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外光色彩研究在写生教学中的运用 |
范文 | 王磊
【摘要】在美术教学训练当中,面对景物直接写生是最基本的教学手段,也是有效提高绘画技法与绘画表现能力的重要途径。色彩训练作为写生教学中重要的基础学科更是不可或缺。在色彩写生这门课程中,外光色彩写生教学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正确的引导下,加强外光色彩的练习和对外光色彩的研究,能使学生更好地增强色彩感受力和掌握色彩规律的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发展道路打下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外光色彩;写生;色彩研究;印象主义;美术教学 写生是绘画的最基本方式,是直接面对物象进行绘画的表现手段。在美术教学中,写生更是一种不可或缺的学习方式。通过正确的写生练习,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造型能力与绘画技巧,而且能提高其观察能力和审美意识。 外光写生一般是相对于室内写生而言,室内写生的光源、温度等因素是比较稳定的,而外光写生是走进大自然,室外的光线、温度、天气、季节等因素是变化的。尤其是光线,会随时间和天气因素变化明显。 从博物馆保存的藏品中不难发现,很早就有了表现大自然题材的绘画作品,这些作品大多致力于如何解决人物与风景、形体与光影关系的问题。但作者主要是根据主观印象和画面需求来表现,特别是在古典主义绘画中,光的表现主要以物象的固有色和明暗关系的变化来呈现。真正系统、科学地运用外光色彩对景物进行描绘,是在19世纪60年代的法国,以创新姿态登上画坛的印象主义①。19世纪初,法国的巴比松画派②首先提出了“面对自然,对景写生”的口号,成为第一批走出画室,面对自然直接写生的艺术群体。这种艺术理念与作画方式为印象派的出现开辟了道路。印象派画家继承了巴比松画派的精神理念,加以同时代的光学理论为基础,开始对外光色彩写生进行系统科学的研究与实践,并取得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带有革命性的成就。这种在观察观念和审美观念上的变革,改变了人们的审美观,给观者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 随着外光写生的广泛推广,外光色彩的研究不但成为画家写生创作和探索艺术个性的重要课题,还成为了美术院校教学的重要内容。怎样才能很好地把外光色彩研究运用到写生教学中去,培养学生在掌握外光色彩规律的同时,在写生训练中通过对外光色彩的观察,寻找到具有个性的色彩感受和表现特点,为逐步形成自己的艺术面貌打下基础,是我们在外光写生教学中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一、外光色彩的产生 我们能看见并且辨别万物的不同颜色与形状,全是凭借光的照射,光照射到物体上,再反射到我们的视网膜而形成色彩感知。也可以说,没有光便失去了色彩,色彩离不开光,光产生了色彩。1966年,英国著名物理学家艾萨克·牛顿(Isaac Newton)通过“棱镜折射实验”,利用三棱镜观察到光的色散。牛顿把太阳照射的白光引进暗室内,使用三棱镜将光投射到白色的幕布上面,光被折射、反射、透射之后,被分解成红、橙、黄、绿、青、蓝、紫七种颜色,成为彩色的光谱,证明了白光是由不同颜色光线混合组成的理论。当验证出这个重要的理论之后,颜色的本质才逐渐得到正确的解释。这为印象派的产生提供了科学理论支撑。光学研究理论让印象派改变了对颜色单纯持有固有色的传统观念,由此开始,他们进入了对外光体系的研究探索。他们把画架从室内搬到户外,到大自然中去作画,追求对外光下景物的描写,所以印象派又被称作外光派。画家们凭借眼睛的观察去直接感受,研究与表现瞬息片刻间微妙的光线和色彩变化。当光线改变的时候,色彩随之变化。就比如天不是固定的蓝色,树叶也不是固定的绿色一样的道理,都会随光线和时间的变化而产生不同的颜色。克洛德·莫奈、阿尔弗莱德·西斯莱、卡米耶·毕沙罗等都是印象派代表性的画家。 这些独具慧眼的天才画家们运用“外光色彩”这个新的表现方式向世人展现了全新的视觉体验。也导致了我们对色彩的重新定义,并影响了我们的审美追求与表达方式。二、外光色彩的研究 我们生活的世界是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是光让这个世界变得色彩丰富。色彩具有强烈的视觉效果,能直接带给人以视觉冲击力,并唤起心理感受。色彩关系是指色彩间相互的联系,相互对比,相互依存、协调等关系,每一种颜色都不是孤立存在,而是与周围的颜色有联系的。构成画面色彩的三个客观条件是指固有色、光源色和环境色,还有一个主观因素的感受色。 固有色指物体自身所存在的固定颜色,一般来说就是物体在白色光源下所呈现出来的颜色。对物体固有色的认识,主要是为了掌握物体本身的色相,例如红苹果、绿西瓜、黄香蕉等。固有色主要体现在物体的受光部分与背光部分之间的侧光部分。在光学理论和印象派产生之前,油画作品中的色彩因素一般是以物象本身的固有色和明暗变化关系来表现所描绘对象。列奥纳多·达·芬奇(Leonardo da Vinci)在其绘画论中称之为“真色”,即所谓“物体本来的颜色”,也就是我们所指的固有色。他认为固有色是美的,并追求对物象固有色的表现。 可以自行发光的物体称之为光源,因为不同的光源体发出波长不同的光而产生了不同的光色,即所谓的光源色。例如日光与人造日光灯照射到物体上的光源色效果肯定是不同的。在不同的光源色照射下,同一物体的颜色会发生变化。如阳光照射下的上午、下午,物体会呈现暖色调,感觉温暖。阴天、雨天、冬天、月光下,物体则会呈现冷色调,给人以凉爽、寒冷的感受。这是受不同时段、季节的光线影响下色彩的冷暖的变化。色彩的冷暖因素是根据人的心理错觉和对色彩的感受所分成的物理性分类。波长长的红色、黄色和橙色的光源色照射到物体上,会给人温暖的感觉。波长短的蓝色、紫色的光源色照射到物体上则会产生寒冷的感受。所以一般而言,可分为冷暖两个色系。色彩的冷暖感觉是相对的。没有绝对的冷暖,色彩的关系是靠对比产生的。例如湖蓝色在蓝色当中是偏暖的蓝,玫瑰红在红色中是偏冷的红,柠檬黄在黄色中是偏冷的黄色等等。光源色对物体的受光部分影响最为明显。克洛德·莫奈(Claude Monet)以鲁昂教堂为描绘对象,自1892年2月开始至1893年,从三个不同的视角,一共完成了30余幅作品。这组风景作品表现的是不同的时间和光线条件下,同一景物不同的色彩變化。追求在特定时间里,对瞬间光线氛围与色彩的表现,研究对比不同时间段与不同光源色条件下同一物象产生了什么不同效果。无独有偶,1893年至1894年期间,阿尔弗莱德·西斯莱(Alfred Sisley)在巴黎附近的莫雷镇创作了多幅以莫雷教堂为表现对象的作品,记录了不同季节、不同时间和不同天气下的莫雷教堂,表现了不同的光影和色彩在教堂上的美妙变化。与莫奈的《鲁昂教堂》系列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两位画家的系列作品中,清晨的朝霞、中午的艳阳、傍晚的夕阳等光线条件对物体提供了明显不同的光源色,也让画家运用光影与色彩表达了同一物体的不同画面效果。这就是光线对色彩产生的影响。 环境色是指在光源的照射下,物体周围环境的颜色。物体的受光部分在受到光照之后,一部分光也会随物体表面的形状折射到周围的环境和周围的物体上去,并对其有一定的色彩反射影响。越是质感光滑闪亮的材质,反射效果越就强烈。例如瓷器、不锈钢材质的物体。一般来说,物体的暗部受环境色的影响比较明显。在外光条件下,物体与环境之间的反光色彩穿插渗透、相互影响,并交织在一起。环境色增强了物体与物体、物体与环境之间的联系,使得画面上的色彩相互呼应,更为丰富多彩。在外光色彩理论里,环境色相互间是一种补色关系,他们相互影响并产生对比,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感受色是画家在外光色彩规律的判断下,通过富有个性的色彩感受,在自然外光色彩环境下,在画面表现时,加进主观因素,形成独特的、有别于自然景色的色彩关系。不同的主体对同一光源下的自然色彩感受是有差异的,这与人的视觉、情感、审美观念有关。面对新的自然物象,我们对景象的第一感觉十分重要,它是感受色产生的基础,在个人审美观念、情感等因素的作用下,形成了有个性的色彩表现。这种感受色使外光色彩的研究更丰富,并带有个性的艺术创作的魅力,是画家形成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 外光色彩由于时间和天气的因素让光线产生变化,导致光线照射的物体上色彩随之而变。所以说室外的色彩是不稳定的、易变化的。在没有阳光直接照射的情况下,例如多云的天气或者阴天,整个天空作为光源体,没有强烈的光线直射物体,所以景物的明度对比弱,物体间色彩变化微妙。面对不同色调的景观,要培养学生敏感的色彩观察能力。同时,重视对特定景象的“特殊”感受,通过“有感受”的“体验”去发现和表现物象,形成自己的绘画个性。文森特·威兼·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是后印象派的代表画家,他不满足于只是一般化的模仿自然,而是强调通过描绘自然来表达主观情感和自我感受。梵高的绘画风格热情奔放,用色大胆而强烈。通过观看他的作品,我们能明显体会到他对景象的特殊感受,这是他对生活的理解与表达,以及精神情感的倾诉。这种主观化的对客观物象的表现,就是有感受地去面对自然,用心灵去表达物象。我们只有有感受地去表现景象,才能把自己的情感融入作品当中,使作品更具有“灵魂”。三、外光色彩写生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外景写生是绘画的基本方式之一,所以在教学中训练对外光色彩的观察和表现,主要采用直接写生的方法。通过正确的写生训练,培养学生对色彩的认识与基本表达能力,其中重要的是要解决色彩关系问题。 要做到较好地掌握外光色彩写生,首先需要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整体观察,正确的观察方法是外光写生的首要前提。整体观察是相对于局部观察而言的,整体虽然是由一个个局部组成,但我们在观察景色物象时,都要从整体出发,从整体到局部。在把握大的整体关系基础上,观察对比局部间的各种关系,从而控制协调整体的关系,形成大的色调和画面效果。一幅外光写生作品的整体构图、整体色调、整体表现方式决定了这幅作品的品质。所以,训练学生从整体到局部、以局部构成整体效果的观察方法,是外景写生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当我们面对外光下的景物,既不能机械地描摹照搬对象,也不赞成完全脱离所描绘对象纯粹地主观编造虚假的画面效果。这两种方式都不可取。机械地去描绘对象是因为对色彩理论知识缺乏了解,以及不懂得分析色彩规律和运用色彩原理知识分析对象与表现色彩,所以只能被动地描摹对象。而完全脱离对象主观臆造,就失去了对景写生的意义,景物的具体性和真实性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在观察自然色彩关系的同时,还要尊重对景象色彩的不同感受——第一感觉。这是外光色彩在普遍规律下产生的个性体验,这种体验使不同的人面对同一景象的写生时产生不同的画面效果。通过个体对不同对象感受,逐步形成富有个性的色彩风格。所以,要发现和鼓励学生对第一感觉的体验和训练,这在外光色彩写生教学中至关重要。让学生在描绘对象的色彩关系时,用自己所掌握的色彩知识,客观、辩证地理解分析色彩,经过分析、理解和比较之后,根据自己的第一感觉,重新组织带有感受性与具有客观真实性的色彩关系,达到通过对自然景象的色彩感受,表现出带有感情因素的画面色彩效果。 在外光下,光影与色彩都是瞬息万变的。所以在写生时,要引导学生既要快速抓住当时大的色调和颜色关系,根据所理解和掌握的色彩知识与色彩规律,加上对对象的感受与理解,主动地去控制画面效果和关系。切不要跟着对象跑,因为光在变化,颜色也在变化,被动地跟着所描绘对象跑只会把整体关系越画越乱。培养学生整体观察对象与主动去掌控画面的能力,以尊重自然的态度去向大自然学习;同时,发现、强化个人对自然环境、光色的体验,在表现大自然的同时,探索和形成自己的艺术个性。在美术教学中,通过正确的方法系统认真地进行外光色彩训练,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培养对自然物象的感受力,而且能在增加绘画能力的基础上突出学生对作品的表现力。使学生更深刻理解在绘画创作时,如何处理心灵感受与色彩表达的关系,去创作出更好的作品。 结语 外光色彩写生是我们认识色彩知识和提高色彩表达能力的重要方式,正确地认识色彩是观察色彩的理论基础,正确地观察色彩是色彩写生的前提。在美术教学中,我们只有让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与表现方法,培养学生富有个性的色彩感受,大量地进行外光写生练习,才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使学生通过写生掌握色彩的规律和表现,达到提高学生绘画能力、色彩感受力、色彩表现力及审美水平的教学目的。 注释: ①中央美術学院人文学院美术史系外国美术史教研室:《外国美术史》,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第169—174页。 ②同上,第165—168页。 参考文献: [1] [德]丹尼尔·文登森.莫奈[M].杨璇,鲁妍,何丹萍,译.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8. [2] [法]帕斯卡尔·博纳富. 100幅印象派名画的故事[M].叶晓芬,译.北京:北京美术摄影出版社,2017. [3]张晓叶:环球美术家视点系列——西斯莱[M].长春:吉林美术出版社,2016.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