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宿州戏曲的人文、审美价值浅说 |
范文 | 陈曙光 【摘 要】安徽省宿州,是当之无愧的戏曲大市,其地方戏曲中的主要剧种泗州戏、淮北梆子戏、坠子戏、淮北花鼓戏、四平调,均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五个剧种,在今天还活跃在大众舞台,除了这些剧种自身的艺术特色鲜明,它们共同拥有的历史人文价值、审美价值特征,也是保障戏剧艺术之树常青的主要原因。 【关键词】宿州戏曲;五大剧种;国家级非遗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23-0034-01 宿州戏曲,是宿州地方文化体系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的发生、嬗变、成型、兴盛过程,自身就含载着这个地区曲艺、传说、方言、歌舞等文艺样式的变迁历史。它展示的戏剧题材也反映了这个地区群众生活的方方面面和精神追求。宿州戏曲是宿州人民生活的历史记载,是这一地区人文情怀的映射。 一、 历史文化价值独具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团体、有时为个人所视为其文化遗产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体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工艺品和文化场所。非遗由人类以口头或动作方式相传,被誉为“民族记忆的背影”。而宿州地方戏曲中的泗州戏、坠子戏、淮北花鼓戏、淮北梆子戏、砀山四平调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灵璧皮影戏、泗县瑶剧列入市级非遗名录,这本身就表明了宿州戏曲的历史价值、人文价值所在。 经过二百年的发展演变,泗州戏已经成为安徽省四大剧种(徽剧、黄梅戏、庐剧、泗州戏)之一。在中国的戏曲史上,泗州戏已成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戏曲种类的优秀代表。泗州戏起源于宿州泗县,发展、成熟于淮河中游地区及广大的皖北地区,它记载了那里人民的精神和成果,完整地保存了那里人民的精神记忆。同样,淮北梆子戏、坠子戏、淮北花鼓戏,也历经了一、二百年的发展进程,它们不但把众多曲艺中的历史神话、民间故事经过艺术加工,改编成戏剧传世,在当代还创作了不少与时代同步、接地气的优秀剧目。这些剧目带有十分显著的宿州地区民风、民俗、说唱特征,折射了这个地区人文历史变迁,是宿州区域社会经济文化生活衍变和进步的艺术化见证。 泗州戏、淮北梆子戏、坠子戏、淮北花鼓戏、砀山四平调虽然音乐唱腔、表演手法不同,题材各具特色,但所积淀下来的人文价值是一致的:宿州戏曲的优秀剧目,大都体现了皖北平原特有的粗犷、豁达的人文气质和淳朴、率直的民俗风貌。这些剧种充分体现了戏剧艺术的原生态,扩大了宿州戏曲的展现方式。语言道白,均是来自宿州老百姓口中,设计唱腔也充分考虑当地的民间小调、民歌曲调等艺术形式,融合了皖北群众的生产、生活、生老病死、人情礼节。说的是当地话,唱的是当地调,演的是当地事,只不过进行了戏剧加工、升华、提炼。这些元素逐渐都融入了宿州地方文化,从该地区人文发展来说,无论从戏曲、文化、民俗,还是从音乐、唱腔、语言等各个方面,都有较高的研究价值和广阔的研究前景,是人类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二、鲜明的美学价值特征 宿州地方戏曲,是一个在淮河以北区域流行的艺术门类,其美学特征不可避免地和我国传统戏剧有共性的一面,如“综合性”“虚拟性”“程式化”等等。但是同时,她自身的艺术美的展示手段也不缺乏。 (一)综合性 宿州地方戏曲在体现“综合性”方面,拥有自己的独到一面:亦歌亦舞的舞台表现形式,巧妙吸收皖北地区乡间舞蹈身段的长处和乡土味,“野”味十足,增强了该地区戏曲的艺术表现力。 (二)虚拟性 虚拟,是根本,这就像国画中的大写意笔法,“方寸舞台,千军万马”。如宿州泗州戏《三审奇石》中的乾隆乘轿、梆子戏《穆桂英下山》中的穆桂英策马,以随从角色的舞蹈身段、步法模仿抬轿,以扬鞭虚拟骑马,尽管舞台上没有真轿真马,但观众通过欣赏演员规范化、艺术化的舞蹈动作,感觉到了乾隆乘轿的威风、穆桂英策馬奔驰的英姿。 (三)程式化 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宿州地方戏曲也结合当地千百年来的生活、生产习惯、进行加工、提升,变成为地方戏剧可用的典型“套路”。泗州戏的“压花场”;花鼓戏的“盘鼓”“压花场”“花鼓大走场”;无疑这些剧种的表演套路,日积月累,一代传一代,不断完善,扩大了宿州地方戏曲的美学内涵。不但如此,宿州戏曲还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运用到现代戏的表演当中。淮北梆子戏《刘老实送礼》一剧,刘老实三次饮酒,就是借用了传统戏曲中的程式:第一次,刘老实喝酒以壮胆,“举杯沉重,进口浅,双眉皱,强下咽”的程式;第二次是“借酒壮胆”,“举杯轻,进口深,二目瞪,一口闷”的程式;第三次喝酒,刘老实豁出去了,“夺过酒瓶,嘴对瓶口跌跌撞撞地饮了下去”。 宿州地方戏曲擅演生活小戏,质朴不俗,常刻画青春热烈的北方少女、少妇形象,刚直憨厚的壮汉形象,如泗州戏《拾棉花》中,两位少女私下里各自夸耀丈夫;坠子戏《卖甜瓜》中李迎春的开朗、大方,王保安的憨态可掬与诚实等。而那些略显刁钻、斤斤计较、好吃懒做的男女角色,也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如淮北梆子戏《鞭打芦花》中继母李氏的偏心;淮北花鼓戏《卖鸡》中徐老汉的嗜酒、小气等,无论生活中这些人物多么令人生厌,但在戏曲舞台上,通过演员的精彩表演、再塑造,观众看到的是剧中人物的可爱、好笑,是生活的启迪,是一种精神上的美妙享受。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