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杨显惠“夹边沟”系列小说研究综述
范文

    李蓉

    【摘 要】杨显惠是中国当代文学视野中有独特价值和魅力的作家,他在20世纪80年代创作了大量以知青和渔民为题材的中、短篇小说。2000年以后,又连续推出了《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甘南纪事》三部小说。本文将在现有资料的基础上,整合目前学界对杨显惠创作的研究现状。

    【关键词】杨显惠;小说;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I247 ?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5-0221-02

    杨显惠在20世纪80年代登上文坛,前期发表了一系列作品,但未引起关注。而这位有着强烈人道主义精神的作家从未停歇对人类历史与命运的思考与探寻,最终在新世纪初,带着他历经心血的巨作《夹边沟记事》强势回归,像一颗巨石一样撼动了沉睡的文坛。

    一、作家研究

    相比于杨显惠早期创作的研究状况,后期的创作研究显而递增,但对于作家本身的全面性研究还不是很多。党艺峰《一个远离当下生活的当代作家———杨显惠论》,从作家生成方式、写作状态和南北地域差异的影响入手,将杨显惠定义为“远离当下的当代作家”,并将这种“远离”视作其背负的宿命。由以上两点分析,文章指出,杨显惠的写作必须克服两个困难,“一是历史哲学或者价值观的调整,另一个就是小说体式的选择”,而前者最终要“落实到小说体式之中”,因而杨显惠选择了一种充满歧义的文体,而党艺峰认为杨显惠的成功就在于这种歧义文体的选择,且具有特定的当代文学意义。杨光祖《唯一的一只文学之狼》中,表示他倾尽所有只为以文学的方式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开垦一个个别人不敢碰的题材“现”“象”,坚持文学的真实性。

    杨显惠虽然是甘肃人,文本创作也以西北一带为中心,但他却是天津作家。黄桂元《背景·流变·地利——新时期天津作家动态考察》是对持有天津户籍、档案和职务的新时期作家进行的研究,但他们的文本创作中心不一定都是书写天津。杨显惠便是津门小说的“他者”,他的写作始终坚持从人道主义出发,真实地记述发生在底层人民身上的历史,使读者能够得到感悟。小说以其扎实的白描内功展示了罕见的思想深度、品格厚度和人性深度。

    二、“夹边沟”系列小说研究

    “夹边沟”系列小说被称为中国的《古拉格群岛》,这充分说明了它所蕴含的非凡意义,也促使了对它研究题材的广泛。

    (一)题材:“人性”与“历史”

    “人性”在杨显惠的小说中是最明显的特质,这和作家本身具有的人道主义有密切的关系。徐兆寿《“接地气”和“接天气”——兼谈对“人学”的超越》,主要是从“接地气”和“接天气”两方面探讨文学作品的所应该具备的“气”性,认为文学作品中应当增添人与天地间那种宏大的、神秘的、壮阔的交往,而不是对“人学”的过分提倡。其中,杨显惠无论是对时代大潮中冤气和怒气的挥洒,还是对地下黑暗的挖掘等,都充分表现了他文学作品中“接地气”的特征。张军府《极限境遇叩问多面人性》,这篇文章虽然以人性为出发点,但更多地探讨了作家作为伦理主体在文体上的摇摆。张军府认为在叙事形式上,《夹边沟记事》模糊了纯艺术形式和大众艺术形式的界限,小说虚构与再现现实并行不悖。李莉《拷问人性深处的灵魂——〈夹边沟记事〉思考》,从人的属性和文化的影响出发,对《夹边沟记事》里所体现的人性进行了探讨。分析了造成人性异化、尊严被踩踏、文化被戕害的原因。哈建军《论杨显惠“纪实”系列小说中的两种“人性解码”》,对“人性”提出了另一种思考,认为“人性”是杨显惠作品中解剖社会文化、解析社会制度的“解码”,也是我们解读其作品内涵的“解码”。

    “历史”在《夹边沟记事》是不可忽视的存在,杨显惠作为挤开“历史门缝”的作家,他用书写“历史”来关照“人性”。卢翎《逼近历史的真相——关于杨显惠的“夹边沟”系列小说》,通过对书中“历史”的解读,认为杨显惠的“夹边沟”系列小说就是现实语境下提供的一份独特的关于右派生活的再思考与再认识,同时,也是对于“尘封”历史的展露。将杨显惠的“反右”叙述称为反右“非亲历叙述”,主要是由作者的非亲历性、旁观者的角度,以及人的立场、批判意识三个特点组成的。

    毛伟东的《打开历史的褶皱——解读杨显惠夹边沟“生命三部曲”》,通过对文学与历史的探讨,表明杨显惠夹边沟“生命三部曲”是以文学的形式直逼历史,并结合现时的姿态,基本实现了对于“褶皱”历史较大程度的还原与重构。郑念《大历史下小人物的人性悲剧——读杨显惠的夹边沟系列小说》,通过对小说中人物的不同悲剧的分析,得出造成这些悲剧的原因是政治环境的畸形。凤群《历史的还原与超越——读杨显惠“夹边沟”系列小说》,主要探讨了小说对历史的还原、知识分子的虐恋性以及作品所表现出的人性的超越。陈冲《历史的细节和由细节拼接的历史——读〈定西孤儿院纪事〉》,从文学理论方面讨论了文本篇幅的问题,之后通过对技巧的讨论,研究出他所要表达的内容即纪录关于一段特定历史的、其真实性令人信服的历史细节,表明杨显惠对历史细节的描写是一种文学的记录。余淑琴、柯贞金的《杨显惠夹边沟系列小说批判的艺术及价值》,通过对“错位”“历史缺席”“不动声色”的“批判”的深度审视与辨析,发现在面对当下情绪化文风和享乐主义风气较为浓厚的文坛,杨显惠夹边沟系列小说产生了一种新的批判意义,即一种批判的“历史主义”价值。

    (二)叙事

    叙事技巧的热烈讨论彰显了杨显惠“夹边沟”系列小说的复杂性,特别是在杨显惠对苦难与饥饿的叙事中。袁爱花《饥饿与叙述——重读杨显惠“夹边沟系列”》,对饥饿的描述似乎更多的是在饥饿对人的生理和行为层面,而对于饥饿叙事是否真正还原了历史真实,笔者在肯定作品的高度真实性和纪实性的同时,认为对由亲历者亲自叙述历史,作者作为转述者的历史文本就缺乏了多层面的对话关系,从而唤不起人们的责任,只能成为怀旧的一种方式。谢纳《论〈夹边沟记事〉的苦难叙述》,认为在《夹边沟记事》中,杨显惠以其传统文学叙事的颠覆性书写,重新诠释了苦难叙事的文学向度。同时,否定了以文学性和审美性作为衡量《夹边沟记事》苦难叙述的标尺。硕士张鑫《杨显惠的苦难叙事研究》的论文,主要通过对“伤痕文学”“反思文学”、《古拉格群岛》与杨显惠的苦难叙事相对比,发現杨显惠苦难叙事中的一些不足和缺憾。张晓勇《杨显惠〈定西孤儿院纪事〉述评》,通过对《定西孤儿院纪事》里饥饿叙事的伦理意义、救赎探寻、政治隐喻、荒诞象征四个方面的探讨,得出在饥饿叙事中杨显惠抑制了以往对伦理道德、人性和政治意图共同合谋所制造的惨烈恶行的揭露,而是把目光投向了人类生存的普遍困境。

    徐仲佳《纪传叙事传统的复活——论〈夹边沟记事〉》,通过《史记》的纪传叙事来研究《夹边沟记事》的纪传叙事。认为杨显惠在创作实践中以集体无意识的方式显现了一个民族的文脉。而且,从文学实践上升到对人性考察这一点,以及重章互文、爱奇等叙事手法和真实性上,《夹边沟记事》和《史记》也是相通的。张莉《论〈甘南纪事〉的叙述技巧》,从小说形散神聚的结构、“乡下人”语言的运用以及“在场”“他者”的双重叙事策略方面,探讨了《甘南纪事》的叙述技巧。

    (三)在语言方面,比较突出的是彭金祥的《朴实厚重,力透纸背——杨显惠“命运三部曲”语言风格研究》,文章简要分析了杨显惠“命运三部曲”的语言风格,指出在其三部曲中,其两部是一类,真实再现历史,其目的是为了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甘南纪事》是另外一类,探索民族文化,表现时代精神,语言质朴无华,平静自然,有着深刻的历史震撼力。

    (四)生态

    刘青汉《当代甘肃生态文学论》通过文学作品中所呈现的甘肃来研究当代的甘肃生态。杨显惠的《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等无疑是研究当代甘肃生态的典型作品,他集中再现了特殊历史阶段甘肃地域和人文的特殊生态真相,用真实的态度将生态镶嵌在历史之中。

    三、《甘南纪事》研究

    《甘南纪事》虽然都囊括在“夹边沟”系列小说中,但它与《夹边沟记事》《定西孤儿院纪事》所不同的是,它更集中表现了甘南藏族的民族生活风貌,是一本原汁原味的地域特色小说。所以,对《甘南纪事》很多学者采用单独的研究。

    张晓琴、罗长凤的《民族文化危机的书写与反思》一文,强调了《甘南纪事》中生活在甘南的藏族的传统生活观念与现代文明的冲撞。表达了民族的传统生存观念在现代社会中的乏力。雷达的《民族心史与精神家园》中认为《甘南纪事》是一部跨文体的写作,它展现了甘南草原原有的民族文化生态正在工业化地步步逼近中快速地消解着。孙德喜《现代语境中的藏人民性——论杨显惠的短篇小说集〈甘南纪事〉》,通过对《甘南纪事》中某些短篇小说中的分析,来探讨现代语境中的藏人民性,使完善藏人的这些传统民性。

    参考文献:

    [1]毛伟东.打开历史的褶皱——解读杨显惠夹边沟“生命三部曲”[J]. 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1(01):82-87.

    [2]徐仲佳.纪传叙事传统的复活——论《夹边沟记事》[J].南方文坛,2016,(04):146-150+160.

    [3]孙德喜.现代语境中的藏人民性——论杨显惠的短篇小说集《甘南纪事》[J]. 阿来研究,2016,(01):217-223.

    [4]张莉.论《甘南纪事》的叙述技巧[J]. 阿来研究,2015,(02):166-170.

    [5]谢纳.论《夹边沟纪事》的苦难叙述[J]. 小说评论,2014,(06):143-147.

    [6]劉青汉.当代甘肃生态文学论[J]. 兰州交通大学学报,2013,32(05):4-8+26.

    [7]哈建军.论杨显惠“纪实”系列小说中的两种“人性解码”[J]. 名作欣赏,2012,(35):17-19.

    [8]彭金祥.朴实厚重,力透纸背——杨显惠“命运三部曲”语言风格研究[J]. 前沿,2012,(16):159-161.

    [9]雷达.民族心史与精神家园[J]. 小说评论,2012,(04):44-48.

    [10]徐兆寿.“接地气”和“接天气”——兼谈对“人学”的超越[J]. 小说评论,2012,(04):57-63.

    [11]张军府.极限境遇叩问多面人性[J]. 名作欣赏,2011,(06):37-39.

    [12]袁爱华.饥饿与叙述——重读杨显惠“夹边沟系列”[J]. 名作欣赏,2010,(26):130-132.

    [13]张鑫.杨显惠苦难叙事研究[D].海南师范大学,2010.

    [14]党艺峰.一个远离当下生活的当代作家:杨显惠论[J]. 小说评论,2010,(02):76-79.

    [15]黄桂元.背景·流变·地利——新时期天津作家动态考察[J]. 小说评论,2008,(04):22-27.

    [16]陈冲.历史的细节和由细节拼接的历史——读《定西孤儿院纪事》[J]. 南方文坛,2007,(06):78-81.

    [17]郑念.大历史下小人物的人性悲剧——读杨显惠的夹边沟系列小说[J]. 社会科学论坛(学术研究卷),2007,(05):180-183.

    [18]凤群.历史的还原与超越——读杨显惠“夹边沟”系列小说[J]. 文艺争鸣,2004,(06):49-52.

    [19]卢翎.逼近历史的真相——关于杨显惠的“夹边沟”系列小说[J]. 小说评论,2002,(04):57-59+46.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6 11:4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