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首页  词典首页

请输入您要查询的论文:

 

标题 人淡如菊的张荣庆
范文

    时间:2009年9月25日

    地点:北京昌平香堂文化新村

    采访人:曹隽平

    被采访人:著名书法家张荣庆

    曹隽平(以下简称曹):张老师,您好!非常荣幸您今天能接受我们的采访,听说您早年学的是建筑学?

    张荣庆(以下简称张):是的,我是1957年上的大学。但是1960年的时候下乡教了两年书,直到1965年才毕业,当时是在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当年又称冶金建筑学院),毕业后服从分配,安排去了北京冶金系统中的有色金属研究院。工作了近20年,1979年-1984年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文艺部当编辑,1984年5月转到中国书法家协会研究部当任副主任。

    曹:您早年是学建筑的,那是什么原因让您转到书法的学习中去的,是有家传的因素吗?

    张:没有,我的祖辈都是种地的普通农民,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我在班上的个子最小,但总是得到写字老师的夸奖,当年爷爷买了一本柳公权的《玄秘塔》让我练,拿给老师看,老师就在写得好的字上面画圈,有时还在一个字上画好几个圈,这样我的兴趣就更浓了。小时候,我还喜欢画画,当时没有什么可以临摹的,但母亲喜欢领我串门,而每家每户的门口都贴有门神、年画,于是,那些东西便成了我临摹的样本,并乐此不疲。

    上中学的时候,由于我的字写得好,而且又会画画,当时老师就安排我出墙报。每一期都得到老师、同学的好评,于是我更用功了。当年考大学的时候,有一个建筑学的名额,同学们都讲,你又能写又能画,这个专业非你莫属(当时我就读的是保定一中)。于是我就报考了这个专业,真的被录取了。

    曹:您的书法是受谁的影响?

    张:我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交了一些书法方面的朋友。其中也包括启功老先生,我经常去他那转一转,和他聊天,聊书法。受他的影响,渐渐又开始写写画画。1979年,我离开冶金系统。到大百科干了几年,后来又到书协,写字渐渐上路了。我第一次参加比赛是1989年举行的第四届全国书法展,当时影响很大。我得了一个三等奖。之后呢,就觉得自己长进越来越大,在1992年第五届全国书法展时连拿2个奖;再之后,就没参加比赛改当评委了,这样一直干到1998年。

    曹:您是当今书坛帖学的领军人物,您是如何看待碑学和帖学的?

    张:所谓碑帖,严格来说是一路的,不分开来讲。单独学哪一种都会产生弊病。康有为在晚清写了本《广艺舟双辑》促进了碑学的发展,晚清到民国,写碑现象很严重,但写帖的书家也不少,我觉得这样都太片面了,很多有识之士也在反思。其实碑帖应该并重,作为书家可以有所侧重,其实碑的行草等也是写得很精彩的。于右任就是代表。改革开放后写碑、写帖的都很多。现在,古代的“好东西”越来越被重视,书法界这几年又开始回归经典了,好的、正面的应该肯定,当然,在实践过程中存在不足也是正常的。

    曹:90年代书坛出现了流行书风,影响了好几届,您怎样看?

    张:大家都在探索,流行书风它本身无可厚非,好的东西是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经得住历史的检验。就我而言,我觉得还是要注意传统经典的东西。当然。民间也有很多好的东西,如果避开权势及其他因素,不互相踩挤对方,别人下请帖请我去看。我还是会去的,我具有较强的包容性。

    曹:现在有人提倡学者型书家,也有人不赞同,您是怎么看?

    张:古代的人遵循写字的法则、能进八成功之门的规则,其内涵有三点:第一,注重人品;第二,注重功力;第三,注重学养(即字外功夫),这三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技法这一块指的是技巧的精熟,这需要长久的锤炼,但是它也需要学养来支撑,特别是年轻人要注重练字外功,这好比一个人,若他缺了一条腿,他肯定跑不过健全的人。技法、内涵、格调、品味,它们缺一不可。这样写出来的作品才有书卷气,气韵是养出来的,不是练出来的。

    采访结束,笔者取出最近的习作请张荣庆先生指点,张荣庆先生不急不慢一一指出作品的优缺点,在整个采访过程中,张荣庆先生都是用一种淡然笃定的口吻缓缓而谈,给人深深感受到这位老艺术家超然物外的风范,人淡如菊,品逸于梅,这就是张荣庆!

随便看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

 

Copyright © 2004-2023 puapp.net All Rights Reserved
更新时间:2025/2/11 4: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