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秋雨中的忧思与伤怀 |
范文 | 赵天雨 摘 要:对杜甫的《秋雨叹三首》进行了分析。指出,《秋雨叹三首》借连绵秋雨给百姓带来的灾难,表达了作者悲天悯人的情怀,抒发了对奸臣当道、朝廷昏聩的愤慨之情。《秋雨叹三首》为中国诗词贡献了一个别样的“秋雨”,塑造了一个新的艺术形象。 关键词:杜甫;《秋雨叹三首》;意象;审美 中图分类号:I20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7)35-0144-02 “雨”是古诗中常常出现的传统主题,古代诗人习惯于借雨抒情,雨景之美犹如美人落泪,令人心生怜爱。早在《诗经·小雅·采薇》中,便有“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提及雨之句。唐代伟大的写实主义诗人,有“诗圣”之称的杜甫,在他坎坷的一生中创作的诗歌达到一千四百多首,其中以雨为主题或题目的诗歌有四十多首。杜甫也如此偏爱雨是因为缕缕雨丝象征着他的无限思绪,雨能激发他创作的灵感。不同的雨引起他不同的情感变化,但无论是大雨小雨春雨秋雨,他的每一首咏雨诗中都能流露出他或悲或喜、对自己对友人甚至对国家的真情实感。 杜甫的《秋雨叹三首》,作于唐玄宗天宝十三年(公元754年)。那一年秋天,连续下了六十多天雨,水涝遍地,粮食歉收,房屋倒塌,民不聊生。杜甫在忧患中写下这三首叹秋雨的诗,不仅形象的刻画了当时的情景,更是深切表达了对黎民百姓的同情之心。 《秋雨叹三首》 其一: 雨中百草秋烂死,阶下决明颜色鲜。著叶满枝翠羽盖,开花无数黄金钱。 凉风萧萧吹汝急,恐汝后时难独立。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 这首诗借写久雨害物,来叹自己的老大天成。前四句,诗人运用对仗的手法,写出了连绵阴雨使得草木糜烂的景象,而决明却还颜色鲜亮。一个“秋烂死”,一个“颜色鲜”,用强烈的对比,反衬出大雨给大地带来的危害。接着,继续描写决明的生机勃勃,用“翠羽盖”来描述决明草的枝繁叶茂,用“黄金钱”来描述决明花的金黄灿烂,更凸显了百草的衰败和腐烂,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这四句是为后四句做铺垫的,后四句笔锋一转,把对决明的赞美和欣赏变为对决明的忧虑,百草已经烂死,不去说了,这还活着的决明是否也会被萧瑟的秋风摧残了呢?“堂上书生空白头,临风三嗅馨香泣。”这两句是从何而来呢?怎么一下子就从决明转到书生了呢?这就引出了诗的背景。秋雨连绵,百姓遭灾。而当朝宰相杨国忠却欺上瞒下,不如實向皇上禀报灾情,把特大灾害说成:“雨虽多,不害稼也。”致使朝廷对灾害无动于衷,更加深了百姓的苦难。而杜甫作为一介书生,对此也只能仰天长叹。“堂上书生”是杜甫的自喻,“空白头”是杜甫的嗟叹,一个“泣”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独自垂泪的杜甫,似有“无可奈何花落去”之感。 其二: 阑风伏雨秋纷纷,四海八荒同一云。去马来牛不复辨,浊泾清渭何当分? 禾头生耳黍穗黑,农夫田妇无消息。城中斗米换衾裯,相许宁论两相值? 第二首写长久的秋雨伤了庄家害了百姓,米价飞涨,苦不堪言。前两句杜甫写了秋雨连绵导致天昏地暗的情景,整个世界都被密云笼罩着,看不到希望,见不到晴天。“阑风伏雨”是风雨的气势,“四海八荒”是用夸张的手法描画出风雨的无边无际。这种乌云蔽日的情景也是隐喻着政治的黑暗,表达着诗人压抑的心情。紧接前两句,是两句工整的对仗,用“去马来牛”对“浊泾清渭”,用“不复辨”对“何当分”,浓墨重彩的写连绵秋雨的景象。在昏昏秋雨中,分辨不清牛和马了,泾渭也分不清了。这不禁使人联想到朝堂之上的忠奸不辨、好坏不分,心中激起对皇上昏聩无能的痛恨。颈联中杜甫继续用连绵秋雨带来的灾难景象,暗讽朝廷的昏聩。禾头能够生耳,皇上怎么就长不出耳朵,来听听百姓痛苦的呻吟呢?“黍穗黑”,黍穗状如耳朵,很形象。而一个“黑”字,则描画了政治生态的黑暗,比“阑风伏雨” 、“四海八荒”更直接、深刻。“无消息”道出了百姓不敢说真话,只能默默承受雨灾之苦的现实状况。“斗米换衾裯”两句,写出了灾害中的百姓,为了免于饥饿,而用衣被换粮的急切心情。秋天即将过去,冬天就要来临,而为了吃饱肚子,百姓不顾过一切,宁肯用被子去换取粮食,这该是怎样的悲惨情景。杜甫没有抽象的说灾害有多苦,而是用具体的用被子换粮食的事例,来让人感受到问题的严重性。文学是形象思维,是用具体的形象表达作者的情绪和思想,在这里体现的淋漓尽致。灾情如此严重,诗人又束手无策,只能用诗来宣泄心中的悲愤。 其三: 长安布衣谁比数?反锁衡门守环堵。老夫不出长蓬蒿,稚子无忧走风雨。 雨声飕飕催早寒,胡雁翅湿高飞难。秋来未曾见白日,泥污后土何时干? 这第三首诗是感伤自己穷困潦倒,被秋雨所困而又无可奈何。杜甫久居长安,未获官职,“长安布衣”是指代自己。杜甫一生不得志,仕途不畅,更多的是生活在底层社会,对底层人民的生活感触极深。在连绵秋雨带来的灾害中,杜甫无力回天,只能用诗词来表达心迹。因此,开头便把自己的身份“布衣”亮出来,也是在讽刺朝廷不识人,让自己徒有报国之志,却无报国之门。“衡门”是指用横木做的门,“环堵”是指围墙。在这秋雨时分无处可去,只好把自己锁在家里,犹如困兽。一个“反锁”,一个“守”,表达了诗人孤寂寥落和绝望的心情,也表现出逃避现实的态度。与此相对称,下面两句写了另外的场景,老夫闭门不出,独守孤寂,郁郁寡欢。而 “稚子”即儿童却是以雨为乐,每天在雨里尽情的玩耍。在灾害中,大人们愁眉苦脸,求神拜佛。盼望雨赶快过去,而孩子们却不识这“愁滋味”,嘻嘻哈哈的在雨里打水仗,玩儿的很痛快。这更衬托出老夫的孤寂与苦涩。稚子的无忧,与老夫的忧相互映衬,给读者以强烈的震撼。接下来的两句,诗人把声音和景物揉在一起带了进来,给人以听觉和视觉的冲击。 一般人们是用“飕飕”来形容刮风的,如“冷风飕飕”,但杜甫却用“飕飕”来形容下雨,这是杜甫的失误吗?不是,他这是要把风放到雨中,给人以风雨交加的感觉,同时也强化了秋的悲凉。一个“催”字,也把人们急切盼望秋雨过去的心情表达了出来。以往,人们都是享受秋天的,为此而创造了那么多赞颂秋天的诗词和成语,如“秋高气爽”啦,“金风送爽”啦,等等,没有人喜欢冬天,都盼着秋天再长一点才好。可是,现在不同了,人民让不停的秋雨害苦了,都催着它赶快过去,宁肯要寒冷的冬天,也不要下雨的秋天。这个“催”字用的极妙,既是催秋天早点过去,也是催冬天早点来到,一催两用,一箭双雕。这场秋雨下的实在是太糟糕了,连大雁的翅膀都被雨水湿的飞不起来了,这句“胡雁翅湿高飞难”,是对“催”字给出的理由,为什么要催着秋天赶快过去呢?看见了吗,再不过去,连大雁都飞不起来了。不说秋雨给人带来的痛苦,不说秋雨给人带来的麻烦,而是说秋雨把大雁的翅膀都压沉了,还不该停吗?大雁尚且如此,何况人呢?把大雁与布衣连在一起,我们当然很自然的就想到了诗人的处境。这不能振翅高飞的大雁不也是诗人处境的写照吗?大雁被雨所困,高飞难;诗人久不得志,伸展难。看着被雨打湿翅膀的大雁,诗人不能不联想到自己。一声“高飞难”,是诗人对命运的仰天长叹。末尾的两句把诗人对朝廷的腐败、对政治的绝望、对腐败的愤慨,推到了高潮。“白日”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政治的清明,“何时干?”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对昏庸朝廷的质问与鞭挞。“何时干?”也是对清明政治的呼唤。 《秋雨叹三首》在杜甫的咏秋诗中是别具一格的,他把连绵秋雨给人民带来的苦难转化成对个人命运的咏叹,转化为对朝廷腐败的控诉,表现出了诗人的忧患意识。在通常的审美意趣中,秋雨是很美的,所谓“悲秋”、“伤秋”、“怀秋”、“寄秋”、等,都是对秋的怀恋。而杜甫的《秋雨叹三首》则是从一场连绵秋雨给百姓带来的苦痛写起,引发出政治上的思考,因此具有了更高的审美价值和思想价值。杜甫把所有的感愤都用“秋雨”表现出来,秋雨成为借以咏怀的“托物”和意象。《秋雨叹三首》是杜甫贡献给世人的又一个艺术形象。 参考文献: [1]萧涤非.杜甫诗选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清)蒲起龙.读杜心解[M].北京:中华书局,1978. [3](清)仇占鳌.杜诗详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4. [4]山东大学中文系.杜甫诗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5]刘威韵.洞悉与悲悯-细读杜甫《秋雨叹三首》[J].作家杂志,2013(12).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