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转型的困境与突破
范文

    陈国志 闫莉

    【摘 要】要解决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之间的矛盾,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必须向培养“应用型”人才转型。既要广泛调研、制定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监督管理,保证方案的贯彻执行,更要转变教师观念、优化教师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让广大教师参与到转型中来,最终实现转型目标。

    【关键词】转型;语境;困境;突破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1007-0125(2018)36-0149-02

    一、语境: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转型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快速发展,国民整体素质与社会文明程度已显著提升,但也显露出一些发展中的问题或矛盾,特别是近十余年升本而来的地方高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尤为突出,学生专业应用能力与职业适应能力较差,总体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不高,而另一方面用人单位却难以找到符合需要的合格人才。这种需求侧与供给侧的人才矛盾,已经成为当前地方高校生存与发展中面临的最大难题。

    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其前身大多是由专科时期的音乐教育专业演变而来,升本以后为地方培养了大量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及文化艺术管理与表演人才。但近年来生源质量下降,学生专业基础、专业兴趣薄弱;学校的人才培养方案不切合实际,照搬专业院校或研究型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等;用人单位反馈认为学生的专业与业务能力甚至思想素质都较以前有所下滑,与其他专业学科一样存在着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就要求地方高校要以服务区域经济、文化发展为导向,培养社会所需要的高素质人才,也即地方高校只有把目标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上,才能获得自己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进而找到自身存在的合理性。[1]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的转型發展势在必行。

    二、困境:转型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一)对转型概念认识不足,方向不清

    一些地方高校的管理者对音乐学专业转型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应用型人才只是在理工科专业才有必要,音乐学专业无法转型,于是“转型”就只流于形式;或者对转型宣讲渗透不够、缺乏激励措施等,导致转型力度和效度欠佳。广大基层教师不知道什么是转型、为何转型、怎么转型,教育观念与教育思想难以与学校顶层建筑保持一致,缺少认同感与紧迫感。一些教师也认识到必须转型,但由于惯性、惰性使然,对转型缺少激情,不愿积极专研、创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如此种种,导致不少教师仍然保持着传统的教学习惯和教学方式,普遍没有脱离“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2]最终导致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下降,学用脱节,难以满足社会对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培养方案不科学或难以落实

    各地方高校为实现转型,都需修订人才培养方案,通常是学校顶层设计一个人才培养方案的模板,其中都规定了实践课程、地方特色课程、选修课程等比例及内容。但不少二级学院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只顾满足学校的条条框框要求,本质上并没有改变,“换汤不换药”现象严重,很少有根据转型的切实需要去设置人才培养方案,导致很难实现转型。

    以音乐专业为例,一些学院为了突出自己的地方特色,为了更好地服务地方文化建设,都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地方特色课程诸如地方民间音乐文化、地方民歌、器乐、戏曲、曲艺等课程,但由于师资力量、经费不足等各种原因,这些课程很难真正地得到实施,很难让地域性、民族性的音乐课程切实纳入到人才培养体系之中如此,也便很难达到激发学生热爱地方民间音乐,并主动传承、保护地方民间音乐的目的,严重影响了音乐学科应用型能力培养目标的实现。[3]

    (三)教学管理不到位,教学过程缺乏监督

    一些院校制定了新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但该方案实施得怎样、是否达到了预期效果却没有进行后续跟进调查、反馈,没有与时俱进调整方案;对教学过程缺乏监督,教师的教学手段、教学内容只从形式上进行检查,没有深入到课堂中去了解具体情况,不能对症下药帮助、促进教师改进。一些地方高校仍然保持惯性思维,表面上喊“应用型”、“教学型”,实际上在职称评审、考核方面还是注重学术,导致教师无心专注于教学与人才培养;一些高校培养或引进所谓“双师型”教师,经常是有其名而无其实,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一些学校对学生考核偏重于结果性的考核,偏重于基础知识掌握程度的考核,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以及专业应用能力的考核模式没有有效建立。如此种种,很难达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

    三、突破:观念与行为的统一

    (一)转变教师观念,促进教师参与

    教师是具体工作承担者。要切实实现转型,应以转变教师观念为突破口,向广大教师宣讲何为转型、为何转型、怎样转型。如果不发挥教师在学校办学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只是旁观者或被动的执行者,学校转型发展方案设计得再完美,转型发展也只能流于形式,无法真正实现。因此学校必须调动广大教师的积极参与,促进教师主动参与改革;必须建立有效的激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机制,激发教师投身教学改革的热情,把理论上的探讨、倡导变为教师的实际操作行动,才能真正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4]

    (二)切实修订人才培养方案

    要实现转型发展,地方高校应当在广泛调研社会需求诸如毕业生回访、用人单位回访、在校生调查等基础上,明确我们地方高校的音乐专业究竟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这两大问题,突出能力培养,制定合理的人才培养规格,科学合理地进行课程体系设置,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使我们培养的人才既能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这一显性要求,同时还能让学生能够胜任未来岗位这一隐性要求。要因地制宜、因材施教,突出自己的办学特色,不能一味照搬其它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既要保持人才培养方案的相对稳定性,同时也要密切关注其效果,根据反馈及时对人才培养方案作出修订调整。

    (三)改变教师结构,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

    地方高校音乐学专业在教学理念的转型上,就是以强调“有益”、“有用”、“有效”来不断改革、优化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方法;在师资队伍建设上的转型就是要建设“双师型”教师队伍,既具备深厚的理论功底,也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教师积极参与学生的实习、见习等社会活动实践中,切实了解社会对音乐学专业人才的能力需求;鼓励教师到中小学挂职锻炼,通过教师自身的多种技能与能力的培养,提高自身素质与认识,促进教师的教学情怀,让教师能够主动转型。这样,教师回校后就能够更好地在课程开发、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等方面进行改进,从而促进转型得以实现。

    (四)多措并举,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

    有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还要加强监督管理,多措并举,促进人才培养方案的落实。应大力建设应用型课程、应用型教学团队,申报应用型教改项目;加强课程管理,组织编写应用型教材,开发应用型教学资源等等。同时大力开展音乐学科竞赛,让学生在竞赛中得到锻炼、提高,更让教师、学生都有奋斗的目标;设置合理的竞赛项目,以竞赛项目为导向,培养社会上需要的合格人才。积极主动与地方中小学、文化企事业单位等部门开展紧密合作,经常进行相互交流研讨,促进地方政府部门、高校、中小学校及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建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的新机制。

    总之,地方高校音乐专业向应用型转型既是大势所趋,也是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既需要有学校的顶层设计,也需要教师的广泛参与;广大教师既要有教育情怀,更要有历史责任感、使命感,为培养出合格的地方音乐教育工作者及地域音乐文化保护与传承者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郑山明.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的误区与防范[J].当代教育论坛,2016(6):75-80.

    [2][4]曲殿彬,赵玉石.地方本科高校转型发展的问题与应对[J].中国高等教育,2014(12):25-28.

    [3]杨嵩.地方本科院校音乐专业转型发展的探索与实践[J].歌海,2015(4):98-102.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16:59: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