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激活与破壁
范文

    苏秋云 相西如 温武民

    摘要:微更新作为一种“小规模、有温度”的社区更新模式,常用于社区提“质”的改造建设中。本文以南京市傅后岗社区为例,从社区实际出发,探索微更新视角下社区景观提升改造策略。

    关键词:社区;微更新;改造策略

    中图分类号:TU984.1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9436(2020)21-0-02

    社区更新是当前美丽宜居城市建设进程中不可回避、亟待解决的问题,社区作为居民作息活动的重要家园,逐渐在日常生活的基础上承担起更多的社会生活职能。在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迫切需求下,社区的改造更新也在不断进行中。这其中,微更新不同于传统大拆大建的改造模式,利用局部介入式设计激发社区活力,通过小规模的更新改造设计,针对场地现状问题,在尽可能少的场地变动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历史、文化等场地特色,渐进式提升社区居住环境质量,自下而上地改善城市人居环境[1]。本文基于社区用地有限又难以大幅度拆迁改造的现状,以南京市鼓楼区傅后岗社区为例,从社区微更新的角度研究新时代场地文化保护及市民需求变更背景下场地景观改造的巧径。

    1 需求导向下的社区现状问题分析

    傅后岗社区位于南京市鼓楼区的东侧,地块西侧是国民政府旧址,周边是居住小区,场地南侧临近江苏省第一标杆性建筑紫峰大厦。周边绿地资源丰富,地靠鼓楼公园、北极阁公园以及南京最大的城市公园玄武湖公园。场地总面积约为21公顷,东至中央路,西至云南北路和湖北路,北至文云巷,南至厚载巷。场地内分布有李宗仁公馆、八路军驻军办事处旧址、吴贻芳寓所以及20多处不可移动民国建筑,近现代以来众多的文化名人都曾于此生活过,为场地积累了丰富的文化底蕴。

    1.1 城市总体发展的需求

    《南京市主城区(城中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2018)将傅后岗社区西侧的中山北路定位为南京民国文化轴,集中展现民国中山大道行政办公轴的风貌;将傅后岗社区东侧的中央路定位为南京现代商务轴,集中展现南京现代城市风貌。而傅后岗社区正位于规划布局的二核之一:湖南路—鼓楼商业商务核。从区域总体发展定位及发展需求的角度进行思考,傅后岗社区的外观风貌应展现场地特色民国文化,并能与时俱进,体现现代商业商务城市风貌。同时社区功能上除满足居民基本的居住需求外,还可结合旅游、民宿、商务休闲等功能,为场地周边居民提供更多的服务。

    1.2 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使用需求

    傅后岗社区内的傅后岗小区、高云岭小区等作为老小区,由于规划建造初期主要考虑居民步行或骑自行车的使用需求,没有预料到私家车的普及,各小区间道路设置较为狭窄,不可避免地开始出现人车混行的局面,步行、非机动车行驶及机动车行驶在社区间并不宽敞的道路上并存,尤其在上下班高峰期,容易造成道路拥挤,并且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同时,社区内部用地局促,现存停车位大量挤占了公共空间,却还是无法满足居民的停车需求,在没有大量资金进行建筑拆除的社区微更新背景下,建筑的地下空间很难得到利用,停车难、乱停车成为了当前社区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私人物品的随意堆放以及棚户房的私搭乱建,使得局促的楼栋空间更加拥挤、杂乱,大大挤占了居民的公共活动区域。此外,老旧小区由于建设年代较早,随着风雨的侵蚀,居民楼老化严重,建筑外表面破落,墙体屋面开裂渗水、混凝土构件开裂露筋,缺乏维护保养,严重影响了整洁有序的城市风貌;楼栋间的三线连接混乱,存在私拉乱接线缆用于晾晒衣物等行为,既占用了公共资源,又存在安全隐患,同时有损场地形象。

    2 激活与破壁的社区景观环境改造思路

    针对社区存在的问题,当前的社区景观改造既要寻求有效的问题解决途径,又需从场地特性出发,挖掘场地潜力,加强社区与周边场地的联动。

    社区公共空间的改造主要从激发空间活力的角度入手。场地具有良好的民国文化底蕴以及经年形成的场地特有景观,场地的景观改造将激活场地文化要素,将其利用到建筑风貌的调整与公共空间的打造中。由于老社区中住房条件较差、设施不完善且没有得到及时更新,所以有购买能力的青年人口纷纷外迁,使得社区逐渐老龄化而失去活力[2]。同时周边地块的商业开发给社区房屋租住带来了机遇。因此,社区景观改造应抓住机遇,優化设施、美化环境,吸纳外来人口,激发场地活力[3]。此外,空间活力的激发将通过对闲置建筑的再利用与不同微空间的小改造,为儿童和青少年营建日常学习、游憩的场所,为上班青年营建日常交流、健身的场所,为中老年人营建日常健身、活动的场所,使更多的居民更乐意走出家门,促进社区的交流与活动开展。

    传统的社区规划主要以单一的居住生活和微观物质空间为重点思考对象,忽视了社区环境的人文关怀。基于破壁的社区改造思路,可以将周边城市空间整合与社区微观营造结合,增加社区对外服务功能,打破社区的封闭环境。同时也打破社区内部各地块间的阻绝,从景观角度使小区内外空间相互渗透,减少场地陈旧感与封闭感,增强居民的共存感、认同感与归属感[4]。

    3 社区景观改造策略

    景观修复主要从场地三大肌理——建筑、道路、室外活动空间出发,在激活与破壁的思维指导下,挖掘场地的景观资源,提出相应的微更新改造措施,打造与时俱进的品质社区。

    3.1 建筑

    针对建筑风貌有待改善、停车场地缺乏及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等问题,景观提升方案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3.1.1 建筑外立面翻新

    建筑的更新遵循“改造为主,慎重拆除”的原则,场地内大部分居民楼仅在现状的基础上进行了房屋加固以及外立面改造。场地内约有民国建筑20多处,是社区的一大特色,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李宗仁公馆旧址以及多处不可移动民国建筑文物都是场地内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黄色的围墙上攀爬的绿植、李宗仁公馆青灰色的砖墙以及不可移动建筑朱红的窗框等为场地增添了别样的风情。为和历史建筑风貌相协调,铭记场地文化,应对部分老旧居民楼的建筑风貌进行整改。场地现有的历史建筑多为朱红色窗框,青灰色、橘黄色砖墙,或黄色油漆墙面,因此居民楼外立面的色调可以以淡黄色、青灰色为主,依据不同的小区而有所变化,并融入民国建筑的装饰元素。同时应对居民楼外表面的三线进行梳理,打造整洁有序的居住空间环境[5]。

    3.1.2 废弃建筑功能改造

    场地内停车困难、公共活动空间缺乏等是老旧小区的常见问题,而小区内部用地已经十分局促,为提高土地的使用效率,需要对场地内闲置建筑进行改造,并对原有建筑结构进行改造甚至拆除,在赋予建筑新的功能的同时,也要结合场地的历史风貌,保持场地景观的协调。如当前场地中高云岭与傅厚岗两条道路相交处的傅厚岗宾馆,和位于场地中心处的一座宾馆,这两处建筑现已闲置不用,但均占有较大面积的用地。对此,可将原傅厚岗宾馆重建成与原来建筑面积保持一致的立体停车场,约能解决120辆私家车的停车问题;将李宗仁公馆旧址处宾馆改造成综合活动中心,结合左侧的八路军驻京办事处旧址,形成场地的中心活动区。将废弃建筑充分改造利用后,不仅能解决场地内停车、游憩等问题,同时也能为打造开放型新社区提供用地支撑。

    3.2 道路

    社区针对道路的景观改造不仅要对街道景观进行改善,同时也要解决道路存在的人车混行、道路拥堵等问题。本文从道路景观角度,提出以下两个方面的改造策略:

    3.2.1 停车处理及断面改造

    当前针对道路拥堵问题,已对各条道路设置了单双向的限制,缓解各条道路的交通压力。此外,对于部分宽度不够的道路,可通过断面改造,将两侧狭窄的人行道并至一侧。如场地中的高云岭南段,可适当缩减行车空间,增加步行空间,在只留出行车空间的同时限制路边违规停车的行为。众多车辆的停放是一项大问题,前文所述的停车场的建立可以为场地解决部分停车需求,此外可合理利用周边写字楼的地下停车场,解决上班族晚间停车位不足的问题,结合有序的停车管理,减少对居民活动空间的侵占。

    3.2.2 结合两侧围墙改善道路景观

    场地道路两侧多为完全封闭的围墙,增加了场地的闭塞感。可结合现状对场地内的围墙进行拆除和改造。如可将场地中心的多功能建筑周边的围墙拆除,使广场空间与外围空间联通,更好地将场地内的景观展现出来,并方便居民活动。此外,也可通过圍墙上的浮雕等装饰元素展现场地文化,或使用通透式围墙取代现存的封闭式围墙,将内部景观展现出来,扩大视野,并增加街道的活力。

    3.3 室外活动空间

    小区内部用地紧凑,几乎没有多余的用地可供建造成室外活动场地,因此需要解决室外活动空间“从无到有”的问题。傅后岗社区的室外活动空间微改造以现有用地布局情况为基础,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活动空间的景观改造视周围空间大小而布置,不强行增绿,挖掘场地的景观特色,注重整个场地内历史文化的传承。室外活动空间的景观改造策略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3.3.1 改造现存废弃水库

    场地东侧居民楼间有一块面积约3000m2的废弃水库,四周被围墙围合,完全封闭,和周边居民楼隔开,地块内部不可进入。内部多为场地原生植物,长势较好,植被覆盖率高。该水库有一定的占地规模,具备原生植物群落优势,可结合地块现状植物将其改造成供居民日常活动的社区公园或游园。地块内有一水库,可结合水景设计,将水库利用起来,并结合雨水收集与利用,打造海绵游园。场地内小品的设计可结合场地文化,如可设置民国故事浮雕景墙、居民手印铺地砖等,调动居民积极参加户外活动、维护公共空间秩序。空间设计上动静结合,尽可能满足居民的多项活动需求,建设可供日常游憩使用的活动场地。

    3.3.2 利用楼栋间的空地

    楼栋间的空地是社区内居民进出楼栋必须经过的用地,在室外活动空间的地位大致相当于独立式住宅的宅院,拥有一定的面积及围合感,可通过改造将其作为庭院供居民使用。这类地块的景观设计以满足居民日常使用需求为主,设置必要的座椅、树池、廊架等基础设施,并满足居民在车辆停放等其他方面的需求。比如可将场地中间的车棚与外侧的管理用房结合,将管理用房建至两层,一层架空用于停车。保留场地中间的乔木,结合树池等设计,供居民短暂休息停留。此外,这类小场地的设计应去除过多的设计要素,进行简单的铺装设计,如结合地灯,或通过不同颜色、不同材质的趣味拼接,增加场地趣味性。

    3.3.3 屋顶及垂直空间的利用

    社区中大部分居住楼都为坡屋顶,在微更新的前提下,屋顶空间都难以得到利用。傅后岗社区屋顶空间的利用目前主要集中于上文所述的新建停车场及改建活动中心。对建筑垂直空间的利用,其一是结合构架,搭建可供上下、坐卧的临时停靠设施,增加居住环境的趣味性与生活感;其二可结合植物景墙的设置,于建筑外立面进行绿化种植,为场地增绿。

    4 结语

    整洁有序、和谐美丽环境的营建一直是城市建设的重要内容,江苏省“宜居城市”的建设更是对各类城市景观环境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就使以傅后岗社区为典型的小区改造成为了城市景观营造中不可忽视的部分。本文所述的社区微更新改造策略针对傅厚岗社区存在的“窄、乱、旧”等问题,结合社区自身拥有的资源特性,既寻求解决问题的措施,又对场地整体的景观环境加以改善,于“无”中生有,于“老”中创新,从实地出发,希望能为城市更新改造建设提供新视角。

    参考文献:

    [1] 杨鸿扬.城市老旧居住小区“微改造”模式的探讨[J].建材与装饰,2018(26):178-179.

    [2] 曹明珠.公共艺术在老旧小区改造中的运用[J].美术教育研究,2018(14):74.

    [3] 常宏天,刘圆圆.基于城市品质提升的鞍山老旧小区改造问题研究[J].山西建筑,2018,44(30):8-9.

    [4] 吕茵.城市老旧小区景观改造的“微更新计划”[J].园林,2018(05):60-62.

    [5] 宁昱西,吉倩妘,孙世界,等.微更新理念在西安老城更新中的运用[J].规划师,2016,32(12):50-56.

    作者简介:苏秋云(1996—),女,江苏扬州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相西如(1966—),女,江苏南京人,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专业本科,江苏省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城市绿地系统规划、风景名胜区规划、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等。

    温武民(1998—),男,江西南昌人,南京林业大学风景园林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5:12: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