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新时期以来《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概况 |
范文 | 宋敏 【摘 要】随着当今社会科技的飞速发展,世界变成了地球村,不同民族的音乐文化需要得到他者的认知、理解和尊重,音乐作为人类共有的行为方式和存在方式,增进了彼此的沟通与交流,对文化多样性、音乐多重感官的培养也成了新时期以来音乐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音乐无国界”在高校和基础教育环节中逐步渐进与推广。 【关键词】世界音乐教育;《世界音乐》课程;哲学基础;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2-0149-02 一、学科定位与教学宗旨 (一)学科定位 就我国高等院校音乐系科的教学体系和课程设置来看,近百年来基本上是以西方音乐教育体制和内容为尊,其他国家或地区的音乐内容基本“缺席”。可以说,这种不良状况严重剥夺了高等院校学生学习和了解世界多元民族音乐文化的宝贵机会。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了培养学生的多元音乐审美能力,形成音乐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真正展现世界多元民族音乐文化的真实面貌,国内许多高等院校开始打破“欧洲音乐中心论”一统天下的藩篱,将“世界民族音乐”作为必修课程引入大学课堂,并逐渐普及开来。至今为止,国内已有二百多所高校将“世界民族音乐”作为必修课程开设,这门新兴学科可謂在21世纪抓住了机会,引领着世界音乐教育的哲学观,开拓着全球音乐文化视野,将非主流音乐文化带入国内音乐教育的视野。 《世界民族音乐》作为普及多元音乐教育、弥补国内音乐教育体系边缘化的新兴学科,提高了学生认识世界的能力,其理论建构深化了学生的音乐观念,填补了原有知识结构的空白,建立了双向互动的思维意识;其实践过程提供了锻炼差异音乐能力的平台,并能以实践对理论的完善与反哺,增强世界音乐学科和音乐教育学科的交往与反思;其理论基础和实践活动都围绕着一种观念而产生,即对世界各地区、民族音乐的理解和包容、认知与认同、交往与共存,旨在提高对新兴音乐类型的兴趣和探索意识,学会转换他者与我者的多重身份,反思音乐在不同文化中的价值,用主体间性理解音乐与人类生活世界的关系。 (二)教学宗旨 《世界音乐》课程通过演讲、表演和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不同文化的艺术形式,通过聆听音响范例与积极参加课堂实践活动,体验与辨析特定文化的代表性音乐风格、音乐形态等。文本与实践、听赏始终是相互依存的,没有理念的实践活动不适应当下学科发展,只有以特定的文化观念来研究音乐事项以及探讨音乐在21世纪全球化背景下的特定文化功能,将音乐作为文化现象,结合具体文化语境综合探讨,才能适应该学科未来发展的趋势和走向。 《世界音乐》的教学宗旨不仅立足于关注学科知识、了解学科方法,更转向文化观念,隐性地辐射到哲学层面、心理学层面、社会学等层面中。通过对世界各个国家、各个民族、各个地区民族音乐的认识和体验,拓展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在尊重差异音乐文化的同时进而学会尊重不同种族和不同文化背景中的人和信仰,起到《世界音乐》课程在高校美育的重要性,推崇多元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学会理解世界多元音乐的“共同观念”。音乐是全球的共有现象,没有一种文化不携带音乐,每种文化也都意识到了音乐的潜在价值和独特价值。在当今文化联系紧密的音乐教育中,我们反而更容易对世界音乐产生多重感知,西方艺术音乐早已不再是孤单的美景,高校学生越来越享受音乐文化的多样性,乐于接受和经历新事物,世界音乐教育宗旨很有效地避免了长期以来范式化音乐教育的文化偏见,转向培养会理解、会包容、懂欣赏的新时期音乐人才。 二、课程目标与哲学基础 (一)课程目标 《世界音乐》作为一门新兴课程,自20世纪初在美国开设以来,已经被越来越多国家和地区的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所重视。各教育部门看到了《世界音乐》这门课程的发展前景及其为全球音乐教育所带来的多元视野,不断谋求着对该课程相关问题的深入研究。为培养各类型学生尊重文化多样性的观念、促进人本教育在各个阶段的健康发展。宏观地看,《世界音乐》课程的课程目标旨在跨文化地认知各民族音乐文化的特点,横向地剖析各音乐类型的共性与个性,不断强化理解文化多样性的概念,树立正确的文化相对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 该学科具体的目标主要来源于教育学、民族音乐学(音乐人类学)。教育学的观念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对于世界音乐教育过程的循序渐进、因材施教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引领《世界音乐》学科的是音乐人类学中的文化多样性观念。前者呈现教学和课程实施的教育措施,后者显露该学科的观念和视野。首先,知识与技能是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素质。 在新时期以来的《世界音乐》课程教学中,学生首先需要获得世界各民族音乐体裁、形式、乐器、乐种、音乐形态等特征,掌握学科本身的知识体系,初步了解音乐观念和音乐与文化的关系,这是对学生基本能力和素质的培养。其次,过程与方法是对学生学习经历、体验和方式的一种实践过程。学习世界音乐文化,不是以学为目的,而是以掌握分析音乐的方法为目的的终身学习。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体验、比较、探究与合作是学习过程必不可少的感悟与操作。与此同时,鉴赏和比较各类型音乐文化也是提高学生审美能力和逻辑思维分析能力的潜移默化的学习过程。 最必不可少的环节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升华,它表现为人内心世界的情感体验,是个体看待客观世界的态度,其对音乐价值的判断不仅从个人价值出发,还结合社会价值、自然价值,具备多元价值观系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属于学生潜在的、内隐的价值系统,主要表现在熏陶、净化、陶冶、领悟等方面,其核心素养在于以情感人,以美育人。 (二)哲学基础 哲学是探讨终极问题的学问,音乐教育的哲学问题也就是探究其定义、价值、功能等相关问题的研究。在《世界音乐》课程的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也始终有一个问题贯穿,即世界民族音乐是什么,为什么要开设这门课程、其教育思想是什么、能解决什么类型的问题。 石中英教授在《教育学的文化性格》一书中提到,人类教育发展史经过了神话与习俗的时代、哲学的时代和科学时代之后,21世纪的教育学活动将进入第四个时代,即文化的时代。①音乐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与文化有着密切的关联,同时音乐作为文化的外显,体现了文化的内涵、实质及其存在状态。教育概念是一个综合概念,包含历史观、价值观,是一种观念的引导和建构,自然脱离不了文化语境的理解。《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也曾提到文化的多样性与人权、创作、国际团结之间的关系,深刻地反映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理解成为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关键。② 在当代国际音乐教育的视野中,作为审美的音乐教育和作为文化理解的音乐教育一直是音乐教育研究讨论的焦点。西方艺术音乐的审美内涵往往通过音乐的基本要素来来阐释,而我们不可否认音乐作品的情感是从文化和认知中衍生的。单向地以音乐元素来看待审美价值,那么音乐的价值就是过于纯粹的认知者所认为的音乐外显的价值。同时也就遮蔽了音乐的内隐价值,也就是音乐携带的文化价值、情感价值,这种审美属于为艺术而艺术,为音乐而音乐,容易忽略非艺术的功能和影响,从而忽视音乐的非主流功能和价值。 世界音乐教育教学中,中亚、东南亚等地的音乐从悦耳程度上来比较自然是抵不上欧洲艺术音乐,但如何去定义美?如何去判断和认定东方音乐中的高级音乐?这种阶级意识是由于长期习惯于某种音乐的熏陶,听到从未谋面的音乐时所产生的排异的、反面的认知,对于这种现象更需要通过哲学解释学理论中的理解去认知。 任何音乐的理解都不应该基于一个预设的前提与标准,任何音乐现象或是音乐行为都是横向的音乐存在方式,是一种音乐状态。世界音乐最独特的魅力在于它是活态的、动态的,处在不断的变化过程中,所以用固定的、静态的“模子”是无法解释多种音乐形态的。举个例子,“贝多芬”的乐谱,我们在演奏时最要注重的是尊重原作的意图,通过精确的节奏、浪漫的旋律还原乐谱的真实性与内涵,这是用音乐学的实证去证实它的价值。而世界音乐文化,尤其口传心授的东方音乐,它的音乐价值并不是从实证中得来的,它需要借助的是感性的音乐体验和文化认知,作为人类文化多样性的一种呈现方式,有“存在的价值”和“自我价值体系标准中的价值”,而这个价值是独特的,是值得被了解、认知甚至还原的。 随着多元主义、文化相对主义价值观等教育新思潮的影响,世界性教育改革运动的兴起,文化多样性教育的不断扩大,《世界音乐》课程及教学实质上是一种跨越文化边界的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和提高人们领悟跨文化的能力,促进全球文化共生共荣的文化举措。音乐是多元的,因社会发展、历史背景、人文属性、思想观念的不同而不同,它可以表达一种形式,传达一种情感,可以具备社会功能,可以产生多元的影响。 三、教学方式与课程设置 (一)教学方式 教学方式是指教学方法的活动细节。包括教学过程中具体的活动状态、教学活动中实际呈现的授课形式。如讲授法中对《世界音乐》各类型板块内容的陈述,练习法中对《世界音乐》基本形态与风格的的示范与模仿,讨论法中对《世界音乐》观念的理解、尊重与交流。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实现教学内容和教学任务,使用不同类型的教学方式能使教师教学形成独特风格,也能推动和影响学生掌握知识的进程与方法。 目前我国《世界音乐》课程的教学内容集中在九大音乐文化区,但每个部分的内容很难在课堂中面面俱到,所以教学方式主要是通过截取专题的理论讲授、音乐鉴赏、实践活动等环节对具有代表性的民族音乐进行深入探讨,试图掌握音乐精髓与风格。《世界音乐》的教学方式大致可分为音乐赏析、理论教授与实践活动三种。 1.音乐赏析。音乐赏析遵循事物认知的基本规律,遵循音乐的基本审美,是从感性层面上升到理性层面的行为。这些音频资料大多源于民族音乐学者的田野采风,所以极具民间风格和代表性。在聆听时,教师往往通过相似风格的引导,让学生自主地学习和感受,探究地分析音樂形态特点。笔者认为,音乐赏析最需要实现的是有效聆听,是通过音响刺激想象,凭借想象获得审美体验;通过音乐渲染情境,通过情境创设和语言引导引申出音乐内涵和文化观念。所以,音乐赏析不是一个单一的过程和环节,实际上是一个综合体,它能实现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能力的培养。 2.理论教授。理论教授环节是紧跟音乐赏析的,在别样的音乐体验和多重乐感的培养后,教师需要对赏析音乐的基本民族文化背景和观念进行详细阐释,引导学生进入一个文化的语境,成为音乐人类学的“局内人”角色,尝试对世界音乐进行人文阐释,理性地分析相关谱例,有条件地观摩和学习乐器。譬如很多开设实践课程的高校,通过对印度乐器、甘美兰等东南亚乐器的实践,进一步加深了对该乐器、和该乐器所演奏的乐种的了解,认知到不同乐理体系下的音乐形成。当然这些实践环节需要教师的不断引导,形成以学生体验、感受、反思为中心的综合课程。教师通过合理的选择教学内容、明确教学目的,落实实践活动,引导学生的互动与探讨,引发学生对世界音乐的兴趣,激励对世界音乐研究的好奇心,结合音乐相关的历史背景、社会文化、生活世界建立与内心世界的有机联系,学会自主表达音乐中的文化和文化中的音乐。 3.实践活动。这部分的教学方式主要是演奏、演唱或创作,一般由教师带领学生共同观摩、编排演出。演唱部分首先要通过学习不同民族的乐理体系,譬如编排泰国传统乐曲的演奏,首先需要学习泰国传统音乐记谱法、对甘美兰等东南亚乐器进行学习、甚至熟络乐曲风格和创作背景。世界各民族音乐往往和舞蹈密切相关,有一些音乐实践需要借助形体教学辅助完成。在实践活动整个教学方式和环节中,音乐状态的呈现也能展现师生对世界各民族音乐的“知、情、意、行”的理解。 还有一种教学方式在高校盛行,即“世界音乐工作坊”,主要是邀请世界各民族乐器乐团展开互动教学,在高校理论课的基础上增加实践机会,在实践层面进一步加深多元音乐观念。南京艺术学院曾邀请泰国高校及其乐团教习东南亚乐器弹奏和乐理知识,目前我国中央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广西艺术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等高校不仅有自己的世界民族音乐工作室,还置办了各类型的国外民族乐器,聘请了专业的乐器演奏家授课教学,这种形式的教学不可忽视,实现了世界音乐教育最直观的过程,推动了《世界音乐》学科在国内音乐教育中的发展。 注释: ①石中英.教育学的文化性格[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2005. ②《世界文化多样性宣言》,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1年11月2日第二十次全体会议根据第IV委员会的报告通过的决议。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