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金融海啸下中国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的原因及影响 |
范文 | 蔡 云 国际金融危机给欧美经济造成极大打击的同时,对中国宏微观经济的影响也非常大,但中国的国际收支却仍然保持双顺差,这似乎是一个与常理相悖的现象,本文通过对次贷危机以来,中国2007—2009年的国际收支平衡表进行了纵向与横向、定性与定量的分析,从经常账户和资本与金融账户,具体的分析了双顺差产生的原因,对中国经济的不良影响,最后得出结论以及政策的调整方向。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下中国国际收支状况 由美国金融危机引起的全球经济衰退,对中国的经济造成了不小的负面影响,从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浮出水面引发金融危机到2009年上半年世界经济深受其害,就这期间中国发布的国际收支平衡表初步数据综合分析来看,中国的国际收支出现了以下特点。首先从中国的经常账户来看,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2009年上半年中国的经常账户差额依次是3718亿美元、4261亿美元和1300亿美元,均保持较大幅度的顺差。从货物进出口来看,2007年是3154亿美元的顺差,2008年发生了全球金融危机,却仍然保持3607亿美元的顺差,不减反增,2009年上半年是1183亿美元的顺差,比较而言服务项目由于中国的竞争力处于劣势地位而保持了多年以来惯有的逆差。其次,从资本与金融账户来看,次贷危机爆发的2007年中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差额是735亿美元,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中国资本与金融账户的差额是190亿美元,尤其是2008年下半年,差额从上半年的719亿美元变为-529亿美元,2009年上半年中国资本与金融账户又由-529亿美元变为143亿美元。外国来华投资在2007年是1384亿美元,而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仍然是1478亿美元的顺差,由于目前国家外汇管理局公布的仅仅是2009年上半年国际收支平衡表的初步数据,2009年更为详细的对外直接投资和外国来華投资的具体数额没有公布,但整个2009年上半年资本与金融账户却仍然保持较大幅度的顺差。最后,从国际收支总差额来看,2007年次贷危机爆发后国际收支差额是3548亿美元,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的差额是4451亿美元,2009年的差额仍然是1443亿美元的顺差。 国际收支保持双顺差的原因 一、经常账户顺差所致 造成国际收支顺差的原因比较复杂,既有内部的因素,也有外部的因素,其主要影响因素概括如下: 第一,中西方消费与投资观念的差异。从国际经济学的角度来看,中国国际贸易顺差是由于中国的储蓄高于投资造成。造成中国储蓄过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传统来看,中国居民都有储蓄的习惯,“养儿防老”在农村广泛存在。从现阶段的改革来看,由于“房改”、“医改”与“教改”三大改革的实施,使得城市居民的收入尽管比过去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居民的边际消费极低,对于进口商品的消费则更低。进口降低而出口增加,出现贸易顺差也就很自然了。中国这种由于改革不到位与长期的习俗造成的高储蓄与低消费的组合,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而改变,同样,欧美发达国家的高消费低储蓄的组合模式,根据西方的平稳消费理论,也不会因为国际金融危机的出现马上改变,这就形成了即便发生了国际金融危机,中国的出口下降了,但对外贸易并没有出现逆差而仍然保持顺差的局面。 第二,金融危机发生后企业与政府的积极应对措施。金融危机爆发后,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政策,企业转变外贸增长方式加快。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的冲击,中国政府采取灵活审慎的宏观经济政策,出台有针对性的财税、信贷和外贸等政策措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国家也提高了部分纺织品、服装、玩具、家具和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口退税率,同时,还采取各种措施支持优势企业和产品出口,增加国内需要的产品进口,鼓励金融机构增加对中小企业贷款,拓宽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这些均有利于增强进出口企业的信心,缓解企业经营困难,保持对外贸易稳定增长。企业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积极应对,特别是2008年以来,企业根据国内外环境变化,挖掘自身发展潜力,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附加价值,开拓新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提升。 第三,出口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能力增强。2005年汇率改革以来,人民币累计升值20%左右,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部分商品出口退税率下调,但是货物出口均保持顺差,并且这种顺差呈现增加的趋势。2008年以来,国际市场需求减弱,但前三季度出口在上年全年出口12181亿美元的基础上,仍保持了较快增长的势头,充分说明了中国企业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能力明显增强。并且新兴市场和发展中国家市场还有很大潜力,随着出口市场多元化战略的深入实施,近几年,中国对巴西、印度等发展中新兴市场的出口持续较快增长,但对这些国家出口占中国总出口的比重还不高,进一步开拓市场还有潜力。 第四,竞争优势的增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已经形成了一批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综合配套能力和劳动力比较优势仍较明显。特别是近年来企业不断优化出口产品结构,加强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研发,积极培育和发展自主品牌产品,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在国际经济下行的情况下,中国出口的产品仍有明显的竞争优势。国际市场需求减弱,首先将影响高档产品的需求,而中国出口的产品主要属于中低档,大部分产品是日用消费品,在质量、价格、性能等方面优势相当明显,因而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下降幅度有限。 第五,出口商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金融危机发生之后,欧美等发达国家的企业倒闭严重,失业人数增加,居民收入受到极大的影响,对中国的进口也随之下降,这主要体现在进入2008年11月份之后,中国的出口总值与进口总值同比都出现了下降,但由于中国出口的产品有很多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加之丰富的劳动力与低廉的劳动力价格,生产出来的产品具有物美价廉的特点,出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即便欧美这些金融危机影响较重的国家居民的收入下降,对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并没有完全消失,仅仅是消费的缩减。而同期中国的进口却有了较大幅度的下降,这可以从2009年11月份的贸易差额TB=400.9可以体现出来。同理从2008年11月到2009年4月,其间出口下降的幅度分别是-2.2%、-2.8%、-17.5%、-25.7%、-17.1%与-22.6%,而同期进口下降的幅度分别是-17.9%、-21.3%、-43.1%、-24.1%、-25.1%与-23.0%。除了2009年2月份出口下降的幅度大于进口下降的幅度外,其余月份都是进口下降的幅度大于出口下降的幅度,这造成了贸易差额并没有出现逆差而仍然是保持顺差。即便是某些月份出口下降的幅度大于进口下降的幅度对外贸易仍然保持顺差,原因很简单,因为基期顺差的幅度是远远大于零,同期差额的小幅度下降不足以抵消基期的顺差让对外贸易变为逆差,这就是由于中国出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低而进口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尽管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出口下降,但国际收支仍然为顺差的原因之一。 二、资本与金融账户的顺差所致 从直接投资来看,2008年下半年,大量国际资本为求自保向母国回流,资本和金融项目呈现逆差,但由于上半年的顺差所抵消,全年整体而言仍然是顺差。 2008年的下半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强对外资的引导, 修订“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重点鼓励计算机等现代服务业等发展。2008年12 月,进一步简化和规范外商投资行政许可程序,以便利外商直接投资申请。同时颁布《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相关利益方跨国追究与诉讼工作指引》, 对外资非正常撤离行为将进行跨国追究并诉讼,再加上中国许多城市的基础配套措施比较齐全,投资优惠幅度大,仍然是比较理想的投资地,外国来华投资并没有大幅度的撤离。从对外证券投资来看,由于美国次贷危机演变为国际金融危机,市场持续动荡,对外证券投资风险加大,境内机构大幅减少对外证券投资;再加上受中国宏观调控政策影响,上半年银行外汇流动性趋紧,为满足国内外汇需求,商业银行将部分投资于境外证券投资的资金调入境内运用,导致对外证券投资由净流出转变为净流入。正是在以上原因作用下,中国的资本与金融账户才出现了即使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保持较大幅度顺差的现象。 金融危机背景下国际收支顺差的负面影响 第一,外部经济对本国经济发展影响较大。一般说来,出口导向型的经济增长模式,在原材料进口比重较小的情况下,在出口换来外汇的同时,会过早耗费掉本国的实际资源。同时出口导向型经济发展有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容易受到外部经济体的经济状况的影响,随着中国改革的深入,对外的依赖程度随之增大。比如2008年美国金融风暴,导致世界经济的疲软,中国经济受到影响较大。金融危机之前,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在2008年第二季度同比是14.86%,从第三季度开始,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增长的影响开始凸现,一路走低下滑,变为8.99%,第四季度持续走低到7.03%,为此中央政府在一系列的会议上通过了2009年经济增长率“保八”的目标。到了2009年第一季度的时候,经济增长率同比达到近年来较低点3.58%,第二季度是4.02%,经济增长率下降导致失业增加、社会不安定因素凸现,这充分说明了金融危机对中国经济产生了较大影响。 第二,政策搭配冲突加剧。近年来,由于贸易账户与资本账户的双顺差,使得外部经济目标国际收支一直处于严重的失衡状态,而在内部目标方面,在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多年积累的隐性失业一下子凸显出来,通货膨胀与通货紧缩交替出现,内外目标的失衡导致了政策搭配的难度加大。比如2007年由于国内通货膨胀问题严重,中央政府采取从紧的货币政策措施,提高了存贷款利率与存款准备金率,这种政策措施在治理通货膨胀的同时,引起國际游资向中国的流动加剧,使得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加剧,解决内部失衡的经济目标的同时,进一步引起外部经济目标的失衡加剧,造成内外均衡目标的冲突。2008年在通过膨胀没有得到完全控制的情况,为了确保2008年的经济增长率不受到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只好采取调低存款准备金率、存贷款利率以及取消利息税的“三降一取消”政策措施,有可能造成下一轮房价的上涨和通货膨胀的抬头。 第三,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国际收支顺差,进一步增强人民币升值的预期,引起“热钱”的流入,“热钱”具有流动性非常强的特点,在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变化后,随时可能反向流动,尽管到目前为止中国20000亿美元左右的外汇储备,在世界各国名列前茅,在金融危机来临时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的能力增强了,但中国并没有做到“藏汇于民”,一旦市场发生逆转遭到金融风暴袭击,这些外汇储备对付全球游资的冲击,在市场信心丧失的情况下,可能远远不够,这次美国金融危机各国投入的大量资金救市效果并不明显就是一个启示。人民币的升值,对出口产业的冲击也很大,这又影响到了中国的经济增长率,导致本来失业负担过重的问题尤显突出。 第四,外汇储备管理陷入困境。按照国际惯例,外汇储备与外债余额的比例保持在30%左右较为合理,持续性的国际贸易顺差导致2007年中国的外汇储备高达15282亿美元,与同期外债余额3736亿美元的比值为409%,远远大于国际上公认的30%的比值。而到了2008年年末,外汇储备更是高达1946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中大部分是以美元和美元资产形式持有的,随着美元资产的贬值,我们外汇储备的价值在缩水,而抛售美元的结果,会让美元更进一步贬值,反过来又让剩余部分美元资产更大幅度缩水,这使得中国的外汇储备管理陷入“囚徒困境”的两难境地。 第五,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在世界经济和贸易出现急剧下滑、各国就业压力增大、市场竞争更加激烈的形势下,贸易保护主义势头加剧,提高关税、滥用救济措施等各种贸易摩擦急剧增多。据世界银行统计,自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为缓解经济衰退带来的国内就业压力,许多国家纷纷采取贸易保护措施。20国集团中17国推出或拟推出的保护主义措施大约有78项,其中47项已付诸实施。这些贸易保护措施主要包括提高关税、实施贸易禁令、出口补贴、滥用贸易救济措施以及多种形式的非关税贸易壁垒。发达国家的贸易保护措施基本上都采取补贴等较隐蔽的方式,而发展中国家则更多采取提高关税、贸易禁令等传统做法。一些国家在应对危机中还不断推出新的贸易保护措施,如在财政刺激计划中加入了歧视性采购条款,并向运转不良的国内企业提供补贴等。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深的形势下,应对国际金融危机需要世界各国的协调与合作,而贸易保护主义使各国合作的效果大打折扣,将延缓世界经济的复苏,甚至加剧世界经济的衰退。 第六,国家隐性利益流失大。从等式TB(贸易账户差额)=S(储蓄)-I(投资)来看,中国国际贸易顺差是由于中国的储蓄高于投资造成,也就是说,中国是在用自己实际资源生产出美国需要的产品,换取美元,然后中国又用这些通过出口实际资源换来的美元储备,购买美国的收益率较低的国债,美国再用中国向其购买国债换来的美元,向中国进口商品和对华直接投资。一方面通过进口中国商品来减少美国的实际资源耗费而又保证了消费,另一方面又通过对华投资获取到更高的投资回报利润,而对华投资挤占了中国国内的投资,导致S进一步大于I,自己的储蓄得不到充分利用,却还要通过引用外资来满足投资,并在不远的将来进一步支付给外方更高的投资回报利润,这就是目前中国顺差付出的代价与利益丧失,由此循环反复造成的恶果不言而喻。 第七,增加物价上涨的压力。2007年至2008年的通货膨胀,在很大程度上和持续增加的外汇占款有很大关系。2007年29397亿元的外汇占款,2008年40054亿元的外汇占款,对通货膨胀的影响,绝非仅仅是推波助澜的作用,而是起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总之,要解决这些多年积累下来的国际收支顺差很困难,更何况短期来看保持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仍然是目前解决中国就业问题的现实选择,也是加速经济增长的主要途径之一。要解决多年持续的国际收支顺差,必须转变经济增长的方式,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附加值的提高,逐步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推动医疗、住房和教育等领域的改革,提高广大低收入劳动者的福利待遇和素质,扩大有效需求,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可以减少人们的预防性储蓄,扩大居民消费,降低对外贸易依存度。多管齐下才可能逐步降低持续多年的国际收支顺差。 【作者系贵州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本文为贵州省科技厅 软科学项目《全球金融危机对我省重点产业建设的影响研究》 的阶段性成果(项目号:2009GZ75657)】 (责任编辑:肖雪晴) 参考文献: 本文涉及数据,均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与商务部网站整理得出。 商务部网站. 2009年中国对外贸易形势展望 [EB/OL].[ 2008-11-17]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