90%则有你对所发生事情的反应决定”。[1]这个法则对社会现象的解读指出了初始条件十分微小的变化经过不断放大,对其未来状态会造成巨大的影响。现实生活中,用户有的时候情感十分脆弱,这时候如果用户与触屏式移动设备交互体验不好的话,情绪会变得很糟糕。例如:用户使用触摸屏移动设备的“局部手写”功能输入“点”、“心”等文字时,设备触屏无法精确识别字体手势,出現乱码现象。这些失败交互次数的增加,会让用户越来越没有耐心、越来越急躁,最后可能导致用户在其它工作中。

    思维定势是指人们受限于原先问题处理的方式或物体原先的功能,即使在新的环境中,依然潜意识里会倾向于用惯性的方式或概念来认知、解决类似的问题。[2]

    (三)设备使用中人的手势动作。手势动作的应用,使得用户与触摸屏之间的交互由点状接触变成了线性、面状接触,交互的变量元素也涉及到了触点的数量,点击的次数、频率、力度、时间和方向等。以搭载IOS系统的iPhone系列手机为例,按照操作方式的不同,在触屏式移动设备中应为最为广泛的手势动作如表1所示(来源:摘自Touch Gesture Guide)。除此之外,输入手势在触屏式移动设备上的应用也十分广泛,它指在触屏上用手或输入笔写出相应符号、图案或字体,系统会自动识别,从而完成相应任务。

    三、基于系统要素的触屏式移动设备交互设计策略与解读

    (一)开发多种交互模式。触屏式移动设备的应用场景中的缺陷之一就是身体肢体部分被占用,导致设备不能方便操作。例如: 为了赶时间,在火车站候车大厅,用户一边用左手拖着笨重的行李箱,一边用右手要操作手机来购买一张火车票。在支付环节需要输入密码的时候,如果一不小心右手没有抓牢手机,手机很容易就掉落在地上摔坏屏幕。因此,进行触屏式移动设备设计时,不应局限于手势交互。设计师还可以开发多种交互模式,如用指纹输入、语音交互、用眼部动作追踪交互或头部动作的交互方式来代替触控手势与手机的交互,从而尽可能方便用户与设备的联系。

    (二)避免用户思维定势;运用智能传感器“预报”情感。每个用户都拥有自己特定的认知模型,当用户使用触屏式移动设备执行目标任务时,会从自己的认知模型中提取相关信息来指导目标任务的完成。很多时候,如果用户原有知识模型中的信息与新环境中解决任务的方法不匹配时,用户容易陷入思维定势负面效应的“泥潭”。因此,进行触屏式移动设备设计时,设计师必须对移动设备目标人群的认知模型有所了解,对容易产生思维定势的地方有全面地考虑,从而让设计的产品能够避免目标用户认知模型中的定势效应,让用户能在正确的“信息思维路径”下进行探索,进而跨越 “执行鸿沟”。反之,如果触屏式移动设备的设计不能匹配用户的认知模型,用户因思维定势的负面效应而进入设备交互的“死胡同”,则会使用户感到十分迷茫、懊恼,影响用户对产品的忠诚度。

    用户情感方面:无论是嘈杂的户外移动场景还是相对安静的室内场景,用户与触屏式移动设备交互失败使得负面情绪爆发的情况时有发生。这种状态下,用户很有可能会把一天中的其它事情办的一团糟。如果此时,能够通过眼球追踪仪传感器,心律、血压探测仪传感器,脸部表情识别传感器等高技术时刻监控用户的心理状态变化,发现用户心情变差时能及时导出动听的音乐旋律或类似心理学家专业的安慰性语言,则能平复用户的心情,从而避免因与手机交互体验差而引发的连锁反应。事实上,技术层面也能够支持此类设想。如:The Basis B1 Band这款佩戴装置(图1,来源:TechCrunch中文官网)内部搭载五个传感器,其中有的传感器是监测心率变化,通过光线照射皮肤、检测血液流动情况从而读取脉搏数据;有的传感器是测量皮肤及环境温度的;还有皮肤电反应传感器,用于检测运动后的排汗情况。[3]可以说,在触屏式移动设备的设计上也可以考虑搭载类似传感器,通过监测用户血压、脸部表情变化、荷尔蒙分泌等情况使触屏手机能够及时了解用户心理状态变化,适时做出相应安抚效果。交互设计既要让用户使用产品时感觉更加亲切、自然,也要使用户懊恼、沮丧的时候具有安抚的作用,在用户心情的灵界点起到“降温”的作用。

    (三)手势动作符合认知习惯。在标准未统一情况下,设计的项目中过多使用超出用户认知模型的“冷僻”手势,会导致用户困惑,增加学习成本,加重用户的记忆负担。用户认知心理的限制可能会使“创新”弄巧成拙。因为这些手势操作在界面上没有直观体现,需要用户用死记硬背的方式记住手势对应的具体操作,过多“标新立异”的手势操作往往会让用户就会感到十分困惑。因此,手势设计要符合大多数人的认知习惯,要基于用户的日常生活习惯来定义,应该是用户现实世界行为的映射。[4]同时,手势的创新设计也要有“度”的要求,尽量减少用户的认知成本。比如在手势库(表1)的基础上增加部分创新动作或有方向性的手势操作,尽量匹配现实生活中手指的活动方向和习惯。

    四、结语

    触屏式移动设备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该从交互系统的“用户、手机、行为动作、目标、场景”这五个要素出发,通盘考虑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相互制约因素,通过设计构建成一个自然、和谐的“生态系统”,最终的目的是让用户与触屏式移动设备交互的过程中得到舒适的体验和触动内心的情感,从而提升用户对品牌的忠诚度。

    参考文献:

    [1]佚名.原来这叫费斯汀格法则:让我们控制住前面的10%[EB/OL].

    http://www.sh.xinhuanet.com/2016-03/29/c_135233220.htm.2016-06-16.

    [2](美)凯瑟琳·加洛蒂.认知心理学:认知科学与你的生活(第5版)[M].吴国宏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6.

    [3]张凤军,程龙,刘佳升等. 基于触屏式移动设备的三维交互技术研究[J].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图形学学报,2013,25(1):16-25.

    [4]张瑞秋,褚原峰,乔莎莎.基于用户心理模型的移动终端手势操作研究[J].包装工程,2015,36(6):63-67.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2:16: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