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沔阳皮影艺术在动画创作中的传承与创新 |
范文 | 华蕾 【摘 要】沔阳皮影艺术是湖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早期人们的主要娱乐活动。但随数字化时代的到来,沔阳皮影艺术逐渐萧条。本文主要从沔阳皮影艺术传承的方式,将动画创作融入皮影艺术,在艺术构思与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多种元素,使沔阳皮影能够更好地保护、传承与发展。 【关键词】沔阳皮影;动画;传承;创新 中图分类号:J90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2-0083-02 一、现状 皮影始于1500余年前的陕西长安,它是一种集民间舞蹈、民间音乐、民间雕刻、民间戏曲为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据《沔阳县志》记载,早在明末清初,沔城一带凡办谢神、会事,就有唱皮影戏地习惯。在解放前,皮影戏还是人们过年、庆丰收、谢神、祭庙的主要娱乐活动。沔阳皮影作为湖北皮影艺术的一个代表,迄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是湖北中南部沔阳(今仙桃市)具有艺术特征的皮影戏,也是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20世纪80年代以前,湖北沔阳皮影戏与人们的生活紧密相关,无论是婚丧嫁娶、红白喜事、庙会敬神,还是乔迁新居、小孩满月、老人祝寿,都要演上几天的皮影戏。日积月累形成了既讲究裝饰美,也使用夸张浪漫手法的独特风格特色。湖北皮影一般身高72厘米左右,较鄂东皮影要高出3至6厘米,总体上讲究圆润。这一古老的传统艺术还流行于天门、潜江、监利、洪湖、京山、公安等县(市),它融传统绘画、雕刻、美术于一体,集电影、电视动画于一身,具有浓郁民族气息,形成了江汉平原独特的艺术风格。 沔阳皮影不仅历史悠久、造型完美、风格独特,而且刻工精细、剧目繁多、唱功丰富,在全国首屈一指,富有古朴的荆楚文化风格,深为历代人民群众喜爱。其表演的形式大致都是一样的,表演之前需自制一块类似电影银幕的白色布幕,然后在幕后面加以明亮的灯光进行照射,表演者在白色幕布后操纵事先按剧情雕刻并安装好的活动的影人。这些戏剧中的影人是用牛皮采用沔阳剪纸的工艺手法精心雕刻而成,每个关节都能活动,安上操作杆,由艺人操作表演。把幕上的影子展现给幕前的观众,再配以音乐锣鼓及说唱,进行故事表演。然而,传统皮影艺术到了今天,由于文化的多元、价值的多元、娱乐方式的多元,使皮影戏逐渐被淡漠。 一位常年拍摄皮影艺术作品的记者谈到:“皮影戏最初在农村无论嫁娶守丧、节庆丰收、都会请戏班子搭台畅吟热闹一番,但是随着娱乐方式的越来越多,比如青年的婚礼更喜欢卡拉OK,更为时尚方式,也因为皮影戏比较严肃,所以现在只有老人的丧事才会愿意选择皮影戏,其他活动选择皮影戏的人就越来越少了。” 我们在传统皮影艺术的调研中,也深切地体会到非物质文化遗产需要科学的创新和发展,一种艺术想要长青下去,必须要有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形式、新内容。 二、传承 皮影戏与动画艺术的结合在许多80-90年代的国产老动画中有所表现。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的老一辈动画艺术家们巧妙地将动画片的创作融入了皮影的元素,有耳熟能详的《猪八戒吃西瓜》(1958)、《渔童》(1959)、《济公斗蟋蟀》(1959)、《人参娃娃》(1962)、《金色的海螺》(1963)等一批以皮影为创作元素的老动画。这一系列皮影动画逐渐成为了人们心中的经典,也标志着有千百年传承的皮影艺术可以借由动画艺术被继续传承与发展。 近年来,随着数字网络时代的到来,人们开始重新关注传统民间艺术,尤其是皮影戏。在当代动画研究领域,关于皮影对发展动画艺术的作用方面,多在形式上的角色造型模仿或是数字动画技术的运用方面,仍缺乏系统完整的实质性研究。在一些期刊杂志中,有几篇论述皮影风格与动画造型创作,以及用数字动画技术来拯救皮影艺术的文章。目前,关于皮影传承的现代动画的专门性研究还需要更加深入细致,专门针对湖北沔阳皮影艺术的延伸性相关研究就更少了。因此,对沔阳皮影与动画艺术的传承与发展的专门研究,不仅有利于湖北皮影艺术本身的传承,而且对于中国现代动画创作中民间传统元素、创作题材及内容创新等相关领域也都有很深远的意义。 一方面,沔阳皮影的传承可以通过动画艺术的表现形式,制作一些以中国传统民间故事、神话故事、寓言故事或成语故事为题材的动画短片。不仅让中小学生对皮影这一艺术形式进行了了解,而且能通过这种形式的动画片,让孩子们学习了知识。不仅推动了大众对皮影艺术的了解,还真正让沔阳皮影活起来,让这一传统艺术形式能够通过动画及表演的方式得以延续。 另一方面,沔阳皮影的传承不仅仅是几个皮影艺人的守护,更应该走进人们的生活,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现在生活在城市的人们,更多接触到的是西方的文化娱乐活动,我们可以将皮影艺术引进到文化表演、中式茶馆、艺术餐厅等公共场所,让艺术融入生活,让大众欣赏我国原汁原味的艺术,有了大众的参与才能让皮影文化接地气,从而促进皮影艺术在故事内容、表演形式、创作方式等方面的发展。 三、创新 沔阳皮影与现代艺术相结合,可以使它的表现形式更多,传播范围更广,剧本内容更丰富。科技手段与艺术思维高度融合,融建筑、环艺、视觉、表演、虚幻表达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在艺术构思与创新思维的基础上融入了当代多种元素,促成了集视、听、触等多种感官效应于一体,呈现出艺术的多样性与时代感。 通过将平面的皮影在现代动画中做立体化的处理,分多层表现虚实关系,使用多种材质模拟皮影效果,在不同多媒体平台的展示,题材贴近现代生活等多个方面的尝试和研究,让皮影艺术在保持自身特征的同时,借由现代动画让它进一步传承与发展。 随着数字化技术在社会生活、生产的各个领域中,皮影的角色、造型、表演方式也必将产生相应的变化来适应时代的需要。简言之,就是一种将民间元素现代化,现代元素民间化的过程。皮影其玲珑剔透造型的视觉影像,优雅动听的声乐伴奏,与现代动画作品中的视听语言有异曲同工之妙,使现代动画成为传播民间传统文化的载体。沔阳皮影这一中国元素,在现代动画的运用,填补了中国动画缺少民族特色的空白,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数字技术在皮影传承中的运用,不是完全摒弃传统艺术,而是用这种再设计后的作品来起到宣传作用,让人们更多地了解这种民间艺术文化。 在这种背景下,我们提出运用现代动画的表现方法融入传统皮影,并对它进行尝试。为皮影这一传统文化注入新鮮血液的同时,又让中国动画展现更多的民族元素。用动画这种艺术形式的表达,我们可以通过两种方式,第一种是通过定格动画的方式来表现,这种方式可以还原传统皮影艺术的一部分内容,以摆拍的方式,将皮影的表演动作一张张拍摄下来,最后编辑成完整的动画作品。这种方式创作皮影动画的优点是制作还原了传统皮影的观看效果,但制作成本相对较高。第二种是通过数码动画的方式来表现,运用二维数码动画或三维数码动画的方式来得以实现。主要做法是在相应的动画制作软件里创建皮影模型,然后根据模型建立骨骼,再将所建立的骨骼与皮影模型绑定,通过对骨骼进行动作指令来创作动画。这种动画创作的优点是制作成本相对较低,制作周期较之定格动画相对较短,但皮影原本的皮质上色的工艺没有保留,取而代之的是数码模型制作。 沔阳皮影艺术的音乐部分,主要有两大主腔:歌腔和渔鼓腔。“歌腔” 源于东周时期楚国民歌,是江汉皮影戏的独特音调,分为六类音调板式:男腔、女腔、丑腔、杂花腔、天官赐福腔、“八不就”腔。“渔鼓腔”因演唱器具“渔鼓筒”得名。至清未(1900年左右),沔阳渔鼓腔与皮影戏二者完全合流而融为一体,成为独具特色的渔鼓腔皮影戏,甚至取代了部分地区的歌腔皮影戏。这类唱腔虽然脍炙人口,但多数以湖北沔阳地区的方言为主,这不利于更大范围的传唱。如果我们将唱腔的语音、语调和节奏进行保留,而将词句部分编成普通话,在配乐部分沿用传统的乐器进行伴奏。 四、结论 对传统皮影真正的保护、传承与发展,不应该仅仅停留在博物馆里、画册里、文字里,更深意义的保护应该是让传统的民间文化,现代的生存环境中,寻找到自己恰当的位置,重新焕发生命的光彩。也就是我们要关注传统皮影艺术的现代价值体现方式,对于传统艺术的现代价值体现方式,除了采取有效的措施对皮影实施抢救和保护外,更应该给传统艺术一个载体,使之与现代动画艺术结合起来。 在发展现代动画艺术的同时,也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统艺术。其目的不是在于完全摒弃传统艺术,而是用这种再设计之后的作品来起到宣传的效果。在树立中华民族文化的品牌之后,让人们更多关注传统皮影艺术。沔阳皮影艺术在动画中的传承与发展要做到三方面,第一是要看世界,第二是要续香火,第三是要接地气。其实质是用技术养文化,用文化承载技术。在这一过程中,满足当代人们的精神文化需求,最终达到文化传承、技术推广、人们需求和民族品牌互惠互利的效果,产生多赢的局面。 沔阳皮影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要做的是让它活起来,让大众去了解它,欣赏它,读懂它。 参考文献: [1]湖北美术出版社.湖北木版画、剪纸、皮影[M].武汉:湖北美术出版社,1999. [2]孙建君.中国民间皮影艺术[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3. [3]杨飞,李毅民.趣味皮影[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2013. [4]栾伟丽.动画造型与民间美术[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07. [5]孙立.动画视听语言[M].北京:京华出版社,20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