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成人世界的镜子:论霍桑《红字》中珠儿的作用 |
范文 | 侯思量 【摘 要】納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的著名小说家,其代表作《红字》被视为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之作。小说常用象征手法,突出心理描写,这一写作方法也被用于文中女主角海斯特·白兰的女儿——珠儿身上。本文主要讨论小女孩珠儿对文中其他角色的影响和反映,指出珠儿像镜子一样,映照出了周围成年角色隐藏的内心。 【关键词】霍桑;《红字》;人物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34-0237-01 纳撒尼尔·霍桑是美国文学史上浪漫主义和心理分析小说的开创者,《红字》是作为其代表作的长篇小说。发表于1850年,《红字》讲述了以十七世纪北美清教殖民统治下的新英格兰波士顿为背景的爱情悲剧。女主人公海丝特·白兰嫁给了医生奇灵渥斯,他们之间却没有爱情。在婚后不久,丈夫就突然在海难中失踪。孤独中海斯特与牧师丁梅斯代尔相恋并生下女儿珠儿。她因此担上了“通奸”的罪名,被当众惩罚,并被迫终身佩戴红字“A”。尽管受尽了折磨和屈辱,海斯特却始终不肯说出孩子父亲的身份。而依然活着的奇灵渥斯在发现了二人的私情后,决定进行报复。小说惯用象征手法,人物、情节和语言都颇具主观想象色彩,在描写中又常把人的心理活动和直觉放在首位。这一心理分析小说的特征,在对海斯特女儿——珠儿的描写上也充分表现了出来。 在《红字》中,霍桑非常重视对珠儿的描写。珠儿是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的私生女。在故事中,她从一个婴儿成长为7岁的女孩。正如她的名字所暗示的那样,她是海丝特的掌上明珠,是海斯特作出了巨大的牺牲才生下和抚养长大的孩子。但文中的珠儿不仅仅是海丝特的附属。她与周围成年人的交流和互动,使得他们的矛盾心理和隐藏品质得以暴露。她让海丝特、丁梅斯代尔和奇灵渥斯都成为了更加饱满的角色,也让读者能一窥霍桑的内心世界。 一、珠儿与海斯特·白兰 珠儿常被认为是她母亲海丝特·白兰罪恶的象征,但同时,她也像镜子一样反映了海丝特被压抑的天性。海丝特是一个充满激情、诚实勇敢的女人,但是随着红字而来的严厉惩罚抑制了她的这部分天性。她仍然勇敢,但变得孤立且沉寂。而珠儿继承了她母亲的激情。她具有决心,富有想象力并且性格火爆,这使得海丝特认为“母亲充满激情的状态是向未出生的婴儿传递其尘世生命之光的中介”。 珠儿也映照出了清教徒社会植入海丝特心中的愧疚感。她对母亲说:“阳光不爱你。它会逃开并且藏起来,因为它害怕你胸前的某个东西(即红字)。”海丝特相信她的行为是正义的,但是外界的道德标准已经被强加于她,并且影响着她。即使是海丝特抚养长大的女儿,也认为她的母亲是有罪的。这暗示了海丝斯矛盾的心理。她试图坚持自己的信念,但她无法不在某种程度上屈服于社会的标准。珠儿,作为海丝特最亲近的人,正是海丝特这一本性和内心想法的镜子。 二、珠儿与丁梅斯代尔 作为一个孩子,珠儿也犀利地映照出了她父亲丁梅斯代尔的虚伪和以自我为中心。当珠儿在森林里遇到丁梅斯代尔时,她充满希望地向母亲问道:“他会和我们一起回去吗?我们三个,手牵手一起回城里去吗?”而因为恐于引人怀疑,丁梅斯代尔连女儿的这个小小愿望都不愿满足。这一情节清楚地揭示了这位广受尊敬的牧师是何等怯懦和缺乏责任感。此后,当丁梅斯代尔试图给她一个亲吻,以示补偿时,珠儿立刻跑开并洗掉了他的吻。清教中,牧师的亲吻意味着祝福,但珠儿却宁愿洗掉它,这是她对不负责任的父亲无声的谴责。珠儿的行为与当地人对丁梅斯代尔的深深敬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她是丁梅斯代尔的女儿,她也最清晰地暴露了丁梅斯代尔的虚伪,因为她“本质上的不确定性使得她能够揭露和挖掘这个让她和母亲受制的庞大规则体系中的弱点”。 三、珠儿与奇灵渥斯 虽然珠儿与奇灵渥斯几乎没有直接的交流,但珠儿也反映了他内心中存留的善意。奇灵渥斯多年来一直怀恨在心,谋划对海丝特和丁梅斯代尔进行报复,常以一个迫害者形象出现在读者面前。但在他去世后,他却将所有财产留给了仇人的女儿珠儿,这个与他并无血缘关系的孩子。这一行动象征着原谅,原谅了海斯特和丁梅斯戴尔对他的伤害。与此同时,也提醒了读者他在作为迫害者的同时,也是一个受害者的身份。 四、珠儿与霍桑 虽然珠儿这一角色通常被作为一个象征,而不是真正的女孩来解读,但她的性格却常能引起读者复杂的感受。她既因孩子纯真快乐的天性而受到喜爱,也因她复杂矛盾的性格而让人不安。而对珠儿的描写不仅映照出了《红字》中人物的隐藏部分,也映照出了作者霍桑的一些内心感受。评论界常将珠儿与霍桑的女儿乌娜联系在一起,而她反映了霍桑自己为人父母时的一些特殊感受。他曾写过一篇关于女儿乌娜的文章:“有些东西几乎让我对这个孩子感到害怕—我不知道那是妖魔的还是天使的,但无论如何,都是超自然的。”霍桑作为父亲的复杂情感可以解释他描述珠儿的这种特殊方式。 孩子往往是家庭和父母的镜子,珠儿在小说中的作用不容忽视。通过分析她与其他主要人物的互动,能让读者更好地赏析和理解霍桑的这一杰作。 参考文献: [1](美)霍桑.红字[M].北京:中国致公出版社,2003. [2]Alsop,Elizabeth. Refusal to Tell:Withholding Heroines in Hawthorne, Wharton, and Coetzee. College Literature, Volume 39,Number 3,Summer 2012,84-105. [3] Hawthorne, Nathaniel. The Scarlet Letter. Shanghai World Press, 2013. [4] Herbert,T Walter, Jr. Nathaniel Hawthorne, Una Hawthorne, and The Scarlet Letter:Interactive Selfhoods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Gender. PMLA, Vol. 103, No. 3 (May, 1988),285-297. [5] Pringle, Michael. The Scarlet Lever: Hesters Civil Disobedience. ESQ 53:31-55,200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