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生活即狂草,狂草即生活 |
范文 | 李宛真 刘清扬 摘 要:祝允明的草书是真正的狂放不羁,而要形成这种“狂”离不开其坎坷的仕途经历和愈发矛盾的心历路程。他的狂草博采众长然后成自家风貌,经典代表作《箜篌引》在狂放中既见性情又尽合古法,书风偏近黄庭坚。 关键词:祝允明;狂草;《箜篌引》;书法 由于政治高压、文字狱严酷、台阁体盛行、社会气氛紧张,明初的书坛在压抑的环境中延续了元朝赵孟頫的“复古”道路。明中期王阳明心学兴起,书坛上出现了“复古”与“反叛”并存的现象,而祝允明就是处于这一关键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打开了向宋人学习的新径,一扫台阁体呆板庸俗之风,为晚明解放个性思潮影响下的“重情感、重独创”书家的崛起埋下种子。 一、祝允明其人 祝允明(1460-1526),字希哲、晞喆,因右手多生一指又自号支指生、枝山等,长洲(今江苏吴县)人。性嗜酒,为人放荡不羁,风趣洒脱,才华横溢。祝允明出生于官宦世家,祖父祝颢官至山西布政司右参政,母亲为大学士徐有贞之女,太仆少卿李应祯是其岳父。徐有贞、李应祯本就为吴门的前辈书家,因此祝允明拥有书法学习得天独厚的条件。文徵明言其“盖兼二父之美,而自成一家者也”。其书法与文徵明、王宠合称“吴门三家”。祝允明充满才气,但仕途经历却很坎坷。王卫民曾在其文章中分析过“仕途失意”是祝允明狂草书风形成的原因之一。闫继翔也认为祝允明善小楷和狂草这两种跨度很大的书体与漫长的科考给他造成的两极性格有关。西汉扬雄曾言“书,心画也”,今人也常说“字如其人”。一个人书风的形成离不开他的人生经历与心境的变化,因此祝允明狂草书风的形成亦离不开那段坎坷的仕途经历和愈发矛盾的心路历程。 二、祝允明的仕途与其狂草书风的形成 (一)早年——养尊处优与楷法精熟 祝允明从成化十六年(1480年,21岁)到弘治五年(1492年,33岁)一共经历了四场乡试才中举(弘治二年因病未试),又因听信算命人放弃第一次会试。这期间,他的外祖父、母亲、父亲、祖父相继离世。早年的祝允明是养尊处优的富家公子,在徐有贞的影响下主要学习晋唐法帖,他自言:“自髻丱以来,绝不令学近时人书,目所接皆晋唐帖也。”这一阶段他主要书写小楷,作字浑厚,形态略扁,主要得法于钟、王,留下《唐宋四家文卷》《离骚经卷》等作品。李应祯曾言:“祝婿书笔严整,而少姿态。”李应祯主张创新,反对台阁体,曾言“破却工夫,何至随人脚踵”。 (二)中年——失意文人与书风转变 中年的祝允明经济状况每日愈下,他发出了“纸上逐年添墨字,床头何日有黄金”的人生疑问。到了正德三年(1508年),49岁的他已经连续参加五次会试,皆不第。科考的失败重重打击着他疲惫的身躯,他的思想也逐渐从儒家积极入世的心态转变为释、道出世为主。对此葛鸿桢曾论述:祝允明早年师承的钟繇、王羲之、虞世南都带有道家倾向,临写过的《黄庭经》《笔髓论》也有明显的道家思想,他还像草圣张芝一样在醉酒后作书,这些行径都体现了失意文人祝允明或多或少渴望从佛、道思想中寻求慰藉的心情。这段时期他开始向往宋人那种自由抒情、游戏人生的态度,并将宋人的“尚意”书风融入晋唐古法尝试着创新,因此行书、草书作品逐渐多了起来。祝允明也反对台阁体,却不同李应祯那般极端,他主张先“随人脚踵”才能“不随人后”。他在《评书卷》中言:“盖师法古而结体密,源流远而意象深”,表达了对“古法”“本源”的重视。因此,他做了大量尝试,即把先贤的不同书风融入自己的行、草作品,比如王羲之的风流蕴藉,旭素的狂狷,苏、黄、米的意韵,留下了许多面貌多样、灵动自然的行书、草书作品,比如《摸鱼儿词》《乐志论草书轴》《致元和手札》等。 (三)晚年——矛盾重重与狂草寄情 正德六年(1511年),52岁的祝允明和儿子一同参加会试,子续登第,允明不第,其内心既是欣慰又是惭愧。直到正德九年(1514年)春,第七次會试失败,他终于放弃了科考,入京谒选,得到广东兴宁县知县一职。入职之后的祝允明在短暂的喜悦与勤劳执政后深感自己单纯的性格要融入官场实在不易,言:“仆诚不善仕,其故大率不能克己,不能徇人,不能作伪,不能忍心……”对于自己苦追一生才得到的为政生活祝允明深感失望和厌倦,继而生出无限的惆怅、消颓与思乡之情,徐慧曾例举了祝允明该时期的诗作为证。嘉靖元年(1522年)他得人推荐升任京兆应天府通判官,人称祝京兆,只一年就归隐还乡。短暂的喜悦后,是他对于归隐的纠结。祝曾言:“唯为归计,犹有所羁,不能快耳。”祝允明晚年的心境是相当复杂的,从放下大半生的执念妥协谒选,到为官不顺选择归隐,再到归隐之后矛盾纠结。此时他的性格变得更加狂放、敏感且多疑,如诗句:“枝山老子鬓苍浪,万事遗来剩得狂”。或许是不想再压抑本性的洒脱与不羁,或许是想发泄内心的矛盾与纠结,其书风逐渐从中年自然灵动的行、草转变为放纵不羁的狂草。他的狂草拥有自身独特的自然与天真,用笔千变万化,行笔沉着痛快,王世贞评其“风骨烂漫,天真纵逸”。《前后赤壁赋》《古诗十九首草书帖》《箜篌引》等正是其晚年狂草的经典之作。 三、祝允明狂草代表作《箜篌引》的艺术特色 祝允明秉承“遍友历代,归宿晋唐”的书学理念。他崇古、学古,并在中、晚年时期留下了许多“仿书”作品,“仿书”即非临非摹,取原作之意成之。祝允明转益多师而得自家风貌,这在其晚年作品《箜篌引》中得以印证。《箜篌引》又名《手卷曹植诗四首》,为祝允明晚年狂草登峰造极之作,纵36.2cm,横1154.7cm,纸本,现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内容包含《箜篌引》《美女篇》《白马篇》《名都篇》四首曹植诗,全卷共581字,116行。纵观全篇,作品既有晋人书飘逸脱俗、神采奕奕之韵,又有张旭书汪洋恣肆、让人肃然可畏之感,还有怀素书灵动自然、圆转流畅之态,更有宋人书意趣天成、自由抒情之意。李轶斐曾谈到过黄庭坚大字行楷对祝允明书法的影响,所以,《箜篌引》中也可以找出其明显学黄的影子。 首先,用线浑厚有力,线条中的笔墨趣味丰富。如“零落归山丘”的“落”字,草头的横画(图1)在行笔过程中加入了顿、挫,使笔画呈现出恰到好处的波势,用“点”大胆,巧妙地化线为点。如“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图2),这些点画饱满而多姿,使作品呈现一派生机与活力的景象。其次,布局巧妙,收放自如,常见于放长撇画或者竖画使字势开张并让下一字趁“空”而入。如“斗鸡东郊道”的“郊道”二字(图3),在紧凑的空间内形成强烈的视觉冲突。 祝允明在最后一首诗《名都篇》的末尾写道:“冬日烈风下写此,神在千五百年前,不知知者谁也。”以祝允明所在年代为起点,上推到“千五百年前”乃为东汉时期,这暗指他神往自己的草书可以和草圣张芝来一次跨越时空的对话,言辞中尽显其得意之态。再看作品,通篇用笔利落,有很多“出尖”的笔画,神采飞扬;行距紧凑,字形取扁势(图4);用墨大胆,轻重、枯湿对比强烈(图5);线条时而连绵不断,时而划线为点,时而又有疾驰拉长如长枪铁戟。如此种种,使作品有了强烈的抒情性与节奏感,形成典型的浪漫主义书风。当然,随心而书、纵情笔墨的后果就是这幅作品里有很多不计工拙的地方,这使得我们能透过那些恣肆而随意的笔触感受到当时祝允明在冬日烈风下豪情万丈、舒适畅快的情感。 正如颜真卿怀着悲愤心情写下《祭侄文稿》,王羲之在酒后飘然自得写下《兰亭集序》,同样,祝允明将一生的辛酸与苦闷化作万丈豪情写下《箜篌引》。他将一生的辛酸融入狂草,又用狂草来抒发他矛盾重重的心境,也正是如此,才造就了其精彩绝伦的狂草艺术。 参考文献: [1]文征明.题祝枝山草书月赋卷:文徵明集·补辑[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 [2]王卫民.祝允明狂草艺术研究[D].河南大学,2006. [3]闫继翔.撕裂的两极——祝允明的人生与书法[J].中国美术研究,2016,(4). [4]扬雄.法言[M].北京:中华书局,2012. [5]祝允明.写各体书与顾司勋后系:怀星堂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1. [6]文征明.跋李少卿帖:甫田集,文渊阁四库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 [7]祝允明.祝枝山全集[M].上海:上海大道書局,1935. [8]葛鸿桢.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M].北京:荣宝斋,1993. [9]祝允明.评书卷:中国书法全集祝允明卷[M].北京:荣宝斋,1993. [10]祝允明.怀星堂集[M].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12. [11]徐慧.从祝允明诗歌创作看其仕隐观的转变[J].中国韵文学刊,2009,(2). [12]王世贞.艺苑卮言: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3]祝允明.书述:明清书论集[M].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11. [14]黄惇.神会意得——从祝允q明文徵明到董其昌的仿书研究[J].中国书法,2015,(21). [15]李轶斐.黄庭坚大字行楷书对明代吴门书家的影响[D].首都师范大学,2014. 作者简介: 李宛真,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书法篆刻。师从刘清扬教授。 刘清扬,西华师范大学美术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书法篆刻理论与创作。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