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萤》的叙事策略
范文

    任娜,刘宇婷

    【摘 要】在《萤》中,村上春树通过同故事叙述视角、直接引语与个人观点相结合、环形叙事这三种形式对“我”与同伴们之间的青春往事展开了细致生动的现实性描写。同时开放性结尾又打破了文章整体的写实风格走向,将非现实性注入到写实描写之中。但是此种非写实结尾并未改变文章故事的真实性特征,在这段讲述之中,借由萤火虫这一微小生物,“我”最终收获了自我的成长感悟。

    【关键词】村上春树;萤;同故事叙述;环形叙事

    中图分类号:I106 ?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7-0197-02

    《萤》收录于村上春树1984年发表的个人第三部短篇小说集《萤、烧仓房及其他》中。村上春树的代表作《挪威的森林》正是在此篇的基础上扩展而成。《萤》讲述了发生于十四五年前“我”与同伴们之间共同经历过的一系列往事。这些同伴中有“我”的大学室友,有与“我”曾有过亲密关系的女生直子以及“我”高中时的男生好友。故事记录了“我”与这些人物的某段交叉重叠的人生时光。在叙事特征方面,作者通过同故事叙述视角、直接引语与个人观点相结合、环形叙事这三种形式串联起故事的脉络。与此同时,作者借由“萤火虫”而设置的开放性结尾又使得文章现实性与非现实性内容相结合,也让故事本身扑朔迷离,从而扩大了文章可供读者想象的空间。

    一、同故事叙述

    小说《萤》中,村上春树并未采用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视角来完成叙事,而是采用第一人称有限的内视角介入文本。此外,本文中“我”既是故事的讲述者,同时也作为主人公参与了情节的始终。因此,此种叙事手法即同故事叙述指的是“叙述者与人物存在于同一层面的叙述。当人物——叙述者也是主人公时同故事叙述可以进一步确定为自身故事的叙述。”①同故事叙述使叙述者能够参与到情节中去并且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同时也能够使读者更容易与故事产生共鸣感,于无形中增强文章的可信度。

    《萤》的叙述者“我”讲述了一段青春往事。文章开篇第一句话就已点明,故事描绘的是一些十四五年前的记忆。这个时间点“我”正在上大学,此处作者用了大量的笔触描写了“我”的宿舍生活,从宿舍的居住环境、每日的升旗活动到宿舍里的室友。视觉范围从外到内、从大到小,作者将观察的聚焦点集中在了学校里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本身。这一点可以从“我”与室友的谈话看出,我们谈论的都是日常琐碎。在其中“我”谈到一件与室友发生的矛盾,室友每天早上要做收音机体操,而这一行为已经影响到了“我”的睡眠。“我”也尝试着与室友沟通交流,但是结果并不让人满意。“我只好作罢,重新上床。那以后他还是一天不少地做那个广播体操。”②这里也为后文中“我”处理感情事情的态度埋下了伏笔。“我”对待棘手事时并非据理力争而是采用妥协的态度,这一妥协态度同时贯穿了“我”性格成长的过程。

    故事写到这里,女生直子登场。“我”讲述了我们之间两次见面的事,这期间“我”和她的谈话始终保持着距离感,两人试探着接近彼此的内心,却无果而终只能默默分别。接下来,“我”在十四五年前的回忆之中加入了一段插叙,将时间轴拉回到高中时光。这是回忆之中的回忆,用以描写“我”与直子的故事以及引入我的男生好友这个新的人物。在这一段描写中,有别于全文中大量出现的直接引语,这里完全没有“我”与他之间的对话,有的仅仅是从“我”的视角中看到的他的故事。在这里读者可得知,这三人之间并非毫无关系,直子和我的男生好友原来是一对情侣。谈到男生自杀而亡时,“我”由于视角的限制,所讲述的内容看起来轻描淡写。但是“我”并非将他的死亡当成一件无关痛痒的小事,相反则十分在意这位朋友。因为在“我”的描述中,男生是一个“他多少有一种喜欢冷笑的倾向,但本质上却是热情公道的人,对我、对直子都一视同仁,一样地开玩笑。倘若有一方默然不语,他就主动找话,巧妙地把对方拉入谈话圈内。”③这样一个开朗的人,按照常人理解是怎么也不会选择自杀的,但是第一人称的内视角观察到的仅是事物的某一侧面而非全貌,因此同故事叙述中的“我”无法获知男生好友内心深处的想法,这也为读者留下了更多思索的空间。

    在第一人称的叙事中,视角的局限性使叙述者只能通过自己的眼睛去看整个世界,因此无法获得全知叙事视角下的所有内容,无法像上帝一样洞察所有人的内心。但是这也就意味着,第一人称叙事会带来亲切性与真实性的体验。本文中“我”的讲述充满着口语化的特征,是一种日记式的散文体,读起来十分自然。回到男生好友突然死亡的这一件事上,正是由于视角的局限性,读者无法知道更多的关于这个男生的信息。他的离去对“我”和直子造成了极大的影响,这才使得“我”去思考关于生死这样的大问题。因此,有限的叙述空间会形成了无限的叙述想象,读者可以和“我”一样去思考死亡背后的原因及意义,去重新看待一个人的生命,这种视角上的朦胧其实是为想象上的拓展作铺垫。

    二、直接引语与个人观点相结合

    本文中“我”的过往经历构成了文章情节的主体。作者在描绘这些经历之时,使用了大量的直接引语。这使得读者能够直接窥探“我”的内心世界及了解“我”对世界、对人生价值的认知。直接引用人物间的对话,最大程度地保持了故事的真实性,还原了人物的性格特征。在此基础之上,个人观点的加入能够打破叙述的节奏、规范和引导读者的所思所想向着作者的表达方向靠拢。同时,由于这些经历发生在过去,而“我”所生发的一些感悟由于年龄的成长与岁月的更迭带有了现在的影子。现在的“我”代替了过去的“我”發声。这一些深刻的感悟是时间赋予的,随着感悟的升华,观点中关于人性的思考由此变得更为深刻。因此,个人发表的评论又具有了可纠正自我认识不足的特征。

    文章共有三次个人观点的介入。第一次是“我”对人生中一些无法改变的事情的思考,第二次则是关于生死的感悟,第三次则是“我”对青春、对少年时爱情的理解。

    第一次感悟关于“我”对于直子的看法。“我”与直子约在咖啡馆见面,“我”不能理解她怪异的谈话方式,于是认为“直子对我心怀不满,想必是因为同他见最后一面说最后一次话的,是我而不是她。我知道这样说有些不好,但她的心情似可理解。可能的话,我真想由我去承受那场遭遇,但毕竟事情已经过去,再怎么想也于事无补了。”④故事发生于“我”的高中时代,而替回忆发声的却是现在的自己。“我”对于往事无能为力的态度,认定即使再努力也无济于事的想法,其实是一种思想上的转变。这是岁月在代为发言,并不全然是高中时代的“我”的看法,从这里也表现出一种成长带来的无奈与妥协。

    第二次则因为男生好友的死亡对“我”造成很大打击,“我”开始去思考何谓生死。但是这个思考的过程绝对不是一蹴而就的,这从一些表示时间状态的词汇上可看出,例如“但不管我怎么努力忘却,仍有恍如一团薄雾状的东西残留不走,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雾团状的东西开始以清楚而简练的轮廓呈现出来。那轮廓我可以诉诸语言,就是:死并非生的对立面,而作为生的一部分永存。”⑤“在此之前,我是将死作为完全游离于生之外的独立存在来把握的。”⑥“然而,以朋友死去那个晚间为界,我再也不能如此单纯地把握死(或生)了。”⑦

    在上述引文中,作者描绘了“我”一系列心理挣扎的过程。在其中,读者能够看到诸多与时间节点相关的表达,这些节点将过去与现在相对比,说明对于接受朋友彻底离去的这个事实,“我”的确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去思考。这一跨度长达十几年,相比起十八岁的认知,若干年之后的自己认为生死并非泾渭分明的两部分,相反两者间是相向而行继而相互交融的。这一观点本身是否有定论,是否正确已然不重要,重要的是与回忆纠缠过后的这段思考使“我”更深刻地去认识何为生存与何为死亡。思考的过程比结果更能使读者体会到这一话题的重要性。

    文中最后一次的感悟回归到了题目本身“萤火虫”。“我”看着萤火虫,想着“萤火虫消失之后,那光的轨迹仍久久地印在我的脑际。那微弱浅淡的光点,仿佛迷失去向的魂灵,在漆黑厚重的夜幕中往来彷徨。”⑧这里,萤火虫作为一种意象承担了托物言志的功能。黑夜中彷徨飞行的萤火虫隐喻直子所处的精神困境同时也暗示了“我”与直子之间无疾而终的爱情悲剧。此处,萤火虫作为故事结束的标志意味着十四五年前的回忆就此告一段落。与眼前触碰不到的萤火虫的光芒一样,“我”与直子间也保持着这样若即若离的关系。

    三、环形叙事

    萤火虫虽作为文章的标题和重要意象,但在文中所占篇幅十分少。直到文章行至最后一部分,时间从高中时代切回到大学时代。彼时,室友送了“我”一个速溶咖啡的空瓶,瓶里放着一只萤火虫,室友认为如果以此当作礼物送给女孩子,对方一定会很高兴。在这样的情景之下,萤火虫作为借物抒情的意象本身才第一次出现在故事里,室友也借“萤火虫”再次回到文章视野内。以萤火虫为结尾,而非告知读者事情最终的进展。这一开放性描写使得文章非现实性与现实性相交融,留给读者更多的思考。

    从故事整体来看,室友虽作为边缘化人物却占据了相当的篇幅。第一部分作者用了大量的笔触描写“我”与室友大学生活的片段,表面上与故事的主要人物没有直接的关系,但是结合引入萤火虫这一意象的必要性来看,室友的再次出现,使得文章形成了一个闭合的环形叙事结构。于此同时,室友提到的“送给女孩子”也呼应了开篇所讲的“我”与直子之间的关系。作为连接环形叙事的重要关键点,萤火虫在本文扮演重要的作用。它的形象首先是一种美的象征,但是这种美并不是永恒的,它的美本身就带有一种转瞬即逝的脆弱感。其次,萤火虫意象本身的意义激发了“我”对于自我经历的一种新感悟。“我”凝视萤火虫的过程也是“我”回看这段人生旅程的过程,两者在情感共鸣点上是相吻合的。正是由于“萤火虫”这一意象的存在,才勾起了“我”对过去的回忆。

    注释:

    ①[美]詹姆斯·费伦.作为修辞的叙事[M].陈永国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171.

    ②[日]村上春树.萤[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9.

    ③[日]村上春树.萤[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5.

    ④[日]村上春树.萤[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6.

    ⑤[日]村上春树.萤[M].林少華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7-18.

    ⑥⑦[日]村上春树.萤[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18.

    ⑧[日]村上春树.萤[M].林少华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9,31.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4/12/22 21:5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