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基于初中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的问卷调查研究 |
范文 | 摘要:本文基于学生问卷调查数据剖析初中学生化学信息素养现状、教师教学形式、教学习惯及使用多媒体教学现状,阐述初中学生化学信息素养培养的必要性及建议. 关键词:初中化学;信息素养;学生问卷;调查研究 1 核心概念 1.1 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包括信息伦理,信息意识,信息科学常识和信息技术能力,是全球信息化时代必备的素养,是人才综合素质评价的重要标准.利用信息工具,获取信息及主要信息源,处理、评价和有效利用信息使问题得到解答的技术和技能,是能力素养的重要指标. 信息素养即获取信息、处理信息、运用信息的能力.其养成无论是对其个人发展还是社会进步都意义非凡.信息素养是一种基本能力,亦是一种综合能力。 1.2 化学信息素养 化学信息素养是中学化学学生发展三维目标中过程与方法的内容之一.在《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版)》有这样的描述:初步学习运用观察、实验等方法获取信息,能用文安、图表和化学语言表述有关的信息;初步运用比较、分类、归纳和概括等方法对获取的信息进行加工[1].《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进一步要求学生“在化学学习中,学会运用观察、实验、查阅资料等多种手段获取信息,并运用比较、分类、归纳、概括等方法对信息进行加工”[2]. 所要求的标准是从“初步学习、初步运用”到“学会、运用”,学生的信息素养要求得到进一步提高.学生获取信息、整理信息、加工处理信息和评价信息的能力与“提出问题”“收集证据”“观察与解释”“评价与反思”“交流与讨论”的基本构成相对应[3],新课程倡民的探究式教学是学生自我建构知识、形成知识结构和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的基础. 2 学生问卷 2.1 问卷编制 为保证问卷内容的针对性、有效性,问卷编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咨询相关专家、教研员,内容包含主观题和客观题,内容涉及学生的学校、学生的化学信息素养现状、选取九年级化学上册内容为载体设置客观题、化学教师的信息素养培养意识的现状等. 2.2 调查对象 本次问卷发放时间为初三年下学期初,调查面对晋江市所有学校已经接触过一学期的化学知识的初三学生,共收到有效答卷数7554份. 2.3 调查方法 采用问卷进行问卷调查. 3 结果描述 3.1 学生信息素养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结果来看,有超过3/4(77.35%)的学生对化学信息感兴趣,其中43.1%的同学表现出很感兴趣.这一比例与对阅读的兴趣持平.能够通过网络(38.96%)、师生沟通(31.63%)、书籍报刊(23.05%)等形式较主动获取有关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信息, 通过问卷调查给出几道信息应用题,给出一段文字材料或表格或图表,要求考生解决提出的问题,如对某种论述做出判断,或进行一些运算,或对某个论断给出论证.所给材料一般文字较长,具体情景背景材料可以是课本上的延伸拓展也可以是课本所没有的,可以是实际工业生产中的化学知识,可以是化学科研前沿等,但根据所给材料蕴含的信息,结合所学知识,提出的问题是能够解决的,具有“高起点,低落点”的特点.问卷结果显示有30.67%的同学认为信息题简单,32.67%的同学喜欢挑战这种题型,做得好,做得顺,但有的同学没有耐心,有的同学粗心大意,信息提取能力不足,对已有知识没有内化,只是机械性记忆,没有认真分析题目的意思,再知识重组,信息分析能力不足;信息提取、分析后不懂得应用,得出正确的答案,把本来应该得的分拱手相让了,造成不必要的失分. 信息应用题注重考查学生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具体落实上存在许多困难,比如:缺乏足够的信息量储备,产生畏难情绪,形成心理上的思维障碍;学生面对众多信息时,思维容易受到问题表象干扰,很难抓住研究对象的本质特征,形成认识上的思维障碍.问卷显示在解答信息量较大的试题时,学生觉得最困难的程度顺序是:寻找解题切入口(占44.48%)>分析信息(占25.91%)>应用信息解决问题(占17.73%)>获取信息(占11.89%).解答信息型试题时,学生最想得到的帮助是:解题思路方法指导(占36.05%),解题所需化学知识的梳理(占23.5%),如何分析应用信息(占21. 8%),如何获得有效信息(占18.65%). 3.2 教师教学形式、教学习惯及使用多媒体教学现状 通过问卷调查显示:课堂使用课件或微课方面上,经常使用和较常使用的占78%以上,多数教师能够通过化学课件或微课在增加课堂容量、直观体现化学反应现象、微观粒子运动或者是插入音频视频方面是很有优势的;公开课才使用的教师占了9.19%,从来不用的竟然占到12.35%,此类教师更愿意选择传统的教学方式,甚至会觉得课件、微课的使用会占时间,不易控制课堂等问题而选择不用. 使用课件辅助课堂教学的教师其课件内容有图片、有文字、有视频的课件占62.55%,其比例最大.只是纯文字的课件占16.2%,应该是教师选择一些文字说明、练习题目类型的课件;纯图片的课件所占比例极少,说明此类课件枯燥,重点不突出,教师也尽量避免此类型课件;图文并茂的课件占17.09%. 在课堂教学方式选择方面讲授与实验演示相结合的占56.18%,实验、课件、提问等多种方式的占31.47%,这两种化学教师最常用的教学方式占总数的87.65%.作为主流的教学方式反映出化學课堂上以教师的主导,引领把握课堂的节奏,教师以实验演示的学科特点或课件的直观展示等吸引学生,激发学生的兴趣,以提问等方式引领学生去探究新知识、得出新结论;而作为讨论式教学、小组合作学习两种教学方式所占比例小,其中小组合作学习占不到5 %,也反映教师对学生自主讨论的不放心,可能是时间把握、探究的方向、纵深层次及目的内容比较不好控制. 在拓展课外化学知识方面上很经常和较经常的占到83.97%,说明大多数的化学教师会结合课本的常识性介绍材料或者一些与环境、生活相关化学知识进行拓展,增加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这对学生在解决一些信息量大的信息题时抓住重点有所帮助;而很少(占12.59%)或者(占3.44%)没有拓展化学课外知识的教师来,只是单纯的讲课本,是化学教师应该摒弃的. 在讲评信息量较大的试题(如推断题,探究题等)时,能详尽的信息处理指导,并适当信息型习题训练占48.31%,解题思路指导,并拓展信息处理的方法占39.98%,说明大多数教师对待信息量大的信息题更侧重于解题思路分析、指导分析题目中的信息,拓展信息的处理方法,处理好信息与基础知识的应用结合,并加强信息型习题训练的巩固,这是教师方面做得最多的也是学生比较能接受的方式.粗略讲解解题过程的占5.71%,让学生自行核对答案的占到6.01%,这个方面应该与试题的本身难度有关,较为简单或难度不大的信息题、或者是班级中总体答题情况良好、错误较少的信息题. 4 初中学生化学信息素养培养的建议 4.1 教师提升自身信息素养 随着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信息技术辅助教学在化学课堂教学中展示了相对传统教育的优越性.作为专任教师必须具备较高信息素养水平包括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等,才能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如PPT、微课、数字化手持技术等辅助化学课堂教学,提高教学质量与效果.作为教师,首先要有信息意识,对化学信息资源在教学中的作用意识明确,能熟练使用信息工具从多种渠道检索、获取、提炼有效化学信息资源;掌握信息化教学能力,能将现代信息手段与传统教学进行有机整合,并积极运用到教学中;能熟练使用多媒体教学辅助设备,化学专业网站、软件.多媒体作为一种可视化的教学辅助工具,辅助化学科学探究式课堂教学可以优化教学过程,强化教学效果,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让学生在过程中既学到化学知识,提高对学习过程的理解,又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对于化学科学探究课堂教学的应用与实施有很重大的作用.同时教师在课外要修炼自己的专业素养和个人魅力,树立终身学习理念. 4.2 以教材为主、课外为辅培养学生信息素养 在化学教材中蕴含着丰富的化学基本概念、化学观念、化学原理、化学方法,以一定的逻辑顺序有机整合,架构不同的学习目标板块,形成中学化学知识体系.教师应帮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能够针对性地获取信息,整体把握知识的结构,再深入细致地学习相关知识,这使得学生能够有效地选择和利用相关信息.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够帮助学生逐步开发信息的分辨和筛选能力,掌握提取和利用信息的能力.[4] 在新课程背景下要求教师要积极开发利用各种信息资源,在课堂内外为学生拓展科学、技术、社会、环境信息等相关的学习情境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老师拓展的课外化学知识中最感兴趣是化学与科学(占49.27%),远远超过对技术(占19.49%)、社会(占16.84%)、环境(占14.4%)的兴趣程度.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拓展一些化学科技方面的知识并推荐相关科普著作并引导学生运用信息工具检索,如在化学课堂教学中我会根据教学内容,穿插小故事如相关化学史、科学家事迹和创新的社会功能与历史价值、最新的科技成果等.用精练的语言配以精美的图片展示,制作成PPT或者微课,学生表现了极强的兴趣,产生积极的化学情感.使同学们对科学对化学产生价值感、认同感,产生兴趣,产生积极的为科学而努力学习、积极拼搏的精神,实现科学、人文价值.在三维目标达成过程中既拓宽学生学习面,增加相关课外信息,又增强学生学习认知结构中知识的稳定性、可辨别性、可利用性,培养学生信息获取意识、信息获取能力. 4.3 借助化学实验培养学生化学信息素养 培养化学信息素养,教师要有针对性地开展信息加工、处理能力的思维方法训练.化学作为实验科学,将化学知识、实验技能、实验方法、实验思想、科学态度、科学价值观结合,是科学学习中获得信息的主要渠道,在实验中的观察、分析和获得结论也就是收集和加工信息、处理信息的方法.同进在实验中小组讨论、反思评价是信息重组,能力内化,认知结构更新的过程. 通过问卷调查可发现:学生在化学课上的兴趣顺序分别是化学实验(在参与问卷的7554名学生中有5207选择此项,占比68. 93%>老师的人格魅力和教学风格(占15.03%)>课外化学知识(占9.66qo)>课本化学知识(占6.38%),如图1. 单纯性地对化学实验感兴趣,远远超过了对课内外化学知识的喜爱程度.积极的情感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动力,积极的情感能保持对学科学习长久的兴趣.利用利导性思维增强学生的积极情感、学习意愿和自信心.[5]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或学生实验并在实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动手的能力,初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强,探究意愿强,有参与精神,愿意动手做实验,在条件允许情况下鼓励学生多动手,要胆大心细做实验,可以将演示实验改为分组实验,使学生能亲自组装各种实验装置,进行各种化学实验操作.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相关的小实验.在实验过程中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5 结语 信息技术时代,要求教师也要与进俱进,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调整.教师只有不断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在课内课外多渠道开展不同形式的教学,提高学生获取信息、选择信息、加工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长远发展能力和提升学生化学信息素质,以更好的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實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3]刘知新.化学教学论(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201. [4]吴伟丽.化学新课程教学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7. [5]蔡燕红,考试与评价[J].多维度激发化学学习兴趣,2017(04):13.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