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言派唱腔及京二胡伴奏特点的若干体会 |
范文 | 唐明权 【摘 要】京剧走过了二百多年的发展历史。在不断的演变完善过程中,呈现出群星璀璨的局面,形成多种流派。言派是众多流派之一,在京剧发展史上独树一帜,占有举足轻重的位置。 【关键词】言派;唱腔;京二胡;伴奏;特点 中图分类号:J821 ? 文献标志码:A? ? ? ? ? ? ? 文章编号:1007-0125(2019)33-0029-01 言派艺术是在谭派艺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根据自身的条件长期改革而创立的一个流派。流派的特点体现在唱腔的风格韵味上。由于言菊朋先生拥有丰富的传统文化素养和高超的音乐天赋,对京剧传统表现技法领会深刻,因而他创造的言派唱腔成为京剧声腔艺术中写意风格的典型。言腔是语言学、音韵学结合的产物。言腔个性鲜明,清新脱俗,富于感情,对声腔艺术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加重了京剧的文化含量,提高了京剧的艺术价值。 一般传统的老生唱腔伴奏是不加京二胡的。自从1923年梅兰芳大师在京剧《西施》中加入京二胡后,产生了非常和谐、共鸣的音乐效果,也使乐曲的整体音色得到改善。后来根据老生唱腔的需要,在言派以及个别马派唱段也加入了京二胡。因为言派唱腔表达的感情比较委婉、厚重,而京胡的音色比较尖,穿透力强,需要京二胡浑厚的声音与之融合在一起,形成一种更加深沉的音色,更好地体现言派唱腔的风格,而且契合演员嗓音上的特点。 一、言派唱腔特点 言腔的特点是依字依情行腔,讲究吐字发声;打破传统的板式格局,不受老生唱腔程式化的拘泥,根据唱词和情感需要改变板的排字和行腔规律,使唱腔不落俗套;多用湖广音发声,在唱腔中音域的跨度非常大,音乐感非常强。唱腔抑扬顿挫、虚实结合,揭示出人物心灵深层的情感活动,富有感人魅力。 如《卧龙吊孝》[反二黄慢板],该唱段旋律丰富,行腔委婉,感情动人,是言腔中一个非常华彩的乐段。在“曹孟德领人马八十三万”中“曹孟德”三个字,唱腔旋律不同于传统老生[反二黄慢板]。传统老生[反二黄慢板]如《碰碑》“叹杨家……”唱腔旋律是平稳均匀的,用的是十六分音符,也就是说,节拍与节拍之间的时间距离基本一致,是一种“匀速运动”。而言派“曹孟德”运字的方法强调字头特别重,特别是“孟”字使用了切分音。此种唱法使人感觉“曹孟德”三个字独立感很强,强调并突出重点。此句还打破了平均节律的制约,运用了“渐快渐慢”的手段,对节奏进行变化,如最后一小节,在原来的节奏上突然拉长一倍。这种被称为“变变速运动”(相对于谭鑫培的“匀变速运动”而言)的手法,是言派显著的特点之一,丰富了京剧老生声腔艺术的表现力。 又如《让徐州》这段言派[二黄原板]也是言派唱腔的代表作,每句唱腔都新颖别致,每个小分句都有节奏、劲头、情绪的变化,每句唱腔都刻画出人物细腻复杂的心情,整体风格含蓄、委婉、深沉,字重音轻,充分体现了言派的艺术特点。 二、言派京二胡伴奏特点 言派唱腔伴奏风格突出了节奏、旋律以及音色的变化,给伴奏员在伴奏中对弓指法各方面的发挥提供了很大的发挥空间。伴奏员在伴奏时不能使用简单的拉法,而是要根据演员的气口、劲头,非常准确地使用带弹性的弓指法,这就需要伴奏员不仅要具备扎实的弓指法基本功,而且还要研究唱腔,培养较高的音乐素养,提高审美水平,比如,长短弓的变化、内外弦的变化、高低音的变化、抑扬虚实的变化、滑打的连接等,把演员唱腔的感情,准确、干净、洒脱地表现出来。京二胡在伴奏言派时有别于旦角,技巧运用有自己的特点,如滑音抹音幅度不能太大,顿挫间歇多一些,也就是说运用寸弓相对多一些,与旦角的伴奏相比,右手力度要适当增加。 仍以《卧龙吊孝》中“曹孟德领人马八十三万”为例,弓法处理也不同于其他老生[慢板]的伴奏,其演奏手法应与演员演唱风格一致。除“孟”字使用了切分音外,“领人马”的“人”字,也运用了切分音,这虽说是一个简单的音型变化,但它可以把言派风格体现出来。此句唱腔中“马”字最后一小节是言派比较有特点的地方,其他流派老生在演唱此句时,节奏匀速平稳,基本没有变化,但言派不同,唱到这里的时候节奏渐慢,唱法有一种“粘”的感觉,“八十三万”中的“三”字用了一个开花音,伴奏时抖右手力度要很强。 此句的最后一小节,就把言派的节奏特点展示出来,即突破京剧固有的程式,不受板式拘泥,演奏时快时慢,快慢自然结合。“周都督虽年少颇有肝胆”一句也比较有特点。“胆”字一般排字是在中眼上,但因为唱腔的需要,“胆”排在板上,伴奏时“胆”字用拉弓,并运用了装饰音;“命山人借东风在南屏成全”中“成”字,“6”加了一个抹音,增加了言派唱腔的韵味。 从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出,言派伴奏与其他老生流派伴奏不同,许多地方需要加特殊、细腻的处理手法,以体現言派不同于其他流派的特点。 三、结语 在言派唱腔伴奏过程中,伴奏人员不能照搬传统的方法,不能机械模仿,也不能满足于对戏曲音乐一般性的学习,一定要博学,融会贯通,这样才能站在一定的高度去理解言派。 参考文献: [1]邹德旺.戏剧表演的筋骨 铿锵节奏的律动—京剧打击乐的戏剧功能[J]. 戏剧文学,2016(10). [2]骆婧.民间戏曲的适应与变迁对戏剧文化生态研究的一种构想[J].中国戏剧,2009(04).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