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东西方恐怖电影比较研究 |
范文 | 郝彦帅 【摘 要】在各种电影类型中存在着一个独特的类型恐怖电影。恐怖电影受文化差异等因素的影响,在东西方有着不同的表现方式,在思想内涵和艺术手法上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本文通过对东西方恐怖电影的分析比较,视图展现它们别样的艺术魅力。 【关键词】恐怖电影;东西方;艺术表现;思想内涵;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J905?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073-02 恐怖电影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类有固定受众群的小众类型电影,是“专门以离奇怪诞的情节、阴森可怖的场景或音响吸引观众好奇心的故事片”[1]。恐怖电影的表现手法多种多样,有的直接表现民间神怪传说,有的加进了某些科学幻想的成分,有的则多表现人在心理变态或精神分裂状态下产生的幻觉。 “荒诞不经”这个词常被用来形容恐怖电影。但并不是所有的恐怖片都这样,许多影片只是借助了恐怖的形式,表现的却是具有严肃思想的内容。从这一方面来看,东方恐怖电影最为突出。例如在泰国恐怖电影中,往往是通过一系列离奇古怪的事件,在叙事上下功夫,加之以独特的镜头语言,给人带来生理上或心理上的情感冲击,以此来达到警醒、教化世人的目的。与之不同,以美国和欧洲为代表的西方恐怖电影,摒弃了说教,不在乎故事的完整性,更多是关注主人公的生死命运,表现对个人英雄主义的崇拜。 一、东西方恐怖电影的发展演变 西方恐怖电影是随着电影的诞生而产生的。真正打开恐怖电影市场的影片则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1919年由德国表现主义电影的代表人物罗伯特·维内拍摄的《卡里加里博士》。这部影片创造出了一个别样的世界,在那个世界里的一切都是精神病患者的幻想,在当时引起了极大注意。1931 年,美国导演托德·布朗宁执导的电影《吸血鬼》问世,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吸血鬼德古拉是影片的主人公,他的形象影响了后来的许多恐怖电影。1960年,阿尔弗雷德·希区柯克执导的电影《惊魂记》上映,影片主打心理惊悚,标志着一种新的恐怖题材的出现。《惊魂记》从以往电影中的吸血鬼、狼人、怪兽、外星人等转变成为一种“写人”的恐怖电影。1968年,乔治·A·罗梅罗导演的《活死人之夜》是第一部僵尸片,为恐怖电影添加了一个崭新的类型。[2]随着恐怖电影题材的不断增加,在20世纪80年代出现了低潮期,投资人急剧增加,对于电影进行盲目投资,使得影片的质量大大折扣,同时使观众产生了强烈的审美疲劳。直到90年代之后,恐怖题材电影重新崛起,出现了《沉默的羔羊》《七宗罪》《万能钥匙》《恐怖游轮》等一系列优秀的作品。 与西方恐怖电影相比,东方恐怖电影的发展历程既短暂又缓慢。东方恐怖电影受到东方文化的影响,在长期的历史积淀中,以神秘、恐怖、离奇等特点逐渐活跃起来。可以说,日韩泰三国的恐怖电影代表了东方恐怖电影的基本形态,是心理恐怖的典型。在日本恐怖电影中,民间流传的怪谈故事成为影片创作的基础。韩国恐怖电影随着日本恐怖电影的发展而崛起,1998-2012年的经典恐怖电影系列《女高怪谈》开创了校园恐怖电影的新类型,受到广泛欢迎。紧接着,在韩国影坛上陆续出现了许多恐怖电影,如《粉红色高跟鞋》《鬼铃》《老师的恩惠》《假发》等,有的影片艺术水平也比较高,深受观众的好评和喜爱。同时,随着亚洲电影市场竞争的加剧,泰国恐怖电影也开始占得一席之地,如《我死在去年夏天》《怨鬼之家》《407航班》《鬼影》等,深受恐怖电影爱好者的喜爱。 二、東西方恐怖电影在思想内涵上的差异(以美国和泰国电影为例) (一)西方恐怖电影中的宗教意识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宗教信仰。在西方,许多国家信奉基督教,推崇基督教文化。西方人在思想上具有开放和冒险的精神,正是由于这种精神,悲剧常常发生在主人公的冒险过程中,这与我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很容易使我们产生共鸣,触发我们内心的恐怖心理。[3]《圣经》作为基督教的经典,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的目的在于教导人们区分善恶,提供伦理道德的标准,如人与人之间如何相处,对于触犯自己的人如何对待等,激发了人们对于周围事物的恐惧心理。在西方国家,宗教信仰不仅代表着人们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而且是道德伦理和正义公平的象征。 为了引起观众对影片的兴趣,有时电影制作人会将基督教《圣经》中的宗教意识融入到影片的创作过程中,这样不仅发展了恐怖电影,而且也给观众带来感悟和思考。[4]例如在1995年上映的由大卫·芬奇执导的美国影片《七宗罪》,被看作是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最具代表性的宗教恐怖电影。影片以罪犯约翰·杜制造的连环杀人案为叙事线索,从警员威廉·沙摩塞和大卫·密尔斯的视角出发,讲述了“七宗罪”系列谋杀案的故事。罪犯约翰·杜杀死了犯有暴食、贪婪、懒惰、淫欲、骄傲罪责的五个人,又出于对密尔斯家庭美满的嫉妒,杀死密尔斯的妻子,而密尔斯虽然是个虔诚的基督教徒,但压抑不住自己内心的盛怒和悲伤,暴怒之下开枪将约翰·杜打死。种种巧妙的设计,最后借密尔斯之手完成了7条训诫中的最后一条,从而形成了一个完美的系列谋杀案。这部影片深刻反映了道德沦丧等社会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探讨了有意义的犯罪与无意义的犯罪之间的区别;罪犯通过《圣经》来杀人,具有很大的现实意义,而最后警员密尔斯的愤怒杀人,则具有巨大的讽刺意义。 (二)东方恐怖电影中的佛教文化 在东方恐怖电影中,普遍讲究因果报应、天道轮回。尤其是泰国,更是将这种佛教文化教义运用到各种影片之中,从而起到教育、警醒世人的作用。 泰国民族文化极其浓厚,根植于原始宗教所创造的佛教文化,使影片在发展过程中特别注重事件的因果关系。在泰国,佛教文化有其特有的符号特征。在泰国恐怖电影中,经常可以看到许多的佛像、寺庙或者竹楼。这种建筑常散发出一种敬畏、庄严之感。在《婴尸》《棺材》《罪孽成佛》等片中都有体现。这些寺庙殿宇的出现,体现了人们对佛教文化的信仰与尊崇。泰国恐怖电影遵循着佛教文化,讲究“因果循环、转世轮回”,一切皆是因果关系,弘扬的是一种向善的心理,作恶便会付出代价,这是佛教对于人生的一种辩证解释。在影片《厉鬼将映》中,因为剧组失误导致扮演扶桑嫂的演员意外死亡,剧组却对外隐瞒,使那个演员怨气难消,利用影片进行复仇,最终都付出了代价。这些影片都在告诫人们,凡事要对得起自己,对得起良心,不要在错事上心存侥幸,因为不知道什么时候,你可能会为此付出惨重的代价。 无论是在日韩恐怖电影中,还是在泰国恐怖电影里,鬼都是真实存在的。鬼的形象与佛教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在佛教教义中才承认鬼的存在。鬼的概念是从佛教理论或传说中演化而来的,由于鬼与佛教的这种联系,致使东方恐怖电影中时常出现真正的鬼,往往借助鬼来惩罚施害者。但是,在复仇成功之后,鬼并不能从中得到解脱,这也正说明了因果轮回的关系,不管是人还是鬼,终究不能摆脱因果轮回的命运。 三、东西方恐怖电影在艺术手法上的差异 首先,从影片的叙事方法上来说,东方恐怖电影遵循东方传统文化中的叙事方法,以平淡、含蓄、委婉为主,常有“意蕴深远”的意境美感。影片通常以离奇古怪的现象或者是突如其来的“意外死亡”作为事件的引出,当“诡异”或者“死亡”“伤害”接二连三发生在主人公身边时,主人公便会竭尽全力调查事件的真相。[5]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更加恐怖离奇的事件随之发生。在真相之后,貌似恩怨的终结却有可能继续循环,平静的结尾埋伏着更加离奇凶险的火种。而西方恐怖电影摒弃了含蓄、委婉、平淡的特点,一开始便营造出紧张的环境氛围,不常设置悬念,并且在影片高潮来临之前就交代好所有的背景,不在意故事的完整流畅性,电影更多是关注片中主人公的生死问题,关注他们如何摆脱逆境,如何走出灾难境遇。 在影片的人物设置上,东西方恐怖电影之间也存在着明显差异。东方恐怖电影中的杀人者多为鬼魂,这些鬼魂都是在生前遭受迫害而死,他们生前是社会弱势群体,遭受到周围环境的欺负,在死后报复曾经伤害过他们的人。而且在电影中,人物的正邪区分并不是太明显,即使是邪恶的一方,也有自己的无奈和苦衷。如《厉鬼将映》中扮演扶桑嫂的演员;《鬼影》中的女鬼纳塔,这样的设置令一个简单的鬼魂复仇的故事更加精彩、紧凑、悬念迭生,触动观众的内心。西方恐怖电影不像东方恐怖电影那样是为了复仇,他们没有特定的杀人理由,仅仅只是因为心理有问题,甚至是心理变态,如影片《沉默的羔羊》中的杀人魔汉尼拔;《电锯惊魂》系列中身患癌症的约翰。而且电影中根本不存在人物之间的正邪关系,两者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界限。 四、结语 东西方恐怖电影在各自的发展领域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魅力,而双方之间又有着明显的区别。西方恐怖电影注重视觉观感效果,以宗教文化为依托,利用恐怖、惊悚的效果来呈现令人毛骨悚然的效果。東方恐怖电影则更加注重心理恐怖,以佛教文化为依托,讲究“因果报应”“善恶有报”“生死轮回”,宣扬了东方文化的传统理念。随着现代技术的进步和时代的发展,东西方文化之间的界限开始打破,各种文化相互碰撞和融合,为恐怖电影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许南明.电影艺术词典[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5,72. [2]王晶.恐怖电影的价值论说[D].兰州大学,2011. [3]王素娟.中西悲剧精神的理解与比较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11):198-199. [4]李彬.探究西方恐怖电影背后的宗教文化特征[J].戏剧之家,2014,(7):211-211. [5]马智超.论泰国恐怖电影的特征[D].河北大学,201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