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宋迪《潇湘八景》命意研究 |
范文 | 李栋良 摘 要:宋迪创作的《潇湘八景》,是以地域特色为核心的绘画。文章对《潇湘八景》的名称来源进行梳理考证,并认为,《潇湘八景》先画而后命名, “八景”名称的出处多是化用唐宋时期的诗歌。同时,反映了绘画的两个倾向:绘画文学化倾向和绘画内在欣赏的功能加强。 关键词:宋迪;潇湘八景;命意 一、潇湘八景名称的来源 (一)文学来源 “潇湘”相当于现在的湖南省地区,“潇”与“湘”本来是两条河流的名称。后来“潇”演变成了水清且深的意思,而“湘”作为江水的名称一直保留至今。“八景”一词单纯理解为“潇湘”地区的八个景点,这八个景点以衡山山脉洞庭湖一带为中心。在唐末到北宋时期,由于经济重心南移,出现了更多的以贬谪官员为主体的文学创作。“潇湘”本身就带有一种文学和书画艺术的冷色基调,而“八景”中“八”这个数字,又是表示“全”的意思,“八景”也可以理解为,潇湘所有景致基本可以融合概括为这八个特色。如李商隐《题汉祖庙》:乘运应需宅八荒,男儿安在恋池隍。君王自起新丰后,项羽何曾在故乡。“八景”中的“八”是一个大体概括,因此,我们可以说,潇湘八景是潇湘地区所有风景特色的总代表。 关于宋迪的《潇湘八景》在文中这样记载: 度支员外郎宋迪工画,尤善为平远山水,其得意者有平沙雁落、远蒲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好事者多传之。[1] 宋迪并非最早进行《潇湘八景》题材创作的画家,据记载最早进行“八景”题材创作的是黄荃: (黄荃)“有四时山水、山居诗意、潇湘八景等图传于世”。[2] 黄荃所画的《潇湘八景》,具体是哪“八景”不得而知,题材应该是来源于唐宋时期贬谪官员的文学作品。在唐诗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类似于“八景”的影子,诗中的文字、意向、表达的事物等都有“八景”中的内容,只是尚未整理为具体景物。举其中两例,如《洞庭秋月》,“洞庭潇湘意渺绵,三江七泽情洄沿。”“八月洞庭秋,潇湘水北流。还家万里梦,为客五更愁。”我们从这两首诗中物象的描写以及情感意境的表达上已经能看得出“八景”中《洞庭秋月》的影子,诗中有洞庭、潇湘、月、秋主要物象。正与《洞庭秋月》所表达的意境相符。再看《平沙雁落》,“潇湘何事等闲回,水碧沙明两岸苔。二十五弦弹夜月,不胜清怨却飞来。”“莫厌潇湘少人处,水多菰米岸莓苔。”诗中同样有沙、水、雁等景象,同时诗中意境幽深凄寒,给人一种望峰息心的感觉。 通过诗歌与“八景”中的词语对比不难发现,“八景”与唐宋时期诗歌有着密切的聯系。 (二)绘画来源 《潇湘八景》作为一种组画,很大一部分受到前人山水画题目的影响。关于“八景”与前人绘画对比,列表如下: 对比可知,《潇湘八景》所表现的绘画题材,在山水画成熟时期的五代以及唐代均有表现,最早表现的题材是李思训父子所画的《江山渔乐图》与《落照图》等。其他“八景”中所表现的物象除《洞庭秋月》外,前代画家均有表现。因此,《潇湘八景》的名称除来自于文学作品中外,还有一部分继承了前代山水画名称。 二、潇湘八景命意先后问题 (一)命意与文学的关系 对于宋迪《潇湘八景》的命意问题,邓椿《画继》记载:“宋复古八景,皆是晚景。其间《烟寺晚钟》《潇湘夜雨》,颇费形容。钟声又不可为,而潇湘夜矣,又复雨作,有何所见?尽复古先画而后命意,不过略施掩霭惨淡之状耳。后之庸工学为此题,以火照缆,孤灯映船,其鄙浅可恶。” 又赵希鹄《洞天清錄》记载:“宋复古作潇湘八景,初未尝先命名。后人自以为《洞庭秋月》等目之。今画人先命名,非士夫画也。” 然而,与宋迪处于同一时期的郭熙在《林泉高志》中提出了不一样的观点,郭熙认为先命名而后进行绘画创作,有助于绘画水平的体现。两种观点的不一致,不但是艺术观点的不同,其实,反映了绘画受文学影响,最后彻底文学化的现象,更能看得出,绘画命名先后的关系问题。这一点我们可以参看余嘉錫先生的观点:“古书之命名,多后人追题,不皆出于作者之手,故唯官书及不知其学之所自出者,乃别为之名,其他多以人名书。今列举古人名书之例,序之如左:一曰:官书命名之义例;二曰:古书多摘首句二字以题篇,书只一篇者,即以篇名为书名;三曰:古书多无大题,后世乃以人名其书;四曰:《汉志》于不知作者之书,乃别为之名;五曰:自撰书名之所自始。”[3] 关于古代书籍文章的命名主要有五种方式,其中第一、第二、第五与绘画的命名方式极其相似。第一类是根据书的意义内容命名,第二类是摘取书中首两个字命名,第五个就是书写出来以后作者就给起了名字。文章的写作都是围绕作者思想展开,有很强的随机性,基本上文章都不加题目,后人整理,为了分清所以才加了题目。绘画也如此,本来画家只是为了表现一个物象,要将物象以及个人感情充分表达,不会考虑到起什么名字。无论是文学还是绘画,随着文体的不断丰富,绘画题材的不断丰富,渐渐地出现了先命题后作画,也就有了科举考试中的应制诗以及画院中所谓的“画题”。 (二)先画而后命意 宋迪对于潇湘八景的创作应该是先画而后命意,这种观点,同一时代的邓椿、赵希鹄也这样认为,可以找到具体绘画作为旁证。宋代以前多数画家都应该是见到具体景物,有感于事物的美好而进行艺术加工创作,不是先拟定题目,再去寻找表现对象。见到美好的事物凭着感觉深入作画,画作完成写上名字,更无暇先想什么题目。很多名画的题目都是收藏者后加的,如马远的《踏歌图》本来是因为画上收藏者的题诗而定的名字。而所谓的画院以诗为题,让画家进行创作也只是考试时临时的做法,其题目内容也不是死板的文字,而是非常灵活。正如邓椿等描述的,《潇湘八景》中这八个题目,基本上是表现夜晚的景色,这种景色根本很难表现,所以,邓椿在《画继》中说:“不过略具烟霭惨淡之状”。明代沈颢也认为在进行绘画创作或写生之前先命题是不太可能的。郭熙云:“作画先命题为上品。无题便不成画,此语近于胶柱。譬古人作诗,无题即命题,不以无题题之。若题在诗先,其响不之而之人乎?”[4] 绘画的命题只能说早期是后命题的,后来,由于实际的需要开始提前命题,如画院考试。宋迪作为士夫画的代表人物,创作的《潇湘八景》不会先命题,且命题也不会这样难为自己,画较难画出的题材。 三、命意问题内在含义 (一)绘画文学化的表现 宋迪生活的北宋时期正是被郑昶称为“文学化时期”,绘画的主体以及绘画的风格都紧密的同诗词等文学作品相联系。经过五代时期的过渡阶段,正式开始了文学化创作,代表人物如李成、范宽、郭熙等。他们不论是绘画思想还是创作都带有文学思想,正如郭熙《林泉髙致》所说,柳子厚善论为文,余以为不止于文,万事有诀,尽当如是,况于画乎? 从这段文字中可以看出,宋代绘画中出现文学化,同样宋迪时代所作的《潇湘八景》,正是这个时期的产物,正如上面所举的例子,“八景”中的每一景都可以在前人的诗歌中找到文学化的影子。画题中所营造的景色物象很大程度上都是唐诗等文学作品的整体意向,如雁、月、雨、古寺、青山、沙洲等。“八景”就是在宋代绘画文学化的基础上,融合了唐宋优秀诗歌的整体意境,再融合江南地区的景物特色进行的艺术创作,到了宋迪时期正是绘画文学化的高峰期,文学作品也处于鼎盛时期。宋迪的《潇湘八景》得以流传,影响力也不断扩大,宋迪潇湘八景的出现,正是宋代以后绘画文学化的一个突出特征。 (二)重视抒情性的绘画思想 在前面所引的邓椿、赵希鵠等人的文字中可以看出,当时的人并不推崇画工绘画。当时的社会风尚是以士大夫画为主流,以苏轼、李成、郭熙等人的画风为主流的。文学作品已经渗透到绘画作品中,绘画作品不可能只是作为宣传礼教的工具,而是作为陶冶性情的工具,正如郭熙所说:“不下堂筵,坐穷泉壑,猿声鸟啼依约在耳,山光水色,晃漾夺目,斯岂不快人意,实获我心哉!世之所以贵夫画山水之本意也。”[5] 在宋代,绘画审美性以及抒发性灵的功能开始增强,《潇湘八景》的创作,代表了文人画审美的一个特殊标准,而这个标准在后世被重复表现,那就是文人绘画中“冷逸”一类的绘画风格。这种冷逸风格正是文人绘画抒情的高峰所达到的。《潇湘八景》的题目所营造的基本都是冷的意境,如远浦、晚钟、夜雨、雁落、秋月、落照等。这种冷,即是对于绘画画面的营造,也是作者内心真实的写照。后世的画家也将这种冷逸风格表现在画面之中。 四、结语 潇湘八景的产生发展,反映了绘画作品文学化的一个现象,在这种文学化的过程中,《潇湘八景》的创作还反映了绘画由社会功能性转向了个人的抒情性,这种抒情性,有着自己带有文人情怀的“冷逸”风格。这种风格不但是画面的营造,也是作者内心的表达。这种风格的出现有它的固定规律,也深刻地影响了后世文人画创作的思想和风格。 注释: [1][宋]赵令畤.侯鲭录[M].北京:中华书局,2002. [2][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63. [3]余嘉錫.目录学发微·古书通例[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4]广西大学《古今图书集成索引》编写组.古今图书集成[M].成都:中华书局巴蜀书社,1985. [5]郭熙.林泉高致[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 作者单位: 渤海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