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70后”工笔花鸟画艺术创作观念研究 |
范文 | 王晓东
摘 要:在近些年的国家级、省级的综合类以及中国画单项的美展中,“70后”(本文泛指20世纪70年代出生)工笔花鸟画家的作品已经逐步走向成熟,业已成为当今艺术界颇有活力的一个创作群体。“70后”工笔花鸟画家对复杂的精神空间以及人們生存现实环境给予了积极的关注和思考。他们的作品也反映出,随着多元文化的全面介入,当代工笔花鸟画在多元的发展格局中逐渐倾向于向个人心灵回归,向生活情境回归的趋势。文章的论述展现了“70后”工笔花鸟画家的风貌和这一年轻群体的潜在实力及时代特点。 关键词:“70后”;工笔花鸟画;意境美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项目(一般项目)“‘70后工笔花鸟画新变研究”(2019B045)结题成果。 一、传统笔墨的继承与拓展 (一)临摹 提起临摹,我们都知道这是学习中国画常用的方法,它是通过对古代优秀范本的描摹,来掌握作品的绘制程序、形式特点,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技法训练。这是学习过程中的一种手段,几乎所有中国画的学习者,都要经历临摹—写生—创作这个过程。“70后”工笔花鸟画的作者们也是遵循这样的学习过程,但是,他们对于临摹有着自己的独特见解。他们认为经典的古代花鸟画作品,并非仅是由一些繁琐的技法制作而成,它还包含了一种对自然的深切体悟和艺术形式语言的深刻理解,它是受物象及画面需要支配的。这就需要作者的感受与认识极其准确,这样才能运用相应的笔墨技法创作出好的作品。而技法的熟练掌握则需要通过临摹古代经典作品才能实现。宋代的工笔花鸟是花鸟画发展史上的一座高峰,所以临摹常以宋人工笔花鸟作品为范例。“70后”工笔花鸟画的代表画家们也充分认识到,临摹的过程中应遵循活学活用的原则。 (二)拓展 临摹是对绘画作品中基本表现方式的了解,而要真正体会作品的内涵就需要自己去体验生活。这种体验不同人有各自的方法和特征,比如一篇古文,我们能够熟读甚至可以背诵,或许能够知道字面直白的意思,但隐于其后的深层意思我们到底又能知道多少呢?因此,临摹仅仅可以作为掌握绘画技术层面的相应训练,就深刻的体悟而言,似乎还需要其他的各种因素。作者如果缺少生活的阅历,不去体验真实的自然,想在深层次上理解传统自然是难上加难。倘若一味固执地临摹,便会流于机械式的制作过程,并不能真正体悟到作品的内涵,甚至会产生错误的观念,对日后的工笔花鸟画创作会产生直接的影响。在刚开始写生时看一朵荷花的时候,我们能体会到荷花的美,也能体会到宋人画的荷花是如何精彩,但当我们对着真实的自然界中的荷花去刻画的时候,描绘起来却力不从心。因此,绘画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过程。临摹重要,走进自然更为重要,优秀的作品几乎完全是从自然中生发而出,这样的作品才更具感染力。 二、写生的再认识 (一)感悟写生 历史上有许多经典的工笔花鸟就是从写生中获得的,最生动、最微妙、最丰富的色彩常常出自写生。写生的整个过程是一种绘画创造过程,是画者将自己对生活、对社会的感悟,运用笔墨技巧进行实践的过程。面对耳熟能详的生活物象,旺盛的创作热情随时伴随着画者,特别是看到自己偏爱的“主题”时,更容易激发起画者内心深处强烈的艺术感受和表现欲望。 感悟是从客观物象的整体特征习性去把握其本质,使作者对客观的真实把握超越于物象的外表,使其呈现出高度的概括能力和强烈的主体性格,画者作品中的花鸟时常与我们看到的客观物象并不一样。不同的物象在作品上有时表现出相似的特点,尤其是在植物枝干的拐弯交叉处,其结构、形象、用笔几乎是一致的,当然,这都是技法处理的结果。画者在认识上并没有因为这些不同于物象特征的艺术形象而感到疑惑,在审美上也并没有产生心理迷惑。从总体特性的角度去体会、把握创作因素的共同属性,可以让绘画创作与客观物象融合、贯通。 (二)写生中的主动意识 写生过程中对生活的体悟、对内心感受的表达,不仅仅局限于直观的观察,更重要的是画者内心的静静感悟。写生是对客观世界中所要描绘对象的一种提炼、概括,也是人们对世界的认识、体验所形成的一种理念标准。这些“形而上”的境界表达,仅仅凭借师父传授是不能获得的,只有靠主体的灵性去感悟。写生与工笔画的关系从实用的一面讲,是起着收集素材与锻炼造型能力的作用,从另一方面而言,是培养对自然的感悟与酿制情绪的一种不可缺少的方式。写生是直接面对自然。自然的变幻,自然的丰富,无论从空间与时间均是人力无法达到的那种绝对的“真实”。正因为“真实”得不可能,于是出现了对“真实”人为的理解。从而产生了一个通往“真实”的表达方式。从某种意义而论,写生的客观性与纯粹性,仅是相对而言,更多的是主观,或者说仅是作者自认为的客观与纯粹。因为一旦面对客体必然涉及选择,而选择又是顺从表现方式来进行的,因此写生仿佛是自然与创作的一个连接点,是中间媒介,它的作用是将自然的气氛、形、色化成某种因素提供给创作;还有就是将创作的一种想法、理念反射到自然之中。写生是必要的学习过程,因为画者对前人作品的理解,从生活的哪个角度采取怎样的方式来获取形象,均需通过创作的体验才能逐渐有所认识,因而这个过程是不停地循环的。 三、“70后”工笔花鸟画的“意境美” (一)在欣赏中体会“意境美” 在欣赏一件经典的艺术作品时,画家或学者常常会发出“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慨。而从其本质而言,欣赏艺术作品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其在艺术活动中的地位,通常被认为是艺术创作乃至艺术传播的最终目的。因为绝大多数的艺术作品都是为了供人观赏和寻求思想情感的交流而创造的。因此,这种艺术活动包含着对艺术作品中的主题思想、题材意义、人生经验、道德判断,以及作品形式、风格、艺术语言和艺术技巧等的认识与理解,并最终作用于对现实世界的认知。我们在欣赏艺术作品时,在首先推崇直观理解的同时还要十分巧妙地运用情感、想象去感受与体味艺术作品所传达出的气韵及精神,从而使作品与欣赏者之间产生交流和共鸣,这就产生了“意境美”。 优秀的艺术作品不但可以观,还要细细地品味,作品中不同的主题内容形象及形式表现,可以激起不同的感受,欣赏者通过作品还可以联想更多创作者在创作之前的构思,或联想想象,或心领神会等的意趣体味。然而真正获得艺术体验的人,他的作品给人以奇妙的想象空间,而这种想象空间表现的是意境的独特感受。我们欣赏“70后”工笔花鸟画,其目的在于思考画家的见解,同时也揭示艺术创作的微妙之处给人的特别感受。这样一来有意境、有韵味的作品才能层出不穷,才能引导欣赏者摒弃陋规俗流与盲目随从,人云亦云。如此过程的灵心慧眼与意境体味才具有学术意义,才能体现艺术创作这一精神劳动产品的美感特性及代代相承的价值与作用。 (二)在生活中获取“意境美” “70后”工笔花鸟画在以往工笔画风日渐萎靡,画面千篇一律的逆境中一洗前习,别开生面,发展了多种表现技法,成为当代艺术格局中有影响力的一股力量。高逸的艺术理想境界是“70后”工笔花鸟画创作者的共同特征,他们认为“造型”与“意境”的有机结合是作者精神境界的完美展现,大千世界的美丽景色,须要观者“静心体悟”,对物写生虽“不必似之,然当取其意境”。他们作品中表现出的“意境”,应该是客观物象与内心感受的完美结合,是真情美景的交融。他们并不采用特殊的、比较夸张的形象去描述内心复杂的情感;而是通常以写生为主要方法,加上作者主观的艺术处理,使得笔下的各种形象个性十分鲜明,给人一种从未有的亲切感,并在体味中得到启发和陶冶(图1)。 意境应该属于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方式,是指绘画作品中的各种因素能动人情怀、引人深思。意境是非常抽象的,能使人心情愉悦,看到好的作品后能得到美感享受或精神上的满足。但是,意境不是遥不可及的,玄而又玄的东西,凭空而来那更是不可能的了。意境的获得需要作者面对大千世界,因为变幻无穷的大千世界有悦人心目的景物,日新月异的物质世界有“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大千世界是生命的源泉、创造美的源泉,它能够让人产生多种心理变化。常言道“读万卷书,行万里路”。“70后”工笔花鸟画的艺术家们的作品源于生活,他们在大千世界当中汲取营养,并且开拓一些新的笔墨技法。他们的生活非常丰富且现代,因而作品的时代感十足。他们在“师造化”的同时,还能体悟出自然美的属性与人的心灵相和谐的美妙关系,从大自然中体悟到人生的某种理想、境界,从而创作出无可比拟的“意境美”。 本文论述的“70后”工笔花鸟画艺术创作观念体现在传统笔墨的继承与拓展,写生的再认识以及“70后”工笔花鸟画的“意境美”三个方面。总体来说,“70后”工笔花鸟画家,一方面强调传统的精神体验,而非强调简单的技术临摹,他们的作品多带有理性的观照,在宁静、舒缓的气质中呈现出与传统的精神脉络;另一方面,他们以当下立场为前提,将传统自然主义的观照方式改变为主观观念化的阐释方式,即对物象的描绘不是抒情性的自我緬怀,而是一种认知结果的视觉创造。 参考文献: [1]雷苗.新工笔文献丛书:雷苗卷[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2]高茜.新工笔文献丛书:高茜卷[M].合肥:安徽美术出版社,2010. 作者单位: 佳木斯大学美术学院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