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 | 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 |
范文 | 郭欣仪 摘要:年画是深爱人民喜爱的中国民间传统艺术,苏州桃花坞年画则是代表着江南地区年画最高的制作水平,是中国民间艺术中不可忽视的瑰宝。其年画作品之精美与产量之庞大与时代环境和人文风俗密切相关。本文主要从“天时,地气,材美,工巧”四个方面论述明清时期苏州桃花坞年画的发展及其特点。 关键词:桃花坞木板年画;考工记;民间传统艺术 年画是中国历史悠久的一种民间传统艺术,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其起源于远古对门神、灶神的崇信,孕育于汉唐多元的文化中,形成与繁荣安定的宋代,兴盛于明清两代。桃花坞木板年画始创于何时,己无从定论,但可以肯定的是,其在明朝时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在清初达到了鼎盛,而在清末毁于战争的硝烟之中。但无疑的是,桃花坞木板年画,代表了江南地区最高的年画制作水平。其画面精美,技艺精湛的年画作品不仅在国内成为热饽饽,还传入日本,对传统浮世绘艺术产生深远影响。 《考工记》中這样道:“天有时,地有气,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为良。'可以说,苏州桃花坞木板年画的盛行,是集“天时”、“地气”、“材美”、“工巧”为一体,缺一不可。而“材美工巧,然而不良,则不时,不得地气也。”则道出了桃花坞木板年画最终衰败的原因。 一、天有时——时代背景 桃花坞年画盛于明清两代。明朝经济的繁荣,社会的安定,国泰民安的社会背景下,物资丰饶,商业发达,人文荟萃的姑苏城为当地年画作坊的发展和扩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物质生活的满足加深了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人们对生活充满美好的愿景,乐于欣赏身边的美景、美物、美人;小说、戏曲、杂剧兴起等等,都极大的丰富了年画的内容题材。桃花坞木板年画题材在明清繁盛时期大致可以分为“吉祥喜庆”、“伦理教化”、“戏文小说”、“仕女婴戏”、“市井生活”、“风景名胜”六大类。丰富的题材都真实的映出了太平年代江南秀丽繁华的都市景象和人民富足闲适的生活状态。 清道光二十年(1840),第一次鸦片战争爆发,此后外国侵略势力加强对华的扩张,国内,太平天国等起义不断,内忧外患,使晚清战争频发,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人们对社会现状的关心和对外国侵略者的厌恶催生了“时政新闻”,“丑化帝国主义”,“讽刺社会奇状怪事”等反应硝烟弥漫的社会现状和人民爱国情怀的年画题材。随着国家经济状况急剧下降,桃花坞木板年画由盛转衰,年画质量和销量都大不如前,逐渐消沉于战火之中。 时代的变迁深刻的影响着民间年画艺术的发展,而年画的内容题材记录着时代的兴衰风貌。现存的桃花坞木板年画直观的反映了真实的历史事件,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不可估量的参考价值。 二、地有气——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 桃花坞木板年画作坊大多集中在苏州桃花坞一带,姑苏小桥流水,秀丽柔美的景致孕育出清致灵秀的年画样式。明清时代的江南地区文人聚集,桃花坞木板年画中结合了文人诗画的“雅”与市井文化的“俗”形成了“雅俗共赏”的年画风格,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富丽阔气相比,桃花坞年画更加细致秀气,这与江南人温婉细腻的特性分不开。在清初同样描绘美人的年画中,杨柳青年画设色艳丽,画中女子着北方传统服饰,显出娇丽富贵之态。而相比之下,桃花坞年画设色清雅,颇有几分传统水墨画之感,在技法上还运用了西方传进的明暗效果来处理女子服饰的褶皱,使这位典型的江南女子形象跃然纸上。导致南北方年画风格的向异的根本原因,即所处地理位置与人文环境的不同。 三、材有美——年画制作材料的选择 与天津杨柳青年画“半印半画”的制作方法不同,桃花坞木板年画彩色的年画作品多采用分板套印的制作方法,单色的,则一气呵成,较少有刻印后在加以绘制的,这就对刻印所用的木板,颜料,纸张以及匠人的技法有着极高的要求。 用作刻印年画的木料要求木纹细,木质坚硬而又韧性好,这样的木板既经得起反复的刻磨,又能够吸墨释墨均匀。黄杨木最为合适,梨木,枣木也是工匠常用的木材种类。年画的纸张多选用沽薄柔韧易上色的传统宣纸或毛边纸,如“毛太纸”、“连史纸”等。印墨线使用的墨汁以及套色所用的颜料也颇有讲究,这些皆需匠人亲手调制。墨汁需将烟煤或墨灰与浓稠的米浆、淀粉糊混合,经过至少一个月的沉淀,方可使用这样制作出的墨汁不易洇纸、掉色,可长久保存;套色用的颜料则多用天然矿物质磨粉后,加水加胶制成,水的比例影响着颜色的浓淡,胶的多少影响颜色的亮暗。不难看出,桃花坞年画辈出精品与经验丰富艺人对制作材料的质量的严格把关是分不开的。 四、工有巧——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如果说,顺应时代发展,地理条件优越,制作材料的精良为桃花坞木板年画的产生提供了优越的条件,那年画艺人巧夺天工的技艺是将天时,地气,材美之精华汇聚在一起,呈现在精美的桃花坞木板年画上。 明清两代的文人写意画盛行,“今人画以意趣为宗,不复画人物及故事。”文人士大夫对细致刻画人物以及故事题材兴趣淡淡,但这为民间年画提供了发展的契机。明清时期的桃花坞年画不乏此类题材的佳作。如清朝出品的《鹊桥相会图》、《麻姑献寿图》,还有描绘江南盛景的《姑苏万年桥图》、《金陵胜景图》等。这些作品皆刻画的精细,画面线条细致繁复却又根根分明,尤其体现在乾隆时期刻绘的一系列江南风景年画中,远观画面场景恢宏壮丽,近处密集的楼舍与远处江山相呼应;近看市井街道热闹繁华,行人姿态各异,好似真实的场景在一瞬间定格。由此可见当时年画艺人对画面的描绘和把控能明朝时期桃花坞木板年画的制作工序是先制图,然后在木板上以单线刻出形象,而后分板套色印刷,印刷时以五百张为“一手料”,五百张年画一气呵成。乾隆时期,西洋绘画技法传入我国,胡敬在《国朝院画录》中说:“海西画法善于绘影,刻析分寸以量度,阴阳向背就影之所著,即设色,分浓淡明暗焉。”西方绘画中表现明暗、立体、透视的手法逐渐被运用到桃花坞年画制作中,例如在《姑苏阊门图》中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法,建筑正面侧面的明暗对比关系,以及投影的描绘,都体现了年画艺人在努力学习新的技艺,并将中西方绘画技法相融合,进一步推动桃花坞年画的发展。 五、结语 谢赫《古画品录》中说:“图绘者,莫不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桃花坞木板年画正是继承了此优良传统。其精美多样的年画作品满足了前人的精神需求,又为后人了解当时的社会环境、艺术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历史资料,为我国年画史,乃至艺术史,都留下了辉煌的一笔。 |
随便看 |
|
科学优质学术资源、百科知识分享平台,免费提供知识科普、生活经验分享、中外学术论文、各类范文、学术文献、教学资料、学术期刊、会议、报纸、杂志、工具书等各类资源检索、在线阅读和软件app下载服务。