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视野下的文化志愿服务研究 |
范文 | 王燕棠 摘 要:文化志愿者是我国公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得力助手,对于扩大公共文化的服务范围也有着很重要的促进作用。本文主要分析了文化志愿工作的基本状况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推动文化事业的建设,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的几点思考和建议,以期为公共文化建设提供有益借鉴。 关键词:文化志愿者;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图分类号:G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2-0175-02 公共文化服务志愿者在新形势下推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和群众性创建活动中扮演这重要的角色,文化志愿服务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环节,对增强公共文化服务发展动力、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供给能力都起着重要作用,文化志愿者是我国公共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的得力助手.对促进公共文化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一、文化志愿者概述 志愿者是指不为物质报酬,基于良知、信念和责任,自愿为社会和他人提供服务和帮助的人。在欧美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志愿者也称义工,工作内容有专业技能和知识的顾问性工作、传统的办公室事务性工作、票务销售及相关市场开发工作、活动场地的服务性工作、与文化艺术活动相关的教育性工作以及特殊的机动性工作。在我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已成为光荣传统,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北京、上海、青岛等很多城市也从20世纪90年代相继建立了青年志愿者協会等组织。 在文化资源“人、财、物”三要素中,文化志愿者属于“人”的范畴,是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的一个方面。文化志愿者是指自觉为社会公益文化付出时间、劳力和智慧的人士。文化志愿者大致分为四类:一类是专家型志愿者,如文化艺术界名人、学者等,为公共文化提供高档次的指导;一类是专业型志愿者,如专业文艺院团的文艺工作者、群众文化机构的社会文化指导员,指导、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一类是拥有文化艺术特长的特长型志愿者,如业余文艺团队骨干等,是公共文化活动的重要力量;一类是热爱文化艺术,愿意为文化艺术事业奉献智力、财力、精力的热爱型志愿者,为公共文化提供力所能及的服务。 二、当前志愿服务存在的问题 (一)志愿服务保障机制亟待完善 志愿者在为社会无私服务的同时,个人的基本生活和安全应该得到应的保障。在一些大型的志愿服务活动中,活动时间长、参与活动的人员复杂、活动的环境多变,志愿者需要长时间工作,其身心必定经受一定的压力。为了确保志愿者能够全身心地服务,不仅要在其生活上提供保障,也要为其人身安全提供保障。只有这样,才能够留住志愿者,继续发挥他们的重要作用。 (二)志愿者培训机制相对薄弱 志愿者服务水平的高低大多取决于培训的水平,而影响培训水平的因素很多,比如培训的内容和形式、培训的理念、培训的讲授者、培训的角度和出发点等。对志愿者来说,培训不仅能掌握志愿服务理念,更能丰富知识储备、提升技能。目前,我省的文化志愿者培训机制还不够健全,缺乏系统化、有针对性的培训,需努力健全相关的培训机制,以提高全省的文化服务水平。 (三)志愿服务内容较为单一 目前各地文化志愿服务普遍停留在“送文化”的阶段,缺少供需之间的对接和沟通,地域鲜明、有针对性、特点突出的志愿服务项目较少。志愿者与参与者之间的互动相对较少,常常是志愿者讲解相关的知识或者开展相关的服务工作,参与者只是被动接受,而且对活动的内容和形式几乎不加选择和辨别,只是单纯地接受。这样的服务活动因为缺少互动性而停留在较低水平,这是在制定志愿服务方案时应该重点关注的。只有多角度、全方位地开展志愿服务,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服务内容单一的问题。 (四)短期服务现象明显 在开展相关的服务活动时,要有具体方案的支撑。首先要明确服务的对象,根据对象确定服务的具体内容,服务时间的长短应该根据服务事件的性质而定。尽量做到服务全面而周到,使被服务者满意,而服务者尽心尽力。那些为了做好门面工作的服务活动,服务时走马观花,不能持续服务,不仅不能圆满完成需要服务的工作,也使得被服务者对志愿服务工作失去信心,经过严格培训的服务者也会质疑服务工作的理念。很多志愿者进行志愿服务时的“临时性”特征较为明显,举办志愿服务的单位也习惯招募没有经过系统培训的临时工作者,且对志愿者的整体素养不加辨别。如此,志愿服务活动形同虚设,浪费巨大的人力、财力、物力①。 三、提高志愿服务工作的策略 文化志愿服务的提升需要持续完善的制度建设。各级志愿服务部门应该发挥制度优势,加强制度保障,在创新理念、搭建平台、建设队伍、活动内容、政策支持等方面建章立制,使得志愿者在进行文化志愿服务工作时有更多更健全的制度保障。为大力推动我省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发展,要加强完善公共文化志愿服务体系,调动社会各界人士积极参与文化志愿服务工作,促进社会文化的长足发展。 (一)加强政府的引导和社会参与 文化志愿服务工作的顺利开展,离不开政府的积极引导与社会的广泛参与。要做好志愿服务工作,必须权衡好各方关系,政府牵头与政策支持是该项工作得以进行的保障,社会参与度的大小是该项工作能否继续进行的关键,而整个文化市场提供的财力、物力直接影响着志愿服务质量的高低。所以,在规划志愿服务工作时,要将政府、社会与市场衔接在一起,建立健全志愿服务体系,努力从服务内容与形式上提高服务质量,推动社会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二)加强志愿者平台和制度建设 文化志愿服务的关键在志愿者。志愿者服务意识的强弱,理念清晰与否,服务水平的高低都是影响志愿服务工作能否顺利开展的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进一步推动志愿服务事业,我省鼓励各市、县 (市、区) 级文化部门和单位成立文化志愿者协会,让所有志愿者都能够在恰当的平台上展现他们的风采,或表达对志愿服务工作的心得体会,或为志愿服务工作建言献策,找出该工作中存在的不足,或加强志愿者之间的联系,增加他们在志愿服务这个大团体中的归属感,从而更尽心地服务社会。此外,还应该加强各部门间的协调,加快志愿者服务系统化、制度化、规范化发展。通过完善注册招募等相关机制,建立更好的志愿者服务平台②。 (三)健全志愿者队伍建设 为了建设更加完善的文化志愿服务队伍,我省各级文化部门制定了有针对性的培训计划,以期站在更高水平的服务角度来为社会大众服务。采取的培训方式多样,内容丰富,不僵化、不教条,不限于课堂知识的讲授,而是让志愿者在实地观摩中领悟具体的服务理念及精神。邀请知名志愿人士讲座与播放真实可感的影像资料也成为培训的新形式。通过一系列的实践后展开专题讨论,每一位志愿者就自己的心得体会发表讲话,鼓励进行现场示范性操作。如此,则志愿者能够获得更多的志愿服务知识,学到更多的实用技能,专业化服务程度提高,能更好地服务社会。 (四)丰富文化志愿服务项目和内容 文化具有多样性,文化志愿服务的项目与形式也应该多样化。为了达到服务的多样化,各级文化志愿服务部门应该继续规范和完善日常志愿服务,不断扩大品牌文化志愿服务效应,采取“订单式”服務,立足群众实际需求,不断拓宽文化服务渠道,创新服务手段,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支持并参与志愿服务工作。 (五)加强文化志愿服务的宣传力度 为了文化志愿服务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在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实地服务的同时,还需要通过网络、电视、报刊、广播、学校教育等媒介大力宣传志愿服务的理念,让社会大众了解志愿服务的基本内容、服务对象及范围。加大宣传力度,提升文化志愿服务的认知度,进一步加大在全社会的招募力度,吸引更多文化能人和文艺骨干加入到文化志愿者队伍中来,不断提高全省志愿者队伍的整体素质,为建设文化志愿服务强省做贡献。 四、结语 综上所述,加强文化志愿服务可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同时积极推动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在开展文化志愿服务活动过程中,要不断创新服务手段和服务方式,整合社会资源,激发社会活力,逐步提高公共文化服务和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促进民族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进一步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 注释: ①吴月莉.整合文化志愿者队伍,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1(03):238-238. ②吴可嘉.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背景下文化志愿者工作建设研究[J].河南图书馆学刊,2017(02):108-110.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