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傲慢”与“高见”
范文

    林心蕾

    【摘 要】《音乐诗学六讲》为斯特拉文斯基结合个人创作实践和亲身体验,以辩论者的姿态现身说法,将创作者个人置于历史环境中,谈论音乐的同时上升到社会哲学及人生哲学的高度。笔者试通过作者文中几组核心的观点词汇对此进行分析阐述,以诠释斯特拉文斯基主要的音乐思想。

    【关键词】音乐诗学六讲;斯特拉文斯基;自律论

    中图分类号:J601 ?文献标志码:A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18-0067-01

    一、引言

    伊戈尔·斯特拉文斯基作为顶尖的音乐家与理论家,他的创作题材宽泛、风格多变,正因如此,斯特兰文斯基的言谈,就像杨燕迪老师的评价,“从来不会四平八稳,而总是锋芒毕露”。

    《音乐诗学六讲》涉及了音乐艺术诸多方面的问题,甚至上升到社会学以及人生哲学的一些观点,虽斯氏话语不乏偏激之辞,抛开“偏见”看本质,书中的许多关于美学的思考确有独到之处。笔者就书中较为代表性的几个观点试做一阐释。

    二、斯特拉文斯基的几个主要观点

    (一)“无调性”与“反调性”

    斯特拉文斯基认为,传统调性体系中是有明显的中心引力倾向的。“无调性”从字面意思来看表示“不重视,不强调”。斯氏非常反感认为“无调性”即无秩序的说法,但他却在自己的创作中大量运用,于是他给了自己一个台阶:在调性严格的秩序规定之下从而打破这些规定,目的是为了建立一种新的调性秩序,这才是所谓的“无调性”。

    而20世纪最有影响力的作品——《春之祭》,斯特拉文斯基自己表示“《春之祭》也许听上去有些傲慢,但它绝不能和革命这个最具有颠覆性的词有任何的關联。”

    诚然,斯氏是一个反对音乐的极端表现主义者,但是在他的《春之祭》中却不用旋律,反而用节奏作为乐曲的主要表现手法并贯穿始终,这在当时的西方音乐领域引起了强烈轰动。

    (二)进步与进化

    20世纪的西方,音乐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元化的姿态。巴洛克时期的巴赫将复调音乐做到极致;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把主调音乐发展到了顶峰。在乐剧出现之前,作曲家便以歌剧作为主要的创作题材。直到乐剧出现,瓦格纳被人们奉为大师,这时社会秩序便倾向于乐剧,从而暗示审美向乐剧进化了。相较于物质领域,在精神领域,从无到有的进化未必是一种进步。文化发展的连续性是普遍规律,而当音乐文化日渐失去其连续性,音乐则开始对立割据。

    (三)自律与他律

    从《音乐诗学六讲》中不难发现,斯特拉文斯基的理论中反映出其强烈的“自律论”倾向,他另一本著作《我的生平记事》中写道,“据我看来,音乐从它的本质来说,根本不能表现任何东西,不管是一种感情,一种精神状态……表现从来不是音乐的本性”。

    斯特拉文斯基在《六讲》中“diss”了许多著作曲家包括柏辽兹。柏辽兹以标题交响乐与古典交响乐相区别,强调音乐的标性内容,它能使音乐得到普遍的理解。而斯特拉文斯基评价其作曲类型非常短命,认为柏辽兹的影响更多是在美学而不是在音乐。“如果一个人企图用音乐来表达情感演绎戏剧场景,甚至是模拟自然这难道不是对音乐的非分要求吗?”同样斯氏也用激进言语“diss”了瓦格纳。

    (四)学院主义与现代主义

    关于现代主义这一名词的出现斯氏认为本身就是荒谬的。就如同所谓“高雅音乐”,其实存疑。回到现代主义和学院主义上来,我们可以看出斯氏的立场非常明显的倾向于学院主义,他认为一味地脱离原本界定的音乐形式,无休止的创新推翻,是“道德沦丧,品味流俗的标志”。这就意味着作曲家们势必要在以往规则以外的范围另行建立自己的秩序。而这样的秩序一旦建立起来,又会为更多的人所打破。

    (五)执行与演绎

    斯特拉文斯基对于对演奏者演奏浪漫乐派作品往往以爱情以及人生经历作为非音乐的思维参照的举动非常不满。“当作品包含的某些元素本身即游离于音乐之外时,会容易让人想入非非,进而背叛了作品的原意。”

    指挥作为另一种形式的演绎,斯氏则对当时的许多指挥家进行了抨击,“他踏上指挥台,俨如一个跳大神的巫婆,完全不顾作曲家的意愿,按照自己的速度、自己独有的音色观念处理作品。”

    演绎家们除了需要掌握娴熟的技巧之外,还得有传统意识和整体意识,身上也必须具备难以学会的贵族性文化修养。只有在严格的约束中,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而斯氏是一个极度追求自由的人,却将规则束缚做到极致。

    斯氏是非常注重创作的人他认为艺术品的创作是深思熟虑和耐心设计的成果,因此,尊重创作者,才是尊重音乐。

    三、结语

    令笔者甚为感动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的许多言论却映射出高度的人生哲理之光辉。

    斯氏独特的音乐观念,始终坚持音乐的美在于形式的美学观。20世纪正是音乐流派精彩纷呈的时代,斯氏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之处,然亦不能逃脱过度偏激的漩涡,因此,《音乐诗学六讲》中虽有极其闪光的美学思想,但这也仍是反映着斯氏本人的审美思想需求。

    参考文献:

    [1] 白瑜.斯特拉文斯基《春之祭》音乐及文化研究,2017.06.12.天津音乐学院硕士论文.

    [2]陆小兵.论斯特拉文斯基的音乐风格及其〈春之祭〉的音乐特点. 1997,02星海音乐学院学报.

    [3]于润洋主编 .西方音乐通史, 2004.1上海音乐出版社.

    [4]斯特拉文斯基.音乐诗学六讲,2008.4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5 22:5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